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方丈
2018年首愚法師於十方禪林台北道場盂蘭盆法會開示 8月19日 第二支香...
南懷瑾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迴向的觀念在佛教裏是個重要的課題,我以前也常提到這方面的道理。你們當中有人認為迴向就是回轉過來,雖然修行人將所有功德善業迴向某齋主或一切眾生,其實這些功德善業最後還是回歸到修行人自己身上,反之惡業亦同。這個說法大致可以,但還是僅止於理上的解釋。 又有人說迴向就像現在流行的飛盤,用個方法丟出去後,它在空中飛行一下必又迴旋回來原處。這樣講算不錯,比較生動切實些,然而仍屬比量之論。...
南懷瑾, 準提法門
已經證到的人,或任何一個完全沒有入門,甚至連靜坐都沒有經驗的人,應該從哪一方面開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從知覺部分。悟了道的人,還必須要經過這個修持,再來求證;沒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經過這個修持,以求真修實證。現在來講修證的功夫。分兩面處理,一個是知覺方面,一個是感覺方面。...
南懷瑾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觀音菩薩和觀音法門》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現在自己觀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來滿定的,現在是定的反面,難受到不得不搖動。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煩躁不安,這是受陰在作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嗎?如果現在有人拿把手槍,你動一動就打死你,這一怕,就忘了這雙腿,只注意到手槍,管不了身體酸痛脹麻,好像是空掉了似的,這是心的變相作用,注意力的轉移,受陰變相為駭怕,不是真能空了此感受。因此要觀,觀心為要。...
南懷瑾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第二講 後世禪宗隨便講頓悟,悟了什麼?很多朋友說我是禪宗,我不承認。我說我不是禪宗,而且我也不大同意禪宗;當然我也不是密宗,我也不同意密宗。我是一個學佛的人,什麼宗都不管,那只是個方法,不是究竟。說到究竟,就是我們學佛要三身成就,光是意境上之清凈,那算什麼呢?那又何必學佛呢?讀書道德修養高的人都做得到,尤其我主張大家學詩詞,文學到了那個境界,心境自然會清凈。就如在座的焦金堂先生,一天背一首禪宗的詩,已經背了幾百首,可以出一本書了,一年就有三百六十幾首,他心境自然到達了清凈,這樣由詩就可以進入。...
南懷瑾, 準提法門
轉五毒與佛的貪嗔癡慢 普賢行願品的修持,每一偈誦都要自然作意起觀,偈中所述的境界,觀不清楚也要心意到了才行。其實意念的觀想更重於口業的念誦,這點請莫忽略。 我們講普賢行願品由禮敬諸佛開始,一直到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意識隨時應安住在這行願海中。所謂普賢,我說過就是“普現”,一切呈現眼前,要普現出來,不現出來,只在嘴裡念念,功效較小。...
南懷瑾
佛說戒定慧,為三無漏學。即定言定,實為戒慧二法之中心,且亦為全部佛法修證實驗之基礎;蓋由定而使戒體莊嚴,慧發通明,八萬四千方便法門,皆乘定力而入菩提果海,各宗修法,皆定所攝。唯定並非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坐與行住臥等,各為四威儀之一,且坐有多種姿勢,修定門中,約為七十二種;諸佛所說,以跏趺坐為最殊勝。...
十方禪林
《藥師經》所提示的藥師法門,其修行的原理在哪裡呢?先要以現行的、現在的意識作為生起次第。換句話說,拿現在的名辭來說,要從自己的心理建設開始,先擴充自己的心量、願力,學習藥師佛初發心的大願,以捨己為人為目的。先由心的轉變,然後是身的轉變。...
南懷瑾
摘錄自南師藥師經的濟世觀 一般人盤腿打坐、練氣功、聽呼吸、念佛、持咒、觀想,這是非常消極的修定,幾乎不可能得定,因為這是你坐在那兒,暫時把自己的思想、心理行為,找了另外一個東西作寄託。譬如聽呼吸,到臨死時,呼吸停了,你聽什麼呢?又如你念咒,到了四大分離時,念頭、意識提不起來,你又念個什麼呢?你馬上失去依靠。在沒有依靠之時,你的心理狀態,平生壞念頭的習氣,統統徹底地浮現、爆發。那個時候,你說我會打坐、念咒、聽呼吸,想寧靜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當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除非你有見地,定力夠。所以,光靠禪定打坐的功夫而想成道生天,那是自欺。...
南懷瑾
從普賢行入三摩地 你們在禪堂裏坐著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觀念影響的本省話,叫坐禪,即普通所謂靜坐。一堂靜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個什麼法?──修禪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動坐著幹什麼!?但是,只顧坐著貪圖舒服,執著清淨,逃避現實,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