如何參話頭

現在參個話頭試試看。你心中有一件沒有了的事,“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這個話頭也可以。話頭不要念。比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是念,嘴裡念。參話頭並不是叫你在心中念。就是有一個問題在心中沒有解決,隨時去找“誰是我自己?”“誰是我?”“我是誰?”這樣也可以。這兩個話頭隨便你挑。...

楞嚴經淺談修證

佛告訴了我們修證的路子,但是我們自己沒有走過,反而把聽到的這些,當作是自己證到的,這是“倒因為果,倒果為因”。什麼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的;這一關打通了,那一關打通了;搞氣脈的,搞打坐的,都不是真正的禪定。這是什麼道理?因為搞氣脈的,都是受生理感覺狀況支配,如果不能超越生理感覺狀況,而以為這就是道的話,那就錯了。換句話說,這個道在哲學基礎上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因為有身體存在,當身體健康的話,才能生起氣脈變化,如果沒有身體,還會有氣脈變化嗎?由此可知,氣脈變化是由身體來的,是屬於生理的,物質的。這樣一來,道在哲學上不是成了唯物的嗎?這個問...

三身成就方真悟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第二講 如果真明白達到自性本空,言下頓悟的話,頓悟就頓成,當下三身就成就了。頓成什麼?身智合一。上次講過,有些人理論上好像悟了道一樣,天臺宗講那個是「理即佛」,你悟的道理是佛的道理,可是你沒有證到啊!所以沒有用。也可以說,這只是相似於佛的境界;光是智到了沒有用,要身與智合一,身是四大合攏來的。...

太湖大學堂附屬小學畢業旅行參訪十方禪林

杜忠誥老師對畢業生講於十方禪林(轉載自太湖大學堂) 師者的職責 中庸的力道 自古以來,對於老師的角色定位大多時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片言之賜,皆事師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李贄則說:「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而韓愈的《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那老師的真正角色是否如韓愈所說的那般呢?傳道、授業、解惑又包含了怎樣的深刻含義呢?在資訊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教師所具有的當代責任又有哪些呢?學生又該設立怎樣的目標呢?...

知白守黑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我說參同契(中冊)》 講「黑白」兩個字,大家修道學佛打坐,閉著眼睛裏面黑的,全體都是純陰境界,哪裏有個至陽呢?連一個小陽都養不出來,都是五陰蓋起來的。真到達得定以後,內外光明,白日境界來了。所以他這裏告訴我們,根據「知白」而」守黑」,你要想到光明是從陰中來,陰極就陽生,你也不要厭惡陰,它兩個一樣。所以修純陰、純陽都能成道,就是「知白守黑,神明自來」這一句話。...

自家珍寶已知乎?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我說參同契(中冊)》第三十九講 「及乎四大假合之軀,終歸變滅」,這個身體最後死亡。「而此金性,獨不與之俱變,萬劫長存」,但這個本性是長存的,不過沒有成道,沒有回到本來,所以叫做靈魂。死後它又到別處去投胎了,而四大分散裝進棺材埋進泥土,又化成了物質,但是這個靈魂並不與之一起變。「是吾身又以金為要終也」,所以我們生命還是這個本性──「金性」最重要。「此無終無始之妙也」,所以金代表了本性,不生不滅,無始無終。...

南師著作導讀公益演講:瑣憶南師二三事

杜忠誥 一、因推銷《論語別裁》與南師結緣 我和南老師相識,已是三十六年前的事了。其實,我知道有南懷瑾其人,還要更早些。猶記在一九六九年秋間,我從臺中師專畢業後不久,正應召服役軍中。偶於報上讀到正在連載的南師演講記錄稿《論語別裁》,文中那種深入淺出、異趣橫生、圓融通透的講解方式,深深震撼了我。《論語》書中看似教條式的格言,頓然變成日用之間舉手投足都可用得著的生命智慧,只覺得天地間怎麼會有這麼高明的人物?...

十方叢林書院暨懷師紀念館動土與禮敬追思南師晚會

十方禪林開山方丈首愚法師本著「莊嚴世界,實行正道」的理想,致力於弘揚正法於寰宇世界,於南師冥誕百歲圓寂五週年紀念,從九月三十日至十月七日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邀請了社會賢達,教內高僧大德,護法檀越及十方有緣者參加盛會,同慶法樂,傳承般若心光,護持正法。 「為傳統佛教樹正脈,為海眾清修建道場」,開山方丈首愚法師感念恩師南懷瑾先生恩德,在其冥誕百歲圓寂五周年舉辦十方叢林書院暨懷師紀念館動土,縣長邱鏡淳、副縣長楊文科、前國發會副主委黃萬翔、峨眉鄉長江寧增等應邀出席表達祝福之意,讚頌教育、弘化、慈濟共舉,貢獻社會、造福人群。...

茶道課開示(三)

我們學習茶道,要懂茶,但不要被茶綁住。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正如六祖接引惠明禪師的名言:「不思善,不思惡,正那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好的不執著,壞的不執著,好的茶可以喝,沒有茶,白開水一樣喝的很歡喜,不會去貪戀它,不會去執著它;我們要懂得用它,而不被它所用。 對茶也要像《金剛經》最重要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維摩詰經》的名言:「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對茶的好好壞壞,要清清楚楚;「於第一義而不動」,內心是自淨其意、乾乾淨淨的;內心永遠是六祖的禪宗三綱。...

茶道課開示(二)

談茶從物理性方面展開,即不用農藥、化肥,生產環節要對,既要諸惡莫做,也要眾善奉行。採茶方法,不管是用機器採摘,還是用手工採,茶性必須是完整的,茶味沒有被破壞掉。即使用現代的做法,只要懂得原理,一樣可以做好,那就是方法。種種好的工藝手法,也是眾善奉行;這就是好的緣起,從諸惡莫做到眾善奉行,呈現了佛性,呈現的是實相般若的解脫境界。 茶味,除了諸惡莫做,不要施化肥,撒農藥,採摘方法要對,製造工藝要對,還要懂得泡茶。所謂「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加上火候、溫度、泡的時間長短等眾緣和合,就是緣起性空;懂得道理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