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光講述
曾苹耘記錄

從《易經》印證南懷瑾老師的學養修持與志業

志業與願望

中華文化五千年,說是燦爛輝光,但亦歷經劫難,幾乎斷喪,其要者首推秦始皇焚書坑儒;次者為漢武帝獨尊儒術而癈百家。民國成立以來,高喊民主與科學,實 則澈底的排舊,更稱打倒孔家店,五四運動將中華文化攔腰一斬;再經文化大革命,欲徹頭徹尾的連根拔除。南師對中華歷史文化,瞭如指掌,心領身受,且更是身歷其境,於是秉承看中華文化之優良傳統,肩負起復興中華文化的重責大任,不辭辛勞,默默地耕耘,著書立說,先後寫了五十本書,旨在振興文化,挽救世道人心。

在台灣三十六年,首倡復興中華文化,然後終日教學,本著「教不厭,誨不倦」的精神諄諄教誨,以至桃李滿天下,後因當局的一句「閒言暗語」而避走美國, 在美國更向國際人士宣揚中華文化,然後棲身香港。在香港來自各方人士向他請益的絡繹不絕,晚間南師的飯桌上更是高朋滿座,南師一面講學,一面做生意,一面等待時機,時機一到,南師毅然決然,扛著振興中華文化的大纛,孑然一身,單槍匹馬,身先士卒的「反攻大陸」,時年已八十矣!老而益壯,志而彌堅,非後生學 子們可望其項背,走軍至此,汗顏。

南師回中國大陸後,在振興文化教育上,他本於向下紮根的策略,因為大陸經過文化大革命後,幾乎將中華文化摧殘殆盡,連根拔除,所以必須從根救起,對兒童施以誦經的教育,將老師所提倡的三百千千,再加弟子規,展開全面的施行。老師希望兒童能熟讀與背誦,從中認識四千個生字就夠了,因為中國的文字與語言是分開的,這是中華文化的特色。只要能認識四千到五千字,讀中國古書就沒有問題,因為中國古書都是以統一的文言文記載的,儘管語言依地區之不同而各有變化,有時同一個省,各縣市鄉鎮語言就不相同,彼此講話溝通都困難,但文字是統一的,只要具有相當的程度,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均可讀懂,因此從兒童入手而做紮根的工程。因為兒童純真,且記憶力強,只要編印的書籍教材新穎恰當,教學方法能引人入勝,幾年下來,由兒童至少年而至青年,認識幾千字真是輕而易舉,這種紮根 的工程乃是必須要做,澈底要做的,這是中華文化救亡圖存的唯一良方。

其次是對中級領導幹部、知識份子,南師就中華文化之精華──三師聖教(儒釋道)作一系列有系統的講授以改變其思想觀念與行為,因為這些中層人士受文化大革命的負面沖擊太大,幾乎形成斷層。

對上層言,南師極力宣揚,救亡圖存,唯有振興中華文化,因為這是根本,亦是國本,試問,國本動搖,根本拔除,何以國存?等而下之,倫理道德雙亡,何以家為!再以國民而言,在失去文化與倫理道德依憑之下,如何做一個堂堂正正守法守紀的現代國民?因此南師本著向下紮根,中層展枝,向上開花結果的策略,一步一 脚印,如今水到渠成,成果卓然。

南師不僅在文教方面竭精盡力,在造福鄉里,解人民切身困難亦毫不鬆懈而勇於承擔,他修建金溫鐵路,這條鐵路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中之一,儘管有此計劃,但政府遲遲未能實現,以困難度太高與無經費而宕延之,然而南師毅然承擔,修建完成,並把這條鐵路歸之於金溫沿岸人民所有,自己不取任何利益,這種出錢出力修建工程的事業,竟然不謀取任何利潤,只有南師敢作敢為,可見其心量之寬,真是藍天碧海,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事後南師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話:「這算不了什麼的。」,換言之,在南師的心目理比這個更偉大更精彩的還在後面等著呢?

