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問:修行人如何面對修行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阻力和障礙?

答:從佛陀智慧的眼光來看,在順境中叫「順增上緣」;在逆境中叫「逆增上緣」,都是用來考驗我們每一個人,考驗每個想修行用功的人的。其實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接受業感緣起的考驗,這些多生累劫累積了的種種善業惡業。每個人修行最大的阻力,其實來自於我們自己八識田中,無始劫以來的業力,且業力有共業跟別業。如果你看得到這業力的牽引,你修行就慢慢上路了。

修行佛法就是要認清業感緣起,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所有的業障、業力而消化它。我們原以為最難面對的是敵對的別人,其實最難面對的卻是自己,因為最強的、最大的業力阻力還是來自我們自己。這一點認清了,你就不再怨天尤人了,只有不斷地去自我懺悔。真正修行人要努力自我淨化,不斷自我提升,要眾善奉行來轉化自己的業力。

我們學習佛陀的智慧,佛陀開示我們要「諸惡莫作」,這還是消極的,他還要我們「眾善奉行」,這才是積極的。然後最終整個要回到自己的心地上來「自淨其意」,把我們的身口意轉化得乾乾淨淨,化阻力、魔力為佛力,為自己修行的動力。想修行要越挫越勇,受到阻礙了,更能夠激起自己向道之心。每個人要做的,就是努力的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創造。

我經常引用《易經》、《大學》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常以此自勵,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第12問:弟子每天都誦《金剛經》,應如何讀經呢?

答:讀經可以幫助你見地理念更清楚,對佛法的理解不斷地深入。理解到一定的程度,把這個理解用在自己的心如何安住上,進一步則是把所理解的佛法用在做人處事方面,要這樣讀經。

第13問:平時只在修法時持咒,其他時間改為觀心。觀心隨時可以觀,不影響做事,是不是持咒才能有佛母加持,該如何思維?

答:真正佛法講的是自他不二,當然,我們一般人智慧還不夠透徹,若透徹瞭解了不二之理,則各種修法的異同你就能了然於胸。咒語是佛菩薩的密語,你虔誠念它,就得到攝心、安心的效果,若能三密相應,則效果更為殊勝。有些場合或工作關係不便念咒,的確可以改為觀心。

《圓覺經》講,「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凡夫做不到。這最主要是智慧觀照,真正體會了不生不滅的道理,你當然用不著去息滅妄心,對於妄想,那妄想又有何妄想不妄想好去分辨的呢!這你懂了,便是煩惱即菩提。「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再來,所謂的不去分辨,是連這不去分辨也不要去分辦了知是否是真到了不分辦還是沒有,這樣才是般若慧觀,念念本空的道理。用妄想心去辨別,越辨別道理就越多,道理越多你的妄想也越多。所以六祖告訴慧明禪師,「不思善、不思惡」,好壞都不著,當下了然就對了。

第14問:修行到了某個時候是不是無所不通,這時是不是不學自然就會了?

答:那樣是佛菩薩,不是你我。真正大徹大悟,那是三身圓滿成就的佛菩薩,即便一般所謂的開悟,那也是由多生累劫廣修六度萬行而來的。各位千萬不要修了幾天就想開悟,那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哪有那麼便宜啊!大徹大悟是佛菩薩再來,我們一般人能夠明白大道,解悟已經不錯了。證悟是不但理解到,同時也能夠做到。

第15問:我發願修習佛法,早成正果,護持弘揚佛法,這樣發願是否可以?

答:先把自己修好再說!早不早看你的福德智慧了,一切還是要回到自己本位,我現在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情,不是空想就能夠到達的。想歸想,事實歸事實,能夠護持弘揚佛法,那是要「聽其言,察其行」,要看你有沒有行動啊!

第16問:弟子若遇到有人殺生,作為三寶弟子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做?

答:有句話:「交淺不言深。」如果你跟他交情不夠,你話講得太重,不但善緣沒有結到,還結到惡緣了。所以,這些應對的善巧方便你要懂得。

在佛教徒的立場,當然你可以跟他講這些殺生的因果,問題是要應機讓他聽得進去,至少讓他覺得可以斟酌一下,不然弄不好反而跟你抬起槓來了,嚴重一點還撕破臉,這些情況都要懂得應變化解。

第17問:我們身為佛教徒該不該抽籤?該不該擲筊杯?超度時該不該燒冥錢?

答:就抽籤來講,十方禪林十二樓和頂樓都設有籤詩和籤筒,這乃是接引眾生、慰喻迷茫者的一種善巧方便。但如果學佛學得很通透,就好比《易經》裡所講的「善易者不卜」,只是精通《易經》太不容易,能夠學得通透無礙,像孔子那樣到了七十歲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入聖賢之流幾希?

南老師曾經講過:「我們中國文化有兩樣東西一經投入即不能自拔,一是佛學,一是《易經》,待鑽研有所心得時便不願放棄了。」歷代有許多文人雅士,對卜卦看相極為專精,乃至有靈應通神之效,甚至能未卜先知,僅以觀察眼神氣象即可對某人一目了然。這等能力可迷人啊!

