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禪林-準提佛母

 

【專題講演】

大腦深處二之二

/周勳男九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講於十方禪林
/李明記錄整理

教育與意識的轉化
佛教在修行裡最強調轉第六意識,既然第六意識能變,給佛教修行一個理論基礎,假如第六意識是不變的,那我們修行幹什麼呢?那一切就會變成宿命論,生下來就命定了。然而佛教不講宿命論,佛教強調能變,既然我們的心理行為是第六意識決定,為什麼我們不能修行去轉它?為什麼不能由壞變好?這變的根據就是第六意識有變好的可能性。你們剛才聽了楊教授講的佛教與命理,因為我是快早上五點才睡,

沒有聽楊教授演講,不知道他有沒有談到高明的命理師能算得何等的準確性?
世界上的命理測算是沒有百分百準確的,有六七成或者七八成的譜就很不錯了。然而既然第六意識有能變性,那麼為什麼人很少去做好的改變?大部分人是順著今世生下來的命運,包括前世所累積在第八識的種子習性發展而去,透過第七識的我執影響其第六分別意識,由之影響到他的身心行為。因此講改變命運最重要的力量是教育,教育可以改造我們的潛意識。依佛教講,前世帶來的這些種子內容,教育和修行可以重新改造,這就要看教育的功能和有沒有真去修了。以教育來講,教育不能只偏重於記憶或者考試,不能只偏重於知識的學習。身心修養的改造,我們的教育制度有沒有真正重視教育的效果對轉化我們的心理、心靈的提昇和意識的淨化,這應是其首重的。而就每個人的命運發展而言,真正的意識改造才是最重要的。
禪宗認為人的意識改變可以很大,例如我們在都市裡可能冷氣裡吹慣了,來到這沒有冷氣的鄉下會不適應,一直流汗,但是你過幾天就會習慣了,尤其我們年紀大一些的,經過了沒有冷氣的時代,更能適應。你會回憶說,我經過沒有冷氣的時代也一樣活過來了嘛,也沒有怎麼叫苦過。這是說我們意識決定有些情境能不能忍受,這忍受度也是可以調整的。
曾有一個禪師講,很熱的時候你要更熱的刺激,很冷的時候你要更冷的刺激。很熱的時候你要曬太陽,很冷的時候你要洗冷水澡,這也是一個磨練的方法,有的人可以克服過去,不行的人就只好順原有身心習慣去避免改變自我的挑戰了。但實則意識的變動性,彈性是很大的,就看自己去體驗破除慣性或惰性的執著了。

從感覺、知覺到覺悟
我們透過感覺器官形成我們的感覺,由感覺進一步到我們的知覺,如此我們的第六意識有更明顯的作用。前面你感覺什麼呢?這是識的作用;而你又知覺到什麼?你說山是山、水是水,或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這是第六意識在作用在判別。修行的關鍵就在第六意識下手,在潛意識下手是比較難的,除非用密宗的夢的修法,在夢裡改造自己,這是一種夢幻觀的修行法門。比如你修準提佛母的法門,你可以觀想準提佛母進到你的夢,你要睡覺就進到你的心中,那麼你的夢就會產生變化。你修阿彌陀佛,就觀阿彌陀佛入你的夢。這夢的修法,修了之後夢可以得到凈化,胡思亂想會變少,直到沒有了,其實這正是一種潛意識的改造法。而我們平常修第六意識都是從反省、懺悔開始,儒家所講所用的方法。我們念經打坐,也一樣是在改造我們第六意識的作用。
以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到雲南作專門考察,他講了一個故事。雲南的佛教比較複雜,牽涉到當地的原始宗教,還結合了一部分小乘佛教,也接觸到一部分西藏的密宗。雲南有一個地方出殯,請當地的師父,師父拿貝葉經到死者的家裡念經。那經很有意思,經上說從前有三個有錢的女人,她們什麼都有,但是有一天發現歲月老去,人老珠黃,突然間想要恢復青春,當時還沒有美容手術,沒有拉皮整膚的技術。於是這三個女人就想買青春,她們到處買,但是買不到。最後來到昆明,昆明當時是大都會,她們在昆明到處找,一無所獲,最後很失望的要回家。當她們出了城門回望昆明城,突然間大徹大悟了,就高高興興回家了。為什麼呢?因為她們來昆明的時候,路邊都是楊柳青青,等到她們買不到青春回家時,楊柳都已經枯萎了,就這一下子生命無常、生死是自然的實際,她們當下真正明白過來了,當然也就捨去要買青春的妄想,十分法喜地回家去了。當地的師父就念這經的內容給死者和家屬及來賓聽,大家聽了之後也就減少了悲哀。可以說,這也就是一種修行的境界,翻轉人們第六意識的原有想法,佛法的妙處首先就在這裡被發現了。

佛教心理學與現代心理學的不同
話說回來,前面講到佛教心理學,佛教心理學是新的名詞,依傳統講其實也就是唯識學研究的範圍。在臺灣有幾位法師講過唯識論。如果一周兩堂課的話,他們都要講兩年才講得完。南老師講唯識論的錄音帶有兩百卷,我很想把它整理出來,但是南老師很謙虛,他說他還不滿意,不准我整理,我本來想整理出好東西給大家分享的。
唯識論講了意識修正的問題,講得很細,不能出一點差錯的,所以南老師很慎重。因此今天談這方面的東西,只是向大家起一個頭供初步瞭解,談不上研究,只是讓大家瞭解佛教在心理學方面與現代心理學有所不同。尤其是修過教育學的學分的各位,多少知道現代心理學,所以我講的最主要指出的是佛教心理學與現代心理學的不同。
佛教心理學強調第六意識,前面講到五種感覺器官所發揮的作用裡,第六意識有參與在其中,這是佛教重第六意識與現代心理學重潛意識第一點不同。第二就是除現在世界上接受的潛意識說之外,佛教心理學強調還有比潛意識更深一層的第七識,乃至另外還有第八識。第七識是通向第八識的橋梁,傳達給第六意識,顯現出心理行為。所以對於第七識的研究,我認為傳統的唯識論可能還有很多可以開發的領域。還有第八識是佛教最重要投胎理論的證明,一切因果理論都建立在這裡。

因果在三世 三世好修行
假如我們只有這一世的話,雖然有因果,但因果就不是百分百的完整了,而是片斷的。現在人的因果報應也很快,但還是有一些逃漏因果法網的,明明大壞蛋居然還死得善終,這樣因果何在呢?所以假如人只有一世就沒辦法全面去解釋因果了。各位都讀過《史記》,司馬遷寫到〈伯夷叔齊列傳〉的時候就很感嘆,但是那時他不可能有三世的完整的因果觀,因此他認為老天無眼,老天不公平。老天也代表主宰,就是說像伯夷、叔齊這樣的好人為什麼沒有得到好報呢?所以因果論一定要有三世來說才行,這樣才能把好壞的帳算好、算合理。三世上,有因果就有輪回,這一世沒有報是因為時候未到,報可以在其他世報。
有一個現代人的故事,一個年輕人很迷戀一個女孩子,愛得欲生欲死,一直到女朋友與別人結婚了,他還不死心,仍期望有一天能夠遇合。他每天都到行天宮祈禱拜拜,非常勤快。行天宮有許多阿公阿婆幫人解說問題,這也等於是另一種形式的心理輔導。有一天,人家好奇就問這年青人:你看上去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樣子,怎麼這麼虔誠地天天來禮拜祈求呢?到底所為何事?這年青人對人家說,我希望有一天和我愛的這個女孩子在一起。那一個行天宮問他的人就跟他說:你真的要麼?如果你真的要,我可以幫助你,不過你先要想清楚。這個女孩在唐朝時是番邦的公主,你是唐朝的將軍,你去征服番邦之後就和這公主成婚,後來受朝廷的調度回朝拋棄了人家。你多世以來做人不錯,有一點修行,她一直找不到你。這一世時候到了,她終於找到你了,你如果與她在一起的話,她會給你帶來最殘酷的報復。所以這我事先要說明瞭,你要不要呢?這年青人一聽,最後說不要了。這是關於愛情因果的故事,使人可以從很愛到不要愛,雖是利害關係的作用,但也是給第六意識作了一個大改變。