除此之外,南師協助恢復興建古剎道場不少,對文教機構的協助亦不遺餘力,就在南師仙逝前一年,在飯桌上,有人提出擬在以前虛雲老和尚所居地,雲居山附近建立一所專門修禪的道場,南師一聽,旋即眼睛一閉,幾秒鐘後說:「這個地點很好。」,對方說:「建築設計工程與費用很大。」,南師當即指示:「只要建得成,錢不是問題」。這裡我要指出的是:

1、每每遇到類似的問題,總是把眼睛一閉,似乎他的心眼已到達現場作實地的勘察,然後回答說這個地點如何如何。

2、若是問到錢的問題,當下就說,錢不是問題,好像錢他早已準備好了,就擺在他身旁似的,這些事若不是坐在他的旁邊,親眼所見,親眼所聞,真不敢相信,這就是南老師,信不信由你。

老師晚年籌建廟港太湖大學堂,這個學堂的構想是要融合實際生活教育所作的國際實驗學堂,不僅是作為中華民族的範例,進而做給國際人士看,中華文化不光是唱的,是實際演練的,是脚踏實地行得通的。

由以上所述種種作為,南師是在為他這一生最大的心願與志業作準備,這個志業就是要為全人類修建出一條「人道之路」,這條道路不限於中華民族,是無有國界為全人類所共享,是一條真正能融合平等自由博愛幸福的康莊大道,由此可見南師不僅心愛國人,更心懷天下,為全世界人類找出路,為全世界人類指示出正確的遵行方向,這種心量,若以佛家語來形容真是「盡虛空,遍法界」,南師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瞭若指掌,對世界文化歷史走向也一清二楚,他深信他所要籌建的這條「人道之路」是可行的,也是天下所必行的,如今藍圖已具,基礎已奠,就看國人與世界人類如何遵行與上道了,這是南師真正的志業,亦是傳承。

其次南師一生修行學道,自己卓然有成,在他心目中自然希望能教育出幾個傑出的學生,這裡所用的是傑出,是以世俗的眼光看,而南師則是要培育出真正大修行人,所謂大修行人,是指萬緣放下,大徹大悟得道的人。南師晚年建大學堂,裡面更建禪堂,自己不顧年高辛勞,仍然引領學生們打禪七,儘管如此,在他心目中似乎找不到大修行人。

南師是禪者,他一生修禪學道的心路歷程,後輩學子真可說是望塵莫及,若以禪宗的歷史言,自達摩祖師東來以後,代代單傳,歷經五位祖師,其中求法與成道的過程,真可謂歷盡艱辛,非聖賢將相所敢為,及至六祖,禪宗大放異彩,在他宗門下竟然有四十三位大徹大悟的門生,這在禪宗史上,是絕無僅有,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而自此頂盛時期以後,漸漸勢微,一代不若一代,南師對此瞭然於胸,對南師而言,前有古人,而後無來者,因此他憂心如焚,深覺後繼無人,繼此而下,中國傳統文化怎麼辦?他感到非常的悲慟與哀傷,然而南師仍然不顧自己年老體弱主持禪七,聲嘶力竭,大聲疾呼要同學們用功,以期有成,這種心情,這種感受,實不足為外人道。南師特引明代洞山祖師的一首師,以說明他老人家心情上實際的感受,詩中充滿了感傷,有責備、有鼓勵,更深含教育,真是苦口婆心,五味雜陳的一幅動人畫面。

其詩曰:淨洗濃妝為何誰?子規聲裡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這種詩情畫意,只好留給讀詩者自己領受了。

總之南師的志業是要修一條「人道之路」。南師的願望是要摘育出真正的修行人。

前者南師已打好了基礎,引領我們上路,後者希望後生學子,真誠努力以赴,但是,老實講,這件事比修人道之路要難得多。南師心知肚明,似乎在警惕我們,退而求其次,臨終時,還叮嚀我們:「老實念佛。」,然而念佛又豈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念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續」,「不分別,不執著,不間斷,不夾雜」,至誠專一的念,此等功力非上智與下愚者不克為,儘管修行成道的大德們,如虛雲老和尚、廣欽法師,乃至南師,平時莫不 苦口婆心的教誨後輩如何學佛參禪而達到大徹大悟,同時自身活生生的做了良好的示範,其意願就是希望找到傳人,而臨終時,更是異口同聲地告誡與叮嚀子弟們老實念佛。老實這兩個字用的可真是傳神,意即老老實實,一步一脚印,身口意一同,無有雜念,誠如農夫耕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正如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豈不是淨念相繼了嗎?此時此景,聞老師這一聲老實念佛,如聞暮鼓晨鐘,沁人心脾。

