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十方

1979 南懷瑾老師 成立大乘學舍,首愚法師擔任監院,並設置「十方禪林籌建處」。

1980 「十方叢林書院」成立,由洗塵上人擔任院長,南師以導師名義權理內外,實際主持院務,首愚法師擔任總務主任,並兼訓導副主任。

1984 十方禪林護法會成立。

1985 十方禪林文教基金會成立。

1979年初大乘學舍成立,並以創建現代「十方禪林」為前瞻性計畫與共同努力目標,翌年6月在台北道場復青大廈的現址,開辦十方叢林書院4年餘,之後積極尋找理想的禪林基地,終於在1985年選定位於新竹縣峨眉湖畔的土地為禪林預定地。禪林創建唯艱,俟1988年5月8日才完成唐式三合院之開山寮,始得舉辦較具規模法會、專修以及大專院校、中小學生佛學冬、夏令營等弘法與文教活動。

十方禪林建設朝著「重現唐宋古風,創建現代禪林」的理想興建峨眉道場,禪林殿堂造型簡約質樸,房舍四周樹木扶疏,如畫般的庭園造景,錯落有致,自然清淨,禪意盎然,蘊涵境界般若觀想之瀑布流水蜿蜒在山林間,讓人自然進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之空靈境界。

開山方丈首愚和尚(從智法師)在服兵役期間,因閱《六祖壇經》忽爾有省,乃知行住坐臥處處顯示迴光返照之道,頓萌菩提宿願,欲重振禪門宗風。後得南懷瑾老師提攜栽培,致力弘揚融合顯密、大小乘的準提法門,並期己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秉著「實行正道,莊嚴世界」的理想,創建慈雲普護、澤及蒼生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道場,復辦十方叢林書院,接續弘揚儒釋道諸子百家、中國文化斷層之師志;並以「見地、修證、行願」六字心法,奉為教育綱領,期以教育、弘化、慈濟三者共舉,貢獻社會,造福人群,進而利樂有情,同登大化。

禪林道風

中國有大乘佛教的八個宗派跟小乘的二個宗派,合起來為十宗派。在大乘的八個宗派裏頭,分為四個宗門和四個教門。四個宗門即所謂的禪、淨、律、密,四個教門則為講法相的唯識宗,標榜中觀的三論宗,和華嚴、天台二宗。至於兩個小乘宗派便是成實宗跟俱舍宗。

以傳承來說,禪宗是禪宗,律宗是律宗,淨土是淨土,密宗是密宗,但基本上這四個宗門本來就是融會貫通在一起,彼此沒有互相矛盾的。另外,嚴格講,律宗不能夠單獨成為一個宗派,這並不是說律宗條件不夠,而是修學佛法的每一法門都需要有律學的基礎。律學是講心戒和顯現在外相的生活律儀,那個人修行想要成就,都要符合與佛意相應的戒學律儀,不然修行上不了路。至於四教門方面,其實皆亦以佛為宗,在教理的終極旨意上完全一樣,只是說法的面向看起來不一樣而已。佛法是不二法門,如果四教、四宗真的有它們格格不入的地方,那就都稱不上是佛法了。不二法門又稱心地法門,心地法門是離一切相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禪、淨、密三宗來講,最後都是以這心地法門為依歸。

十方禪林多年來所提倡的準提法門,正是這樣一個融合禪淨密的心地法門,在修行的風格上崇尚清古簡樸,希望來此共修的道友,能夠個個以正知見、實修證來體驗農禪、工禪的生活,由之重振唐宋道人的氣象,為新時代的佛法一展新機。

所謂農禪或工禪的生活,是指修行人在日常生活的各種作務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與修行的功夫和見地相應,這也等於是在修華嚴法界觀,將佛法無量無邊的境界收攝在平凡的生活中。