常會顛倒失誤的第六意識
這一整套佛教心理學的理論,從第八識講起要花很長的時間,我今天沒辦法細講,一方面也是我自己學識粗淺,只是想引起大家對於佛教這一方面多一點瞭解的興趣,各位將來讀佛經,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得到一些靈感,以之教導學生。而若簡單來講,最重要的要從第六意識著手,先不談第七識、第八識,因為第六意識就在大家現前,經常是顛七倒八的,我們瞭解好了第六意識,能夠調伏它一些,我們再來處理潛意識的問題。
潛意識可以透過夢的解析,或者透過夢的修法來改善。佛教歷代祖師都很強調第六意識的修行,《百喻經》是由一百個寓言故事集結而成,現在有人把這本經翻譯成白話了,其中有一個故事,我講給大家聽。在古代印度供奉神佛要用香花,香花裡最好的是青蓮花,供奉藥師佛依密宗規矩就要用青蓮花,供奉觀音菩薩就要用白蓮花,這是密宗講究的,但也不一定要這樣。當時有一對很窮的夫妻想要買青蓮花來供養,但是青蓮花很貴,他們買不起。這對夫妻的太太比較拘泥形式,不理性有點迷信。其實我們形式上物質上做不到,我們就用心,心歸於一,就心香一束來禮拜也就很好。但這位太太迷信得太執著了,不顧現實硬逼丈夫一定買青蓮花。
於是這貧窮的丈夫怎麼辦呢?他沒辦法只好去偷,結果就跑到國王宮殿的花園裡去,偷的時候自己事先想好,遇狀況要假裝鳥類的叫聲,但是最後還是被衛兵發現了,因為他一緊張竟叫道我是鴛鴦,忘記他該作的是學鴛鴦的叫聲,當然就當場被捕了,然後要被押解到國王那裡去。走到半途,這可憐的小偷懊悔自己當時沒作鴛鴦聲,情不自禁就學鴛鴦叫了幾聲,押他的衛兵對他說:你怎麼這麼笨呢?你早叫幾聲不就沒事了嗎?現在叫有什麼用呢?
我們的第六意識可能會做傻事,可以聰明處理的,但是我們卻常常做錯,事後才後悔,那時已無補於事了。所以我們的南老師就強調學佛就要有智慧,要智慧之學,絕對不是搞迷信,而且重要的是「自凈其意」,每個人要努力自己凈化自己。在你努力的過程中所有的佛菩薩、天龍八部都會保護你,護持你、這樣他力自力配合,修行可以成就。佛度有緣人,所謂有緣就是你有心去學就是有緣,佛法一切修行,人生要能改善,一切就從自己第六意識這裡開始。

最早記憶與人格原型的關係
在此再提供一個解析,嬰兒生下來,所有的腦細胞、所有的記憶功能都已經具備了,而且在生下來的很短時間裡他就可以調理他的感官,很快地整合他的眼耳鼻舌身來認識這個世界,這之間透過這些感官在我們的第六意識上形成了我們的記憶。記憶有很多種,有的記憶是不保留的,有的是短期的記憶,過幾天或者過幾個月就忘掉了,有一些是中期的記憶,還有一些是長期的記憶。
那麼各位的生命發展到今天,照理論上講我們都應該記得我們生下來的情景,都應該記得我們住胎的狀況,但是大多數人都不記得了,很少有人能夠記得住胎時怎樣。我們能記憶到多早的幾歲呢?我們往前推想,追憶我們的記憶,你有沒有想起來你最早的記憶是在幾歲呢?你這一生最早的記憶是什麼? 你把這記憶想清楚一點,把細節補充回憶出來,追憶得越具體越充分越好,包括你當時的感受。
佛教講「色受想行識」,這是講佛教心理學的基礎,但是我現在沒時間講了。第一個「色」指色身這個身體,第二個字是「受」,「受」就是感受,你的第一個記憶怎麼樣的呢?屬於七情六欲裡的哪一種?你有沒有想起來,感受到當時媽媽給紅包,給你新衣服,還是打你一個耳光,或是你跌倒了,還是被動物追著跑,乃至某一年第一次記得過新年的情形,你當時的感受怎麼樣?你要想好了,依心理學講最早的記憶就是你人格的雛形。我們沒辦法像佛教那樣要推溯到出生、住胎等,但是起碼各位現在想最早的記憶,這代表你當時的心理狀態,也是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講的人格最早的原型。所以追憶你最早的記憶,也是提供一個尋找你人格原初的狀態,讓你知道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然而這只是提供大家一個重要的參考系,雖然不是究竟的,但是起碼還是可以多瞭解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一些。

一個早期記憶的案例
各位可以先把最早的記憶記下來,不管所記的事情發生在幾歲。然後你透過佛教的修行,修行到一定的階段,你會找到更早的記憶,比你現在記得更早的。你修行的功夫深的話,絕對可把以前遺忘的記憶恢復得更早更多。那麼我們最早的記憶與我們的人格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的。你可以仔細探討你最早的記憶和現在的你的關係,中間便有一貫的線索,你可以找得到的。
我十幾年來第一堂課都要求學生寫下自己最早的記憶,大致說來多數最早的記憶以四、五歲比較多。不管客觀的事實幾歲,只要他記得的幾歲就行。到目前為止我接觸到的最早的記憶只有一個是一歲時,是被媽媽用布裹起來揹在背上的記憶。那個學生是軍人,在青年服務社上課,他穿軍裝來的。他記憶一歲時被媽媽揹著在金門的街上逛,看到滿街都是阿兵哥,他還記得媽媽還給他一支鉛筆玩,他很高興,這就是他最早的記憶。我問他在軍中當什麼官?他說當文官。文官是拿筆的官,這和他一歲時的記憶頗為吻合,他的人格他的命運大概就這樣決定了。他沒有修行,也能記憶到一歲時,如果修行的話,他應可以追憶到住胎的時候吧!現在還留一點時間,各位還有沒有其他問題,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

問題回應
問:人的童年最早記憶為什麼這麼重要?童年的記憶為什麼會遺忘?

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的記憶。為什麼許多都會忘掉呢?依佛洛伊德的理論就是每個人的童年有創傷,你就會想忘掉它。我們成長過來,一路都會經歷很多痛苦,但是我們可以嘻嘻哈哈把它忘掉。偶爾這記憶會浮現出來,我們也會說不想它,不想以後引起這個記憶。
各位可以做一個實驗,你還記起來的,還代表這個東西不容易丟掉的,你容易丟掉的早就丟掉了。所以各位記得的第一個記憶一定是對於你當時的心靈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因此今天你幾十歲還是忘不掉。我要各位一分鐘想起童年最早的記憶,你不假思索就想起來的,說明你印象深刻。同樣在我們遭遇的很多事情上,為什麼某一件事使你印象深刻而其他的不呢?這是因為對你有較大刺激或者代表的意義很大。比如跌倒,你記住了,別人未必記住,那就因為同樣的記憶對於每個人有不同的意義。你記得的事可能對於別人是無聊的,對你卻可能是很重大的事。
所以我強調同樣的一個記憶,要你感受當時的記憶情況。比如今天大家坐在這裡上課很熱,滿頭大汗,但是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有的人想老師怎麼不早一點下課讓我們出去納涼呢?也有些人會想這很好,就堅持到最後一分鐘,在佛面前接受磨練;甚至有的人把這當成修行,以為遲一些下課也沒關係,這就算考驗自己吧!同樣天氣這麼熱,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不同。因此若你當時的感受不好,你現在要改造你的命運,改造你的人格就可以從你的第一個記憶下手。你要檢討這記憶帶給你的快樂還是悲傷?快樂的原因在哪裡?悲傷的理由又是什麼?這些是什麼因素促成的呢?從那個記憶到現在為止,在你生命軌跡裡,你個人是如意還是不如意?這裡面有什麼需要你改進改善的?這樣是做一種自我比較的深度分析,然後從現在開始擬定今後要走的路和方向,這便是一種改造自己的修行。
對於要改善自己的人而言,只要活著一天就不嫌晚去努力改善。所以你可以從瞭解過去,然後決定怎麼改,怎麼得到幸福快樂?怎麼改善痛苦悲傷?各位都是老師,教學生需要理論,從各方面幫助學生,所以應該知道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自己?這樣就可以擬定一條自己要走的路,以第六意識的能變性,加上你強烈的意志。
這也就是說第六意識變來變去,一會兒起善念,一會兒起惡念,一會兒消失掉了這些念頭,有時覺得人生充滿了希望和向上的氣氛,不久又失掉了等等,這就要依靠意志力才能持續堅持改善。假如說各位有心得,你回去就要貫徹下去,這樣才能有受用。所以《金剛經》第一句話就強調「善護念」,這「善護念」不是護持釋迦牟尼佛這一念,而是指善持好自己的心念,你有這一念向善改進,你就好好護持,好好培養,讓其成長茁壯,那麼你一生就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問:我想問的是我做的一個夢好像與日常生活沒有關係,可是很奇怪,我做這個夢不止一次。比如我今天晚上做夢,過幾天也做到同樣的夢。夢境是聽到人家的對話,而且講的是同樣的事、同樣的話,不知這夢裡的兩人是不是故意講給我聽。隔幾天之後我又夢到同樣的夢境,也就是兩個人的對話。夢是暗暗的,不清楚的,且跟日常生活沒有關係。
答:因為時間關係,這夢的解析恐怕三個小時也講不夠。簡單說形成夢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短期的白天刺激,有的是以前生活的記憶,有些是過去生活的原因形成的,有的是象徵性的夢,有的是寓言性的夢。夢有很多種類,你假如是重複的一再的出現的夢,這代表相當有意義,值得探討。你可以找心理醫生問夢,或者找師父用佛法來解夢。重複出現的夢就有象徵意義,這就值得重視了。亂七八糟的夢就不用管了,因為那大多是妄想而已。由於時間關係,我沒辦法詳細解答,只好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普說】