但《易經》本身就是一門通道的大學問,而命理學這種從《易經》的公式所演繹出來的形而下學,當然也不能隨便視為迷信,這在我們佛法來講就是一種「緣起法」。對緣起能觀察入微是非常不容易的,雖說「緣起性空」,然而由真空也才能生妙有。我們凡夫因為不空,所以對現象的來龍去脈便糊塗了。一個人真正要懂得形而下學;一定要先通達形而上學;同樣的道理,想要通達形而上學,就必須要懂得形而下學。兩者可說一分為二,合二為一,不可分割的,故說對緣起法不能瞭解,性空之悟就更談不上了。

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禪宗是接引上上根器者,一般人僅能從形而下的現象起修,而《易經》正是依本體講究現象的,由形而下可通於形而上,其中當然有個脈絡可循。只是這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之智慧極其豐厚,想要深入地瞭解並非易事,但若能先將佛法研究通透,再來學《易經》就不成問題了。

佛法可分為性宗和相宗,前者講本體:法性,後者講現象:法相,兩者互為表裡。古德言:「般若宗談空,恰恰講有;唯識宗談有,恰恰講空。」唯識學講現象,就是要我們能夠放下一切現象,回歸到本體。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唯識所變,由之要我們瞭解一切現象都是業力而來,不要執著,但不執著並不表示否定法相的作用。對法相通透,就等於懂得《易經》,而一個人若對佛法造詣能這麼高深,就不用卜卦看相,抽籤祈求感應了。

我們凡夫學佛一般皆求感應,所以說抽籤對於一個佛法不甚通達的人,作用仍然是很大的。尤其一個人六神無主,內心徬徨無助時,由抽籤倒也可以得到不少啟示。指點迷津的籤詩不太做決定性的斷論,僅予人一種指示性的啟發。只要誠心,菩薩有感應,抽籤時要靜心誠懇向善地頂禮三拜,觀想菩薩或把身心放空靈,沒有不靈驗的。

至於擲筊杯與否倒在其次,我有一位長輩,先生早就往生了,女兒已嫁出去了,兒子媳婦又不貼心,可是她還是好好地活到八九十歲。她活著唯一倚靠的信念就是擲筊杯,很多問題都在其中解決了。所以說對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有時候這種方式成了他們的救命靈符。事實上,只要一心誠懇不一定要擲筊杯,當然這也不是鼓勵大家去抽籤,抽籤只是在處境進退兩難,又找不到人可商談時,求佛菩薩感應的一種權宜措施而已,大家千萬不要亂擲筊杯把自己弄得心慌意亂、疑神疑鬼。

另外,談到燒冥錢,這是由於凡夫都是著相的,事事物物都要以眼見手觸為憑,沒有幾人能學到空,或即念即有,故而這種東西自古就有它形成的典故,乃是我們的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一方面用以安亡者,另一方面藉以慰活人。不過對於有道之士及在生之年已學佛者就不用燒了,或者就不要買現成已經折好的,可以買回來自己折,一邊折一邊念佛號或往生咒,那是念力的效果,並不是那張紙的關係,但對有些人來說卻可有增加信心或觀想的作用。

正念之力是很可貴的,若是不念咒不念佛,光燒冥紙,效果就不得而知了。這與回向的道理一樣,只要我們盡了心願,誠心誠意為亡者祝福、祈求,希望他能往生善道就是最好的了。至於往生極樂,則是要靠他本身功德的修為與念佛的誠意和專一乃至慧力來決定,助念僅能助他引發正念,讓他聽到佛號免墮惡道,效果一定是有的。

這些助緣善用都與佛法的精神不相違背,在《藥師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講得很清楚,也提供了許多原則性的方法。佛陀也這麼告訴我們,一個人快往生時,助念必然有效,或已斷氣了,幫他超度,也一定有效果,這是可以斬釘截鐵說的。至於燒冥錢的事,佛經裡並未曾提到,而我們身為一個正信的三寶弟子,這方面的事還是少提倡的好。

第18問:龍女把最珍貴的寶珠供養給佛陀,寶珠是象徵龍女的心嗎?

答:寶珠指的是摩尼寶珠,也就是如意珠。以之獻給佛陀,表徵跟佛相應,所以龍女她八歲能成佛,這是《法華經》的典故。其實,摩尼寶珠代表心,也代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心是大般若、大智慧的心,將之獻給釋迦牟尼佛,象徵以心印心,與佛陀心心相應。

第19問:修行準提法的益處為何?

答:第一,這個法具備了息災法,你只要老實持咒,一些災難慢慢會化為吉祥。

第二,準提法具備了增益法,增加現實的種種利益,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道業精進、道業有成,必定有成。

第三是敬愛法,準提法告訴我們要從敬愛別人開始,你才能得到別人的敬愛。一切還是從自己的本身做起,禮敬諸佛,禮敬所有人,不要動不動就說別人不恭敬你,先問問你有沒有恭敬別人。

第四個是降伏法,降伏我們的煩惱,先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不至於開口便錯,開口便錯就有煩惱,代表你不在正念中,在正念中你怎麼會有煩惱啊!所以,六祖講得很清楚:「正來煩惱除」,你起了煩惱,只要正念在,煩惱不用趕,它化得乾乾淨淨;「邪來煩惱至」,你起了惡念邪念,煩惱不請自來,一切唯心造啊!佛法多實在,不需要去怨天尤人,不需要去怪別人,你怪別人,已經自我顛倒了。

希望大家都在道上、在法上莊嚴我們的生命,要莊嚴一定是先看清自己、認識自己,才會提升自己。慢慢不斷地自我莊嚴,也可以莊嚴有緣的人,所以是自利又利他啊!

第20問:準提咒的來源為何?

答:準提咒當然是我們佛陀介紹的,你可以看老古出版社出版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裡面收集的四位印度密教大師翻譯了四種不同版本的《準提陀羅尼經》,那就是準提咒的來源。詳細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