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提學問一百問91-100

第91問:應如何體會「嗡」「阿」「吽」三部音?這三種音是不是從心月輪的地方發音? 答:「嗡」部音代表高音,「阿」部音代表中音,「吽」部音代表低音。念時就從你的心發音,你既然觀想心月輪,就感覺到音聲從心月輪中湧現出來。心月輪沒有離開光明,咒語沒有離開音聲,能持誦到「光音交融」,自然能夠到達「心光無量」的境界,慢慢去體會。 第92問:第一個問題:我在打坐念咒時,感覺一道強光直照下來,感覺閉眼比睜眼時眼前還亮,這是什麼現象?第二個問題:我試著輕輕一帶,就感覺自己籠罩在淡淡的光中,可否這樣觀想?只是空中沒有「嚂」字。...

準提學問一百問81-90

第81問:金剛念誦換氣方法有幾種?金剛念誦是不是需要憋氣,以延長念誦時間? 答:你念到沒有氣的時候,嘴巴閉起來,不是自然充氣了嗎?耳朵聽大家念,內心默念得很清楚。這一種方法已經夠了,你還需要幾種啊? 金剛念誦不需要憋氣,這樣念得太難過了,念得有點緊張,會讓自己很累,要很自然,很從容不迫的。隨著身心的鬆放,修習會更寧靜、更專注,這樣念咒自然氣就越來越長。 第82問:為什麼我結準提印時,身心很緊,鬆放不下來? 答:結手印你要輕輕的,兩手輕輕的一帶就行了。很多人手印繃得很緊,還以為自己有道,氣機發動,其實是你緊張啊,兩邊一緊就抖動了。...

準提學問一百問71-80

第71問:修出入息是全程感知呢,還是注意呼吸之間的停頓? 答:安般法門很深啊!重點就是念動氣動,呼吸來往跟我們念頭有關係。當我們內心一空靈,呼吸就越細越長,當我們妄想紛飛,呼吸就很短很急促。以空靈的心去覺知出入息,不是說過修持佛法要念念分明嗎? 第72問:持咒時經常出現念著念著自然而然停下來,進入持安那般那的境況,這個時候是不是應該就這樣保持? 答:安那般那是我們修習準提法的基礎,安那般那也是修行的下手方便,你真正念到渾然忘我,還管什麼安那般那嗎?還管什麼呼吸不呼吸嗎?...

準提學問一百問61-70

第61問:為什麼修行要如此重視《普賢行願品》?又如何理解處處是修行的道場? 答:《金剛經》統合了藥師佛東方琉璃光世界的入世思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出世思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可以說是更具體地把極高深的佛教哲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這叫作「極高明而道中庸」。所以《普賢行願品》是不管顯教密教,都非常信奉尊崇的一部寶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可以說是最純熟的佛教思想、佛教哲學,真正把用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業的大乘佛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行菩薩道當如是啊!...

準提學問一百問51-60

第51問:南師講可以從修白骨觀轉入修準提法,以白骨觀為基礎修準提法,如何去修? 答:不管修哪個法門,要能相應,修白骨觀也一樣,若不相應只是在東抓西抓而已!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經》裡提到,我們修行不管從哪個法門入手,從耳根、鼻根、意根、身根等六根的任何一根,只要相應契合了,都可以。這是說任何一個法門你弄對了,都可以順之與道相應。與道相應就是回到生命的本原,即「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脫」。...

準提學問一百問41-50

第41問:修準提法是用淨土式、密宗式、還是禪宗式的來修? 答:我經常說,我們修習準提法可以用淨土式的修法,淨土式的就是信願行。相信法,在心裡頭堅固自己起的願,想把這個法修好。然後行,就是老實念咒,念得很專注、很虔誠,也不管什麼道理不道理,一直持誦下去,這是淨土式的修法。準提法也可以是密教式修法,就是三密相應。另外就是禪宗式的準提法,跟淨土式有點類似,也可以從「老實持咒」再到「念念分明、念念本空」。 第42問:持咒有淨土持、禪宗持、密教持,如果不以淨土持可否回向西方極樂世界?...

準提學問一百問31-40

第31問:近來觀想心月輪感覺胸口有些緊張,月輪觀想出來之後定不住,反而不如老實持咒專一,請師父開示如何觀想? 答:觀想,你不要抓得很緊,輕輕一帶,它跟念咒是合二為一的。理念一清楚就放下,不是要你老是抓個月輪! 觀中有念,念中有觀,觀念合一,還有什麼觀不觀的問題?念得清楚已經是在觀了,觀什麼?觀「念念本空」。觀想、觀想,其實就是智慧的運用,你真正把握觀想了,那就在念咒的時候已經在觀想,不需要再頭上安頭。念得清楚,念念分明,「念念分明」本身它即已經在觀想。把握到「念念本空」、「即此用、離此用」,那就是般若正觀,你還怎麼觀呢?...

準提學問一百問11-20

第11問:修行人如何面對修行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阻力和障礙? 答:從佛陀智慧的眼光來看,在順境中叫「順增上緣」;在逆境中叫「逆增上緣」,都是用來考驗我們每一個人,考驗每個想修行用功的人的。其實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接受業感緣起的考驗,這些多生累劫累積了的種種善業惡業。每個人修行最大的阻力,其實來自於我們自己八識田中,無始劫以來的業力,且業力有共業跟別業。如果你看得到這業力的牽引,你修行就慢慢上路了。...

準提學問一百問1-10

第1問:學佛為何要重視見地的開發? 答:修學佛法要有真見地,才有真功夫,盲修瞎練是不會產生真功夫的。而要有真知灼見,對佛法的空性要理解得很透徹、很深入才行。 六祖大師的名言:「禪宗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只要有真見地,你就懂得該怎麼用功了。道大師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裡所提到的,一定要先入毗盧法界,徹底見空性,後修普賢行願海,你的功行才能圓滿。 第2問:如何是正知正見?如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