首愚法師關中開示法集之三

/十方準提弟子記輯

十種親近承事上師││必當成就自己及所有諸眾生(一)
(武夷山十方學堂二0一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晚間)
繼續講我編撰的「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之二│「十種親近承事上師必當成就自己及所有諸眾生」
「1、因能親近承事上師,覺得稀有難得,心生歡喜法喜。」當然,在我個人來講,還是覺得慚愧,南老師的成就那是不可思議的,而我出家也已經快進入到第四十九年了,閉了三十六次關,親近三位大善知識,經過了很長的閉關,持續專修用功。
幾十年來,我個人整個精神內涵是以《六祖壇經》為主,當然對《金剛經》、《心經》也都有深入,下過功夫研究的有《大乘起信論》。其它相關佛學是讀了六年半的佛學院的基礎,後又親近南老師,聽南上師講儒釋道,也經過了長時間的熏習。這樣經過四五十年的歷練,過程難以言喻。
整個佛法的重心、核心在見地,整個見地的核心中的核心就是禪,尤其六祖惠能大師的《壇經》,我個人從中得到很大的受用。古人講「自從一讀楞嚴後,不讀世間糟粕書」,我是自從一讀《壇經》後,心心念念整個都在佛法的修證上面。
「2、隨喜他人能親近承事上師,應當讚歎及諸多協助。」對別人親近善知識,我們也要能夠讚歎,給予種種協助,不要起凡夫的一些嫉妒心理。我們修習佛法,如何讓自己快速成就,這是最重要的。
「3、充滿歡喜親近承事上師,於生活中及生命中最為優先。」這是我親近南老師,把我個人親近的心情來告訴大家。雖然實際親近才六年半,但是老人家到哪裡,我總是會想辦法,一年總要見一次面到兩次面。所以南老師的禪七,他總是會通知我去參加。用功到後來,好比我那一次要去廈門南普陀寺閉關,我說:「報告老師,我這次到廈門,您看用什麼方法比較好?」他說:「哎呀!你不用問了,你已經很熟悉怎麼用功,這些你都懂了。你這次閉關,絕對比在佛光山閉關的狀況,有過之無不及。」這是南老師對我的觀察,對我瞭解已經很透徹了,也是老人家觀察入微。南老師常說:「你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把它放在生命中擺第一,在生活中擺第一。」
「4、確信因親近承事上師,必定使自己及所有眾生,於菩薩道中成就佛果。」我們只要有正確的方法去修,定會成就。在我個人而言,為什麼南老師要我寫「我與南老師」,我一直不敢寫?我個人的想法,我要寫的是成功的經驗,而不是未有所成,要已經真正修證到相當的程度了,我信得過了,那時候我就來動筆。
我總覺得我跟《壇經》有種一脈相承的感覺,所以我所談的都是禪宗的核心中的核心,現在轉來修持準提法,其實更寬廣,沒有法脈的包袱。
一般人談佛法也不會把中醫談進來。我自從二0一四年就把中醫的這些經絡理論,把自己體會的,經過自己的觀察融進來。我講過的「中密三綱」其實是非常如實的,而六祖的禪宗三綱則是整個禪宗核心中的核心,這是講心之體。我把它標題標為「佛家心理空慧觀」。此外由之講到心之相,生命科學的現象講得到家的《黃帝內經》可引用來跟我們身心在修法上對接,那對接得非常好。
因為我親近南老師,因此在一些不同的法上沒有宗派門戶的局限。有人把道家說是外道,我也不敢這麼說。大家一定要瞭解,世間上的真理都是佛法,正是佛陀講的,「我所說法,如爪上土」,像手指甲裡頭的一點泥土,「我未說法,如大地土」。你說儒家講的那些人倫道理難道會錯嗎?錯不了!道家講的《黃帝內經》道理會錯嗎?也不會錯,是深淺問題,此所以《金剛經》講「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5、精進道業親近承事上師,絲毫不敢懈怠放逸。」我也做榜樣給你們看了,我一年到頭,從年頭到年尾,打了三十幾個七,那多辛苦啊!那天有位道友提到有的領眾修法,一天也不過出現幾次而已,其它都讓弟子來帶,甚至放CD給人家看。在澳洲回來的一些老居士參學很廣,他們說:「師父,你不要那麼辛苦啊,從早課一直帶到晚課,一支香不漏。一般的禪七,很多主七者,一天出現一次兩次而已。」我的做法好比是老母雞在孵蛋一樣,戰戰兢兢的,全神貫注的。其實這個精神是來自于南老師,南老師也是一支香不漏的,這是有傳承的。有這老一輩的給你做榜樣,你敢懈怠嗎?我不敢懈怠,絲毫一點也不敢懈怠放逸呀!各位,這是我們的傳承,南上師的示範就是這麼樣。

十種親近承事上師–必當成就自己及所有諸眾生(二)
(武夷山十方學堂二0一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晚課)
「6、不讓任何障礙能妨礙自己親近承事上師。」有的人不用趕,他自己就跑了,可見你連親近善知識的眼光都沒有。吃不了苦頭,沒有什麼理由好說的。我今天能這樣,是我有眼光親近善知識,有眼光選擇善知識,我幾十年如一日都是這樣的精神。 以前有些來讀佛學院的,其中一個過去在傳準提法,是我把他帶進十方叢林書院來參學。有一天突然之間跟我說身體不好,請假要回去,我就打電話給他師父。我說,你徒弟怎麼搞的,說身體不好,一去就不復返了,怎麼回事?原來他聽他的同學說南懷瑾是外道,是什麼樣的,他聽了一聽,信以為真,就跑了。我打一通電話,他的師父又把他押回來了。啊!不容易呀!能夠親近明眼善知識。
過去南老師講的:「你們想親近善知識,這要別具隻眼。」你們若連親近善知識的眼光都沒有,怎麼會成就啊!我是為了要修行出家的,那個對我有受用,我就親近那一個, 希望自己未來能夠為佛教好好做些什麼。在北京佛牙塔閉關的時候,中國佛教協會的副秘書長,包括中國佛教研究所裡頭,好幾位跟我比較熟悉的,他們說:「我們背後都在談你呀,你一個出家人敢去親近一個在家人,你膽識不同啊!」我說:「我的眼睛也是長在頭頂上的,我不是隨便就去親近人的,沒有很特殊成就的,我是不會去親近的。」正知正見就是正知正見,不分出家在家的。南老師的智慧通宗又通教,當代你到哪裡去找呀?所以親近南老師要有勇氣!要有膽識喲!我出家是為三寶出家的,為佛法出家的,為我的生命出家的,還顧慮什麼門戶之見呢?不來這一套。 所以,不讓任何人障礙親近善知識,這是學習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跟南老師第一次書信來往,他就送我一頂高帽子,他說,「你呀!現代青年的比丘中,你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精神。」南老師送我一頂高帽子,這善財童子只要是有真東西的,他都去參訪的。