十方禪林大眾的修行生活,修行是綜合禪、淨、密的心地法門,生活則是一種自律。這也就是說,生活本身即是一種有節奏的律儀,你生活散散漫漫的、鬆垮垮的,修行不會上路。所以大眾的修行生活是相當嚴謹的,但精神是輕鬆的,為什麼?華嚴法界觀的真善美,自在其中,這心念在生活中開濶無比、豐富無比。這是十方禪林的理想,也是十方禪林大眾一步一步正在實踐的。

合則共住,大家要成就道業,就是這麼「合則共住」成就的。修行人先要問什麼是道心,自己有這道心嗎?若有,那佛道的道心都是一樣的,以這道心來修行、來生活,人與人間沒有合不合得來的問題。

修行人講彼此合不合得來,那已經不合道了。合不合得來若成為修行生活中的一個問題,那你心裏頭已有芥蒂之塵,不清淨了。不清淨就跟法不相應,這對修行人來說,那多嚴重呢!要知道,修行是歡歡喜喜之事,道場乃清淨的佛國樂土,別忘了你是其中的一員。

準提法中的修法本尊準提佛母,簡單地講、真接地講,也就是我們的自性之母,我們生命清淨無染的根源。以這清淨無染為宗持誦準提神咒,可以說就是十方金剛護持。以這種持咒的清淨因緣,慢慢、慢慢持誦到相應,等於佛母佛子相會。我們眾生在生死的煩惱中,若持誦準提神咒稍有相應,不免會悲從中來,此乃極為正常。

所以我們每一上座,自己都要懺悔發願。所謂懺悔,懺者,懺其前愆,看清楚生命的緣起,這緣起在佛教教理中叫業感緣起,也就是生命由我們種種善業、惡業、無記業的雜染而來,要在此種種所造業上一念醒悟,看清楚了,看清楚就放下。悔者,悔其後過,看清楚就放下後,不要再因雜染的造業又掉到煩惱痛苦的深淵中。根本而言,要看出罪性、福性本空,這才是真正徹底的見到佛母,浪子終於回頭見到慈母了。

有時候你對於人生的這個問題,想是想通了,看也看到了,但是好像自己這力量的力道還不夠,有一種無力感,這是我們自己的業障太深厚了,所以在懺悔之後緊跟著要發願:「佛母呀!祈求您讓我能夠更有力量來脫離三界煩惱的苦海,能夠到達淨土的彼岸,讓自己更有純淨的心來行善,廣度有情。」這樣發願是轉消極的懺悔為悲憤而變成一股強而有力的信念之力。若能這樣由看清楚生命的緣起,然後懺悔,你的身心就自然寬鬆了,然後加上發願,你自己的力量便能夠振作而泉湧起來,功夫在見地的配合下,也就愈來愈得力、愈上路了。

簡單說,我們的煩惱來自於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煩惱怎麼來、怎麼跑,自己都不知道,一但你懺悔了,便能看清楚自己的問題,清楚了自己的問題,心思不亂,以後才能懂得放下。所以懺悔等於把所有垃圾倒光光,發願則再注入新的生命養分,這樣一來,任何人都一下會精神百倍了。還有,已經懺悔的人,就要真正懂得從善如流。我們凡夫就是「其心剛強,難調難伏」,你要他往東,他偏要往西,懺悔做到了,這心自然調伏得很乖順,不再常常自以為是。

佛法的三藏十二部經是讓我們看清楚我們的業感緣起用的。煩惱怎麼引起生死輪迴?這是十二緣起。又怎麼去解脫它?這是四聖諦和三十七道品的道理。我們讀經就已經是同時在自己的身心上修行了,就已經在懺悔了。以苦集滅道的四聖諦來講,懺悔是懂得了苦、集那痛苦的原因和結果,自己一下再也不要繼續受那種罪了,在這樣懺悔的感動中,乖乖地放下一切,那麼後面的滅、道二諦自然水到渠成,而使你的心清淨了然不再掛礙。由清淨的宗旨來持念準提神咒,過程中可得到身心的一些感應,你的柔軟心和善根會逐漸流露,終而沖破種種業障的巨壩。

大家在禪林中修行過活,禪林所要發揚的「心地法門」的道風,正是從這徹底懺悔的自我省悟處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