十種親近承事上師–必當成就自己及所有諸眾生(三)
(武夷山十方學堂二0一九年六月二十六日關中晚課)
「7、親近承事上師,永遠不敢得少為足,積極奉行菩薩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我在當沙彌的時候,同時看到《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 、〈梵行品〉、〈淨行品〉,非常喜歡,我們同淨蘭若每天早課都要念普賢十大願。當年選擇到佛光山去讀佛學院,其實我師父是不同意的。不同意有很多的理由,我就不多說了。但我不管那麼多,幸虧日常法師幫我說話,最後我還是去了。佛光山有佛光山的長處,我們參學就參學,學天下所有善知識的長處,有真東西我會去參訪。
「8、懷著渴望,盡心盡力達成一切能令上師歡喜的事。」這個其實也不是令什麼上師歡喜,其實就是成就佛法,只是上師代表佛法,這點大家要瞭解。我們修學佛法整個以三寶為中心,這是佛菩薩的事業,這是正法的事業,這是修行的事業,責無旁貸,不是哪個人的事業,要有這樣的眼光。我去親近,不管佛光山也好,我師父也好,南老師也好,我是為了要成就佛法。我看《壇經》那一刹那,我就已經下意識告訴自己,「我要弘揚禪宗,我要建禪宗叢林道場,我要找個禪師出家。」雖然找不到禪師出家,但是親近的禪師向他所學的法更深更寬更廣。
「9、讓上師歡喜的一切行為,都是符合菩提道的正知正見,且能持續增長。」這是法爾如是的道理,真正向道、為道才會使明眼的上師、善知識歡喜。
「10、凡是上師的交待、教誡都在加持自己及諸所有眾生,必當奉行實踐,乃是親近承事上師、供養上師成就自己的不二法則。」無論奉師何事,必都是由修法行道的基本出發而有,最後總歸在成就自己,圓成道業。
「以上編撰之〈承事上師十種供養與十種親近之殊勝〉,乃與全世界準提弟子、佛門七眾弟子共勉。修行當自律自發、自利利他,共同『實行正道,莊嚴世界』。以『實修證、行悲願、正知見、道圓成』莊嚴自己的身心世界,以『莊嚴國土,成熟眾生』行菩薩道,為菩薩利生事業的基本精神,也是親近上師善知識的基本守則,如此方能合於『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之佛的法教,成就聞思修三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所述上文本來就是這樣,佛法修行為道普濟一切有情法爾如是、理當如此的道理。


【天地雲影】

借問諸佛何處有──峨眉山遊記(一)

詩、文、攝影/歐陽向容

掀開手中的蓋杯茶,望著峨眉雪芽嫩綠色的茶湯,回想起初次的峨眉山之行是在成都臨時起意,便即興的在杜甫草堂外的旅遊櫃檯報名了半自助行程。
我印象中的峨眉山最早是來自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郭襄因遍尋楊過不著,最後出家為尼並創建了「峨眉派」。還有,就是我曾經看過一個關於峨眉猴的生態報導,峨眉山是大陸最大的野生自然生態猴區,居住在峨眉山的藏酋猴,據說是特別的靈動可愛,而且特別的喜歡親近人,還會伸手掏人的口袋玩,因此被稱為「峨眉靈猴」或「山娃兒」、「猴居士」。
至於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的這件事,我以前應該是有聽過的;但是,我竟然偏偏就把它給忘了。
以至於,當導遊拿著麥克風在遊覽車走道上眉飛色舞的介紹這一日的行程,並問道:「知不知道峨眉山上最多的是什麼?咱們要去看什麼?」我熱烈地舉手回答她:「猴子~~~」只見她愣住的瞬間,臉上表情從詫異轉而驚恐,接著笑出了豬叫聲。她笑彎了腰說:「是要去看『佛』啦!」在整車遊客的爆笑聲中,我默默地低下了頭,害羞的將身體從座椅上往下滑落了幾吋。嚶嚶嚶…,人家真的不是故意要說猴子的,可是人家心裡想的就是要去看猴子呀!
此情此境,借句杜牧的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導遊這可真是:「借問諸佛何處有?牧童遙指寺中像。」
但我倒要反問:「借問諸佛何處有?牧童反指客心問。」
後來到達峨眉山景區,沿途又看到棧道兩旁的小販在販售繡有「峨眉靈猴」字樣的可愛猴子布偶或掛飾,我又越加期待能看到峨眉山傳說中「青猿洗缽」還有「白猿獻果」這群身懷絕技、「心靈手巧」的靈猴們!
此外,也看到了一些商品的廣告文宣,觀點讓我感到很新奇。之前,在成都人民公園喝茶時,我就常點峨眉雪芽。峨眉雪芽形狀長得可愛,茶湯的香氣中帶股鮮爽野氣。在峨眉山看到峨眉雪芽茶的廣告招牌上寫著,它是襲佛家瑞氣的「加持禪茶」… ,這我就忍不住想吐槽一下了,不知道喝了是會有何等加持,信者何不直接住到峨眉山寺院裡出家,好好地襲一襲佛家瑞氣、去沁一沁天地厚德之精華,這樣豈不是更能徹底的被「加持」。在佛教修證中「覺」有不同的層次,阿羅漢自覺,菩薩自覺、覺他,佛則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但從來就不應是追求開發神通、祈求外力加持、長生不老、榮華富貴這些與「覺」無關的添加物。
後來,在前往金頂途中,我心心念念的「猴居士」終於成群現身了。雖然早知道藏酋猴是獼猴類中體型最大的,但親眼目睹每隻超過二十公斤的壯碩肥猴,我還是不免感到驚呆。他們攔路乞食,毫不客氣的搶劫遊客手中整袋的食物或花生,我覺得「心靈手巧」一詞應更正為「嘴饞手快」更加貼切!不久,就聽到遊客手機被搶走的驚呼聲,接著也有人被猴子偷襲抓頭髮而放聲尖叫。於是,我就在一連串的驚呆中,忘記此行的重點—幫「峨眉靈猴」拍照。
當晚我心有餘悸的上網查了查典故,因為我實在難以想像這群猴友跟「青猿洗缽」、「白猿獻果」這等聰慧可愛的傳說,到底如何產生關聯性,難道是靈猴一族門風衰敗,一代不如一代?又或者是,人猴交接頻繁,牠們為了方便生存,迫於無奈也不得不落魄的落草為寇了嗎?
後來發現,「青猿洗缽」一詞出自於魏晉年間,居住在泰山的僧朗禪師差遣青猿當他的信使,與居住在浦江北巖的寶掌和尚通信(寶掌和尚的信使則是隻白狗),這真是顛覆了我以為古人只會用飛鴿傳書的情節!不過,話又說回來,用飛鴿不是比較快嗎?這兩位大和尚為何要這般折騰小猴兒、為難小白狗呢?
「白猿獻果」,則是七星螳螂拳中的一個拳術套路的名稱。不知為何這兩個與猴子相關的詞,會被置入了峨眉山的旅遊行銷包裝。也許是當初撰寫文案的人,信手捻來,再經以長年的以訛傳訛,便成為峨眉山靈猴的古老傳奇了。
猴子是無辜的,對吧!

《加持》

當他們透過種種儀式
乞求著月光之神,
為黑夜帶來光明與希望,
卻鑄造出越加堅實的集體制約。

而我
只是轉過身,
將心注入這一湖水中,
把月亮沐浴在心裡。
在這裡,
原本早已是最深的平安與靜謐。

愛,穿透了這片心湖,
融化了一切,
將愛獻給愛本身,
讓光明照耀它自己。

1藏酋猴原本是居住在藏區的,現在有三大家族在峨眉山定居,當地人將三大家族取名為:黃猴、黑猴跟乖乖猴作為區分。當天我相遇的肯定不是乖乖猴一族,因為他們真的很壞。

2、3、4如此美麗的風景照,真的是要很費勁的取景並且配合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拍到,因為到處都有人頭竄動或是自拍棒亂入。

5遇到虔誠的佛教徒沿途朝山頂禮跪拜,我禮讓站至一旁隨喜他們的願力。

 


【世出世間】

書寫佛經的功德利益

/陳浦燕

書寫佛經是佛子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書寫佛經能令人靜心,增加定力,使心專注一境。由於佛經是佛陀演說的妙法,書寫佛經不僅能表達對諸佛的恭敬,也是稱讚供養如來的重要方式。作為修行的途徑之一,書寫佛經還能開啟修行者智慧。若人書寫佛經輾轉流通,功德不可思議。在《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維摩詰經》等諸多大乘佛教經典中,都講述了書寫佛經的多種不可思議功德。
書寫經典之人,以此功德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金剛經.持經功德分》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在無量百千萬億劫中以恒河沙數等身佈施,具有很大功德。但是,如果有人有機緣聽聞《金剛經》,信心從不退減,他所得到的福報遠勝於以恒河沙等身佈施之人的功德。而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這部經典的人,獲得的福德比前面的福德更大。書寫《金剛經》的人將來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地藏經.如來讚歎品》亦云:「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如果有人為了修行,自己書寫《地藏經》,或者教人書寫此經,或自己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或者教人塑畫地藏菩薩形像,就會獲得很大利益的善報。
如果有人書寫佛經,其功德與建寺造塔、供養僧眾的功德是一樣的。《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云: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

在如來滅度之後,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為他人講說《法華經》,如果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本經,或者恭敬供養本,就不需要再建造塔寺、僧坊供養眾僧。因為受持、讀誦、為人講說或書寫《法華經》與建寺造塔、供養眾僧的功德是一樣的。如果有人在書寫《法華經》的同時,兼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功德無量無邊。
如果有人以虔誠心,書寫《法華經》,此人在命終之後,以此功德將往生忉利天上。《法華經.普賢勸發品》云: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于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

如果有人受持、讀誦、憶念,解說《法華經》,依照本經所說修行,這個人就是在修學普賢行。此人一定在無量無邊諸佛處所種下善根,曾被如來手摩其頭。如果只是書寫《法華經》,此人命終之後,會往生到忉利天上,八萬四千天女會奏樂迎接此人。此人在忉利天上享受天福快樂。如果能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所獲功德將會更大。
若人書寫佛經,以此功德就能得到諸佛護念,所求遂願,成就佛果。《藥師經》云:「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于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如果有人自己書寫《藥師經》,或教人書寫這部經典,聽聞本經義理。對於法師,應修如下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都能施與,勿令法師乏少。若能如此修學,就能所求如願,乃至最終證得菩提之果。
書寫佛經之人,以此功德還能受到四大天王及其眷屬,以及無量百千天眾供養守護。《藥師經》云:

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餘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

若人能受持讀誦《藥師經》,或者為他人演說開示。如果自己書寫、教人書寫、恭敬尊重,以各種花香、花鬘等莊嚴具供養經卷。四大天王及其眷屬,以及無量百千天眾,都會來到其處所,供養守護此人。
若人書寫佛經,以此功德,所有行願都能圓滿,還能獲得無量無邊的福聚。《普賢行願品》云: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若人聽聞信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功德無量無邊。聽聞普賢十大願王的人,應當信受,不生疑惑。受已能讀,讀過能背誦,背誦之後能如法行持,並能書寫,廣為人說。這些人在一念心中,所有的行願,都能夠成就。能獲得無量無邊的福德。這些人還能令拔濟眾生出離煩惱苦海,令眾生都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若人現世能有機緣受持、書寫《法華經》,乃至書寫一句偈語,對此經卷敬視如佛。這是由於此人在過去世曾供養十萬億佛,在諸佛那裡發的大願現世都如願成就了。
如《法華經.法師品》云:「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于諸佛所成就大願。」
書寫佛經還具有消除或減輕罪障的作用。如《普賢行願品》中說:「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如果有人以深信心,受持讀誦普賢行願,或者書寫其中一句或四句偈語,以此功德就能迅速滅除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疾病、各種苦惱,乃至佛刹微塵數等一切惡業,都能消除。
《金剛經.能淨業障分》也說到受持書寫本經的消除罪障的功用。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人受持、讀誦《金剛經》被人輕視,是因為這個人前世所造作的惡業應當墮落惡道中受苦。由於今世受人輕賤的緣故,先世罪業就消滅了,這個人就應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
歷代有很多高僧,為了祈福、報恩、佈施、修行而書寫佛經,有的高僧還發願刺血寫經。這些書寫佛經高僧不僅精進修行,而且都是知名的書法家。僅就近代現代而言,虛雲、印光、太虛、弘一等高僧都是書法名家。他們所書寫的佛經格言名句,常被佛弟子珍藏,作為修學的座右銘。比如弘一法師不僅抄寫了很多佛教格言警語,還寫了《佛說阿彌陀經》《金剛經》等多部佛經。弘一法師在抄寫佛經之前,都會焚香靜坐,收攝身心,然後聚精會神書寫經典。但也有寫不下去的時候,就是每書寫到帶有「刀」的字時,他就寫不下去了。因為帶「刀」的字,多與殺生有關。
明末高僧憨山大師曾在五臺山妙德庵,刺舌血合金朱書寫《華嚴經》。清代高僧妙峰法師每日刺舌血為二分,一分研磨金朱書寫《華嚴經》,一分放于蒙山施食中佈施鬼神。南湖奇禪師見到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想廣為流通,於是刺舌血研墨書寫《彌陀要解》,用作刻板樣刻之,希望廣為流通。他每寫一字,禮佛三拜,繞佛三匝,稱十二聲佛名,可謂識見超拔,修持專一。
現代高僧智誠法師曾在潮州開元寺閉關三年。他為祈禱世界和平、人民安樂,於一九三0年在關房中刺舌血書寫《華嚴經》。智誠法師閉關寫經,不與外界接觸,四眾弟子來訪,定在每天中午十二時至一時會見,逾時不見客。每天清晨禮佛之後,上午八時開始用小刀刺舌血,準備兩個杯子盛清血,上午用一杯,下午用一杯,每天寫經千字左右。每次書經,都正心端坐,一絲不苟,字字端楷,校對嚴謹,寒暑不輟。歷經三年四個月,書寫完成八十余萬字的《華嚴經》。經文字跡呈淡黃色,字體端楷秀美,成為開元寺收藏的珍貴文物。
由上可知,書寫佛經不僅能夠增長福慧,消除災難,還能益壽延年,諸願順遂。因此,我們在修學過程中,若能輔以書寫佛經,將會達到不可思議的修學效果。

 


【世出世間】

十方禪林標誌的設計意涵

/十方禪林法務部

依「十方圓明心地湧」意涵設計
十方禪林的標誌是依照表徵佛法修證意涵的「十方圓明心地湧」七字來設計。圖中看到有「十」的字形、有方形的□為「方」、有「圓」相標示我們的心,並代表般若、代表「禪」。「十方圓明心地湧」意謂一切唯心造,圓滿周遍的心湧出佛法無量義,這無量義如林,即十方禪林的「林」,故整個標誌完全呈現了十方禪林的名義。對外標誌形意要簡約,如左圖,但完整是圓外有藍天如右圖。
標誌圖案線條簡明表徵十方禪林的道風──「簡樸親真」,這四字是做人與修行的口訣,即簡單、樸實、親切、真誠。標誌內容不僅揭示十方禪林的理想──「實行正道,莊嚴世界」,同時也可由之鋪排出一個壇城圖──「準提曼荼羅」示意圖。

揭示「實行正道,莊嚴世界」
圓內十方代表實行正道於十方世界,加上外圓代表圓滿、莊嚴世界。依「實行正道,莊嚴世界」的理想創立十方禪林之宗旨與實踐目標。

本「實行正道」立四大宗旨:
一、實修證,報身智德解脫門──以建禪林納海眾,成就修道基礎事業;
二、行悲願,化身恩德善巧門──以興慈善立文教,成就行道利生事業;
三、正知見,法身斷德般若門──以辦學院育賢才,成就正道傳承事業;
四、道圓成,正等正覺無上門──得真善美法界身,成就佛道圓澈事業。

為「莊嚴世界」豎「三大目標」立「九大實踐中心」
大方形與十字交融從中心點放出佛之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莊嚴世界」是行願之精神內涵,欲成大願,豎立三大目標,做為近程、中程、遠程之實踐次第。
莊嚴世界:
莊(戒香):莊重律儀,舉身投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符合菩薩攝律儀戒,攝心妙行,令他歡喜,自他不二,舉止安然。
嚴(定香):持定共戒,平常日用,發心動意,正念正知,符合菩薩攝善法戒,饒益有情,無事不善,無處不定,三學增上,圓融無礙。
世(慧香、解脫香):世事敬心,感同身受,無住生心,廣度有情,符合菩薩攝眾生戒,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離四句、絕百非,體用一如,淨純圓滿。
界(解脫知見香):界量等身,身同太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量無邊,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禮運大同世界。

三大目標:
一、創建禪林奠基於寶島台灣;
二、奉行正教中興於神州大陸;
三、弘揚正法普及於寰宇世界。
所謂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空花佛事,水月道場,菩薩用心,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法界緣起,是名「實行正道,莊嚴世界」。實行正道,即是莊嚴世界;莊嚴世界,需要實行正道。

為貫徹「宗旨與目標」,立九大實踐中心:
一、行政管理中心──為本禪林暨所屬機構之行政管理總樞紐;
二、行願實踐中心──負責國際暨國內弘法,文物編輯出版以及文教基金會、準提學會、護法會、籌建會等業務;
三、見地教學中心──設十方叢林書院,下轄戒學、定學、慧學、五明、語文、東西精華文化等研究部門,以推廣佛學、文化教育,培養基礎佛學和弘法人才;
四、修證禪觀中心──設禪修院、念佛堂、戒壇、密壇、關房等設施;
五、工巧生產中心──設農禪院、工禪院;
六、淨居顧問中心──置長老靜居院、長老尼靜修院、長者靜修院;
七、靜修療養中心──設置禪林精舍,供住眾、執事退休後辦道場所;僧伽精舍,供諸方僧眾辦道場所;居士靜苑,供居士辦道場所;並設置養生院,附設中西醫診療所;
八、慈惠福利中心──設養老院、育幼院、托兒所等;
九、助念安息中心──建如意寮、地藏殿、靈骨塔等。

表徵「準提曼荼羅」
曼荼羅的由來是在印度修密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劃出一個圓形、方形的區域,或建立土壇,有時也在壇上畫佛、菩薩像,但事畢將畫像廢除。因壇內充滿、聚集諸佛與菩薩,如輪般環繞於普門的大日如來的四周,故稱曼荼羅為聚集、輪圓具足。在印度是築土壇,但在中國和日本是畫圖在紙帛上,將尊像或三昧耶形、種子字等,依一定方式配列繪製。透過曼荼羅,將佛菩薩的尊像、代表心要的梵文種子字、本誓的三昧耶(法器或印契)及威儀事業顯現出來。依《大日經》可歸納三種秘密身:一、字,法曼荼羅;二、印,三昧耶曼荼羅;三、形,大曼荼羅。這三身各具足威儀事業,稱羯摩曼荼羅。

十方禪林的標誌為內方的一圓,圓代表顯圓──華嚴、密圓──準提。以準提修法而言,可從圖中變化準提曼荼羅,包括四曼以準提佛母曼荼羅為中心。準提佛母三目十八臂,其左為準提佛母三昧耶曼荼羅示意圖,表達普救眾生的本誓之法器或印契。準提佛母十八隻手中間二手所結是總攝二十五部印的準提印,其餘除施無畏印外,都是手持法器,簡略以名稱列位。其右是準提法曼荼羅的準提法種子真言,象徵佛菩薩的威德力;內圈是總攝二十五部的梵文準提咒心,外圈由梵文淨法界咒、護身咒、六字大明咒、準提咒、一字大輪咒圍成。其下為準提羯摩曼荼羅示意圖,準提法息、增、懷、誅四種世間成就法,行者進修準提佛母之法教,行威儀德業。其上則是五方佛大曼荼羅示意圖,簡略以名稱表示。

五方佛大曼荼羅示意圖表達因六大緣起建構的法界觀,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是宇宙法界的本體,六大無礙,周徧法界,稱「體大」,是諸法緣起的根源,能出生一切法及世間。地、水、火、風、空五大屬色法,是「理法身」;識大屬心法,是「智法身」。據《華嚴經疏》卷十分兩種法身:一、「理法身」,理是性德,「理法身」即本覺之理性,性淨明體,本來離念,諸佛與眾生皆同一德相,但眾生為無明所覆沒而不顯。二、「智法身」,智是修德,「智法身」即究竟始覺之智,契合清淨本覺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

「識大」包含眼、耳、鼻、舌、身五識、第六識分別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第九菴摩羅識,這九識可以轉成佛的五智。毗盧遮那佛象徵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化育另外四智,東方阿閦佛象徵「大圓鏡智」,西方阿彌陀佛象徵「妙觀察智」,南方寶生佛象徵「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徵「成所作智」。依五智建立佛部(佛大定的德性)、金剛部(佛大智慧的德性)、蓮花部(佛大慈悲的德性)、寶部(佛之無邊福德)、羯摩部(佛事業成辦之功德)五部,各對應的五方佛為部主,一智互具五智,成二十五部。如《即身義東聞記》云:色即是心,故名金剛界五智。心即是色,故名胎藏界五佛。《五輪九字明秘密釋》云:色者不離心,五大即五智;心者不離色,五智即五輪(五輪即五大)。
四曼是六大本體上所呈現的差別相狀,每一曼荼羅皆不離「相大」,所以說「四曼相大」。大曼荼羅是諸佛的身密,三昧耶曼荼羅是諸佛的意密,法曼荼羅是諸佛的語密,尊像、印契持器、種子字形都可作為觀想的對象。佛陀的德業則是羯摩曼荼羅,為其餘三曼的業用,是「用大」,所以四曼圓備諸佛的身口意三密,將六大、四曼攝於三密之用,法界則不出三密,所以萬法都具有佛德曼荼羅。《神變經疏》云:「若用三密為門,不需經歷劫數,具修諸行,只於此生,滿足諸波羅密。」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密教心要提到,在《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都判陀羅尼教是密圓。而密圓神咒,雖一切眾生及因位菩薩不解其義,但持誦之,便具有毘盧法界和普賢行海,自然得離生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藥,雖不知分兩炮灸與合成法則,只要服之,自然除病身安。故《首楞嚴經》云:「諸佛密咒祕密之法,唯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餘聖所能通達,但誦持之,能滅大過,速登聖位。」
北遼道㲀法師主張顯密雙修,顯則推崇華嚴,密則獨尊總攝二十五部的準提神咒。如《大教王經》云:「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準提菩薩真言,能度一切賢聖,若人持誦,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證得大準提果。是知準提真言,密藏之中,最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也。」又準提神咒有三殊勝之處,不同餘咒:一、準提咒總含一切諸真言故,一切真言不能含準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二、準提壇法,人易辦故,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便是壇法;不同餘咒,建辦壇法,須得揀選淨處,香泥塗地,廣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三、準提不揀染淨得誦持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得持誦;不同餘咒,須要持戒,方得誦習。
準提梵名 Cundī,又作準提、準胝、準泥,意譯作清淨。準提菩薩又名尊那菩薩、七俱胝佛母。日本東密有兩派說法,一說準提佛母在胎藏界曼荼羅的遍知院(又稱佛母院),屬佛部。另一說在觀音院,是人道觀音,屬蓮花部。不論屬佛部或蓮花部,七俱胝準提佛母就是大般若,具有一切智智,有大定、大智、大悲的妙德,能孕育出無量無邊無數的佛。
準提佛母曼荼羅以準提佛母為中心所繪製的別尊曼荼羅,佛母形像表徵的意義如《白寶口抄》所述,佛母身作黃白色,黃色代表大地,能出生萬物之義,白色代表水,能生長萬物之義,是胎金兩部所生法,表徵理智不二、定慧一體,有諸佛能生德之義。以種種莊嚴其身,腰著白衣,衣上有花紋,身著輕羅綽袖天衣,緩帶繫腰,朝霞絡身,身有白輕羅棉之文。這種種莊嚴是表以塵沙諸法為莊嚴,因菩薩以煩惱為菩提。身像周圓光明光焰,以智能破除妄心闇故;以白螺為手釧,白螺因吹音殊勝表說法之義,廣弘佛法。準提佛母的三目印,表理、智、事,具足佛眼、法眼、慧眼,或佛部、金剛部、蓮花部,也表三目排列不縱不橫,表不一不異,具有三諦一如平等的涵義。準提佛母手臂的數目,與求願得何種成就有關,觀想十八臂的準提佛母像,是欲求十八不共法。

準提三昧耶曼荼羅示意圖表達準提佛母的契印和手持的所有法器,象徵準提佛母度眾的本誓願力。其契印或法器名及所列出位置是相對應準提佛母曼荼羅所繪的佛母十八隻手結的契印或所持法器。經上描述是左右上二手作說法相,這表準提佛母為人道能化主,以度化人道為主,能破除三障,現三眼智,說法利生,教人學法,令證三身果位,因修法依獨部別行或七俱胝獨部法,結總攝二十五部大曼荼羅尼印的準提印,所以將說法印改準提印,佛言此咒及印能滅十惡、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功德。

右第二手結施無畏印,右掌五指開立,表五智的光明,施與眾生無畏。右第三手持劍,以智慧劍來降伏四魔三障,去除三毒五欲。右第四手持數珠,數珠表智慧,轉法輪之義。右第五手持寶果,即菴摩羅果,一說吉祥果,或說為石榴,表圓滿萬行萬善的種子,顯佛果圓滿功德之義,而佛母尊皆持此果,以其子多故,能出生佛子之義。右第六手持利斧,表摧破無明與難斷惑障而無餘漏。右第十手持金戈,戈前端有一內向橫刃,又稱勾兵,《儀禮》所載戈常用作禮儀儀仗。鈎由戈演變而來,鈎是王者象徵,能鈎召一切眾生,令入本有內證的法界宮,有召入如來寂靜智德之緣。右第八手持金剛杵,或云降魔杵,三股杵表摧滅貪嗔癡三毒,五股杵表五佛五智。右第九手持寶鬘,是貫穿花葉的花鬘,表萬德莊嚴之義,是平等性智的功德。
佛母左第二手持大傘蓋,是如意寶幢,表高立清淨菩提心的寶幢,對無福慧的貧乏眾生,施與滿足世間及出世間的願求。 左第三手持寶花,指開敷的紅蓮花是人人欣愛之色,蓮花表自性清淨,代表一切諸法自性清淨,能清淨人界中的三毒、五欲等一切的非法之事。左第四手持寶盒,指賢瓶,賢是善之義。以瓶中能出心所欲求之物,故引喻能生善福。在密教中,則以賢瓶為地神之三昧耶形,盛香、藥等,置於修法壇上。又此瓶中藏有種種寶,猶如大地埋藏諸種之財寶,能表盛滿一切物之義,指準提菩薩能出生三部諸尊盛滿之德。左第五手持絹索,降伏惡魔忿怒諸尊大皆持索,表能繫縛難調伏者不令傾動,引入本有的佛智。左第六手持金輪,輪是轉動摧破之義,能滅除二十五有的生死流轉。左第七手持法螺,表能作師子吼演說諸法利益群生,以螺大聲令降伏眾生煩惱障礙。左第八手持寶瓶,即軍持,裝有甘露水,表能以甘露水施予一切眾生,令其開敷本有覺性之花。 左第九手持梵篋,般若梵篋表智慧之體,因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皆依般若成正覺,準提菩薩持般若篋,表般若為母,能生諸佛。

準提法曼荼羅因修法儀軌除了準提神咒外,道㲀法師在儀軌中再加四短咒,包括淨法界、護身咒、六字大明咒、一字大輪咒,故在外圈置入所有修持的梵文咒語由開始,右旋依序:淨法界咒、護身咒、六字大明咒、準提咒、一字大輪咒。內圈圓明之月輪上則是梵文準提咒心,中心是唵 ,右旋圍繞 折 隸 主 隸 準 提 娑婆 訶 布列在月輪上。咒持誦方法在受傳法後,請參照十方禪林準提儀軌所示。持誦各咒語的殊勝功德如下:

一、淨法界咒:唵 (音嗡那)。此淨法界字,若想、若誦,能令三業悉皆清凈,一切罪障盡得消除,又能成辦一切勝事,隨所住處悉得清凈。
二、護身咒:唵 二合 (音嗡逞)若誦此咒,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除一切種種病苦,災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此咒是諸佛心,若人專心誦一遍,能守護自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誦兩遍,能守護同伴;誦三遍,能守一宅中人;誦四遍,能守護一城中人;乃至七遍,能守護四天下人。
三、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吽 「叭」音「掰」。六字大明義理廣博,「唵」有皈依三寶之意義,表佛部,也表天道脫離輪迴之苦;「嘛呢」是如意寶珠,表寶部,「嘛」也表阿修羅道脫離悲慘的鬥爭,「呢」表人道脫離貪嗔癡慢妒五毒;「叭」是蓮花開敷,表蓮花部,「叭」也表畜生道脫離屠殺之痛,「」表餓鬼道脫離飢渴之災;「吽」有圓滿成就之意義,表金剛部,也表地獄道脫離血冰刀火之難。此咒是觀音菩薩微妙本心,得此咒或戴持在身,不染著貪嗔癡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觸、眼目所及,一切有情速得菩薩之位,永不復受生老病死等苦。若誦此咒,隨所住處,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誦持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蟲,當得菩薩之位。若人書寫此六字大明,則同書寫八萬四千法藏,所獲功德,等無有異。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第四卷言及虛空中有觀自在菩薩之聲,令於波羅奈大城之法師為除蓋障菩薩說六字大明。除蓋障菩薩奉聞大明已,還到釋迦如來處。其時七十七俱胝如來皆集會,說七俱胝佛母陀羅尼。即知此六字大明與準提咒,有次第相須的關係。六字大明後,接著準提神咒與文殊菩薩一字大輪咒一起誦。
四、準提神咒: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菩馱 俱胝喃   怛姪他 唵 折隸 主隸 準提 娑婆訶(音「所哈」)

一字大輪咒:唵 部林
南無(皈依),颯哆喃(七),三藐三菩陀(正遍知),俱胝南(千萬),怛侄他(即說咒曰),唵(神聖的發語詞,咒語的起音,有所謂攝伏的作用),折隸(奉為首領),主隸(隨之前進),準提(音譯為準提菩薩,意譯為清淨),娑婆訶(成就圓滿)。大意是「皈依七千萬諸佛,即說咒曰:『唵!奉準提菩薩(清淨)為首領,隨著準提菩薩(清淨之心)前進,成就圓滿。』
依金剛智法師所譯準提咒心,每個梵文種子字義如下:
唵字門者是流注不生不滅義,復於一切法為最勝義
折字門者於一切法是無行義
隸字門者於一切法是無相義
主字門者於一切法無起住義
隸字門者於一切法無垢義
準字門者於一切法無等覺義
提字門者於一切法無取捨義
娑婆字門者於一切法平等無言說義
訶字門者於一切法是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義
所說字義雖立文字,皆是無文字義,既無文字,須諦觀一一義相,周而復始,不得斷絕。不斷絕者,為流注不生不滅最勝義;由不生不滅最勝義,是故無行;為無行義,是故無相;為無相義,是故無起住;為無起住義,是故無等覺;為無等覺義,是故無取捨;為無取捨義,是故平等無言說;為平等無言說義,是故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為寂靜無住涅槃義,是故不生不滅最勝無斷,周而復始。此名三摩地念誦。
佛言此呪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凡所有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誦此咒人,能增壽、除病,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事強賊,及惡龍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能依法持誦,無不成就。
此準提咒,一切諸佛菩薩等同說,總攝二十五部真言壇法,龍樹菩薩以偈讚曰:「準提功德聚,寂靜心常誦,一切諸大難,無能侵是人,天上及人間,受福如佛等,遇斯如意珠,定獲無等等。」
一字大輪咒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呪,此呪於末法時,法欲滅時有大勢力,能於世間作大利益,能護如來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眾,能摧世間一切惡呪,是一切諸佛之頂,是文殊菩薩之心,能施一切眾生無畏,能與一切眾生快樂。凡有修持隨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滿一切之願。

準提羯摩曼荼羅是示現準提佛母的威儀事業的行動性曼荼羅。若依前儀軌持誦,凡有所求,決定成就,但如有樂於隨所求事而各別作法者,有四種世間成就法:息災(扇底迦)、增益(布瑟置迦)、敬愛(伐施迦羅拏)、降伏(阿毘遮嚕迦)。在這曼荼羅上,以四面準提佛母為中心,安置四法在面向佛母方向的相對方位上。依據《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所載四種法方式如下:

一、息災法:求滅罪轉障除災害、鬼魅疾病、囚閉枷鎖、疾病國難、水旱不調、蟲損苗稼、五星(惡星)凌逼本命,悉皆除滅,煩惱解脫。
作此法時,著白衣面向北,交腳豎膝吉祥坐,觀本尊白色(佛像面向南)。供養飲食、果子、香、花、燈燭、地等悉皆白色,以慈心相應,從月一日至八日。日三時(早齋後、午齋後、藥石前)念誦,夜作護摩。念誦時以準提法次第持誦,至準提咒誦一百八遍已,然後誦息災真言曰:唵 折隸 主隸 準提(今某甲及所為事,若為他人念誦稱彼名字)除災難娑婆訶。
二、 增益法:求延命、官榮、伏藏、富饒、聰慧、聞持不忘、藥法成就、金剛杵等成就,或作師子象馬類,以真言加持三相現,隨上中下所求獲果。如悉地廣說,欲求持明仙入阿蘇囉窟,及諸八部鬼神窟,求入者皆得,及證地位神通,求二種資糧圓滿,速成無上菩提。
作此法時,身著黃衣,面向東,結跏趺坐,觀本尊黃色,所供養香、花、飲食、果子、燈燭、地等並皆黃色,以喜悅心相應,從月八日至十五日,日三時念誦,夜作護摩。念誦如前,增益真言曰:唵 折隸 主隸 準提(今某甲及所為事,若為他人念誦稱彼名字)所求如意娑婆訶。
三、敬愛法:若欲令一切人見者發歡喜心,攝伏鉤召若男若女、天龍八部、藥叉女及攝伏鬼神,有諸怨敵作不饒益事,皆令迴心歡喜,諸佛護念加持,是名攝召敬愛法。
作此法者,身著赤衣,面向西,豎二膝並腳名普賢坐,觀本尊及所供養香、花、飲食、果子、燈燭、地等並皆赤色,以喜怒心相應。從十六日至二十三日,日三時念誦,夜作護摩。念誦如前,攝召真言曰:唵 折隸 主隸 準提 令一切人敬愛(某甲若為他人念誦稱彼名字)娑婆訶。
四、降伏法:若欲降伏 犯五無間、謗方等大乘、毀滅佛性、背逆君主、惑亂正法,於如是之人,深起悲愍。以驢糞或駝糞或燒尸灰,以用塗壇。作此法時。身著黑衣或青衣。面向南,左脚押右脚蹲踞坐。觀本尊黑色,以忿怒心相應。取臭無香氣黑色或青色花供養,所供飲食、香、花、菓子、燈燭、地等,並皆黑色或青色。從月二十三日至月盡日,取午時中夜二時念誦,夜作護摩。降伏真言曰:吽 折隸 主隸 準提(令某甲)跛囉二合喃伽多野吽癹吒
若欲於此四種法中求成就者,須得先行持誦準提咒五十萬遍,或是七十萬遍,或是百萬遍後,方能作法成就。
十方禪林標誌湧出佛法無量義
「卍」字表徵時空互換
在佛教與基督教的標誌象徵,佛教用萬「卍」字表徵,基督教用十字表徵,縱的這一豎代表時間,橫的一畫代表空間。以佛教的「卍」字來講,到每個盡頭就轉出個角,代表時空互換,這是佛教哲學的不可思議。
「十方」無方表徵真空妙有
十字的上端代表北方,北方的下面代表南方,右邊是代表東方,左邊是西方;方形的四個角,右下角代表東南方,右上角是東北方,左下為西南方,左上則指西北方。這個方形四個角代表四偏(或隅),十字的盡頭代表東、南、西、北四方,加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偏,四正加四偏就八方,再加上上方和下方,名為十方。十方無方,沒有方位,每一點都是含裹十方。這十個方位代表有、妄,十方無方代表空、真;有方無方二者合一即真空妙有、真妄不二、二而不二。
十方意涵十四無畏
十即十、方即是四。《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白世尊:「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此十四種無畏功德亦不離十方。
「圓」表徵顯圓、密圓;「明」表徵覺
「十方圓明心地湧」標誌呈現的圓明意境特徵,這圓之顯圓是華嚴,密圓是準提。而明者代表覺,圓與明合之表示顯明甚深無盡法義。
內方外圓意謂質直柔軟
方形表質直,質者正也,正直之心,無諂曲也。圓形表柔軟,心柔和而隨順於道也。《法華經》曰:「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信仰佛又心已調伏的眾生,個性直率而樸實,心意柔軟而調順。
白紅藍分別徵示法報化三身、體相用
標誌有三種顏色,藍色代表化身境界,是「用」大;圓形的白色部份代表清淨圓明,是「體」大;紅的部分代表業感緣起。種種的五味雜陳、心裡的貪嗔癡慢疑是習氣,身體酸脹麻痛是業氣,一個是心理,一個是生理,構成過去我們生命的種種坎珂,種種的悲歡離合。「十方圓明」乃一大光明,般若智光的呈現,照破一切黑暗,融化掉我們所有的貪嗔癡慢疑,將酸脹麻痛等生理障礙都去掉,轉化報身,是「相」大。
縱三條表徵禪宗三綱、中密三綱、淨土三要、三密相應、三聚淨戒、三菩提心、三法印、三輪體空
一、禪宗三綱: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二、中密三綱:(一)禪宗三綱心之體──佛家心理空慧觀;(二)生命科學心之相──道家生理養生觀;(三)普賢行願心之用──儒家入世倫理觀。
三、淨土三要:信、願、行。
四、三密相應:身密、口密、意密。
五、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又作自性戒,此戒是法身之因;(二)攝善法戒,修習一切善法,此戒是報身之因;(三)攝眾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
六、三菩提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三)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七、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八、三輪體空: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於其中間,亦不見有所施之物。
「方」表徵四聖諦、四無量心、四攝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依、四德、四弘誓願、四法界
一、四聖諦
(一)苦諦,審實世間事物,世俗的一切,本質皆苦。關於生死實是苦之真諦。
(二)集諦,審實一切煩惱惑業,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關於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諦。
(三)滅諦,審實斷除苦之根本─—欲愛,則得苦滅,可入於涅槃之境界。關於滅盡苦、集之真諦。
(四)道諦,審實滅苦之道,乃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則可超脫苦、集二諦,達到寂靜涅槃之境。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四無量對治四障,即以慈無量對治瞋,悲無量對治害,喜無量對治不欣慰,捨無量對治欲界之貪嗔。
三、四攝法
菩薩外行四攝法,內則以四無量心為根本,希望執迷的眾生一同了悟真諦,一同成佛。
(一)布施攝,法施以無所施之心施與真理、施捨財物。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
(二)愛語攝,依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
(三)利行攝,行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
(四)同事攝,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霑利益,因而入道。
四、四念處
(一)身念處,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
(二)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三)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
(四)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五、四正勤
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六、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
(二)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三)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
(四)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七、四依
(一)依法不依人,當以教法為依,不可以人為依。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藏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
(三)依義不依語,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光以文字、語言之表現為依。
(四)依智不依識,當以真智慧為依,不可以情識為依。
八、四德
(一)常,如來法身其體常住,永遠不變不遷。
(二)樂,如來法身永離眾苦,住於涅槃寂滅之大樂。
(三)我,如來法身自在無礙,為遠離有我、無我二妄執之大我。
(四)淨,如來法身離垢無染,湛然清淨。
九、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十、四法界
華嚴宗的宇宙觀是「一真法界」,以現象和本體觀察之,有四層次:
(一)事法界,指差別之現象界。宇宙森羅萬象皆由因緣而生,各有特殊、差別與界限;是認識之對象,雖有而非實。
(二)理法界,指平等之本體界。宇宙無盡事法,同一理性之義,本體皆為空性、佛性、真如,是平等而無差別,但是達此境界尚未顯真如妙用,故並不完全。
(三)理事無礙法界,指事界與理法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係。即本體(理)無自性,須藉事而顯發,即一切萬象皆為真如理體之隨緣(依他緣起)變現。此即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由此顯出理與事互融無礙之法界,也尚非佛智之最高認識。
(四)事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本身的絕對不可思議。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諸法皆有體有用,各隨因緣而起,各有其特性,看事與事似乎互為相對,可是多緣互為相應以成就一緣,而且一緣也遍助多緣。以其力用互交相涉,自在無礙而無盡,故稱事事無礙、重重無盡。又作無盡法界。
若總觀以上四法界,則稱為四法界觀;若分別觀之,則逐一稱為事法界觀乃至事事無礙法界觀。
「田」外紅色八個似三角形象徵八正道、八相成道、天龍八部
一、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惟、正精進。
二、八相成道:十方一切諸佛皆在人間成就佛道,示現補處菩薩從兜率陀天降生人間、托胎、出生,示現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到入涅槃的八個過程,圓滿佛果。
三、天龍八部:守護佛法之諸神,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此等人非人皆歸化於佛之威德,成為佛之眷屬,住於諸佛之受用土,護持佛及佛法。
「十」表徵十波羅蜜
法相宗以十波羅蜜配菩薩十地,說明修行之次第。
一、施波羅蜜,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如能基於四無量心行布施,又能破我法執二執,如是「三輪體空」,遠離名利、是非,如此布施,名施波羅蜜。
二、戒波羅蜜,持大乘菩薩三聚淨戒。如是持戒,生生世世,常生善處,捨諸惡行,身口意三業清淨,成就自利功德,再能自行化他,令他人調伏煩惱,三業清淨,即是利他;以此自利利他功德,莊嚴無上菩提,是為究竟,名戒波羅蜜。
三、忍波羅蜜,能忍受一切苦樂,不為一切外境所動。
四、精進波羅蜜,精勵進修而不懈怠。除斷惡修善的四正勤外,要勤於利生、教化事業,不畏生死苦,心無退轉,修諸功德。
五、禪波羅蜜,攝持內意,不為妄念所動,得正定勝妙樂,並以所修的清淨三昧,教化眾生令斷煩惱,因修禪定得八解脫,出生無量三昧功德,疾證菩提。
六、般若波羅蜜,修學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修習最上乘的禪定,由一心三觀(空假中),修證到徹底了知緣起性空的真實相,理智合一,得根本智。依根本智,在行菩薩道時,所起方便教導眾生的智慧,能作利生事業的能力,名差別智,是親證根本智後所得的智慧,又名後得智。
七、方便波羅蜜,證了實相般若後,應無所住而修學方便般若,從體起用,應機現身,以種種方法,廣行方便,教導眾生,啟發其智慧,共入佛道。
八、願波羅蜜,菩薩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不僅要智慧、方便,還必要有大願與大行,藉由宏願策進的動力,才能到達佛果菩提,是名願波羅蜜。
九、力波羅蜜,由宏願所引發的一種宏大而雄厚的推動力量。由思擇、修習、加上自他的力量,而具足報生力、神通力,以及信、進、念、定、慧等力量,然後展開堅固力、大慈力、大悲力、精進力、禪定力、智慧力、成就眾生力、無生法忍力、解脫力以及具足無礙智力等十力的進修。菩薩因修此十力的功德,終於獲得佛的十力,圓成佛道。
十、智波羅蜜,能了知一切法的差別相,觀機設教,利益眾生。《大智度論》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又《摩訶止觀》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是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此三觀為破除三惑而顯差別相,終不礙平等一如的聖理。十地菩薩,乘此智度,進入等覺,斷最後一品無明,證法身,登妙覺,得佛境界,智同於佛,是名智波羅蜜。
「田」字藏二十五圓通
田字裏頭,正好劃成五五二十五等分,也代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闡明「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之理,廿五位大菩薩和大阿羅漢,各自分別依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七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說明如何入三摩地修證圓通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