以《易經》印證南師的志業與行持風範

南師精通《易經》,這不足為奇,因為南師盡讀經書,但主要的是南師能善用《易經》,不僅善用而且更能掌握《易經》的變道。南師指出《易經》中的五種內 涵,亦是重點,那便是體象用(也就是理象數)變與通,總觀南師一生的志業與行事無不掌握住變與通,而且運用之妙,真可說是神乎其神,在未舉證之前,我將《易經》的衍生變化列了一張圖,現在僅依圖將《易經》的內涵與要點作一簡明的解說:

由圖中可看出,易由無極而太極,太極而陰陽,陰陽而四象,四象而八卦。八卦可列成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先天八卦為體,為伏羲所作,後天為用,為文王所 創,再由八卦衍生成六十四卦方圓圖而形成宇宙,這張圖一看上去,就覺得條理次序井然,天衣無縫,微妙玄通,在此使我們不得不欽佩與敬仰古聖先賢的智慧德能。為使易於瞭解,再就體象用(理象數)變與通五個重點列項說明之:

1、就體與理言,指的是無極,無極是空性、空性並非一無所有,它包涵著萬事萬物,若以佛家語來解釋就更易明白了,無極謂之本性成法性,本性真空,無方圓大小,無長短高低,但含萬法,故說真空妙有,而儒釋道三宗共認同為道,道者何?體也,理也,就《易經》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不者謂之器,器即是器皿,既成器,形象出焉!

2、就象言: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具陰陽之性與陰陽之象,太極動於是陰陽出而象生,再生出四象而八卦而六十四卦,各各成卦,各具卦象,代表著宇宙萬象。

3、就用(數)言:「0」零為無極,太極為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乃至於無窮無盡。

由以上所述,無極性空,如如不動,所謂如如不動,不是不動,若能恆守自性,自可以不動。若不能恆守自性則動,這一動,太極出,太極動二儀生,二儀生四象出,四象出八卦與六十四卦生,於是宇宙萬事萬物萬象相繼而出,這中間,以象言,真是千變萬化,變幻莫測,以數言,成變化而行鬼神,所以《易經》被尊稱為「變」的書,不僅倡言變道,更指出變用,故曰:「窮則變,變則通」,「周流六虛,唯變所適」。

4、變與通:南師對《易經》的研究與體驗,就是教我們要知曉變與通,這些都是從象變與數變中體證出來的,因此要能掌握住變與通,南師強調,變有未變,將變與已變,主要的是要洞燭機先,完全掌握住未變之先的變數,進而領導著變,甚至主宰著變。倘若情勢將變或已變了仍未知曉,就為時已晚,於事無補,尤其是局勢已定,再來說什麼「慎謀能斷,處變不驚」,即使是亡羊補牢,於事何益?那只能說是應變,即局勢已變,不得已而應付之,那就陷入被動了!南師特別在《易經》的著作裡強調這一點。

綜觀南師一生行事,甚至修行辦道,均能掌握變道而領導著變,他由大陸到台灣,推行文化復興,教學弘法,然後出走美國,棲身香港,再回返大陸,振興文化,修築鐵路,建大學堂,這些均能掌握先機,採取主動,主宰變道。南師之所以有此智能,固然出自於他天賦異秉,再則由於盡讀古書,尤其精研《易經》,在《易經》中得到深切的啟示與實證。這幾天來,我把《易經》從頭至尾查閱了一遍,發現在《易經》經文中都是在指演出卦象與爻象之變化,真是周流六虛,唯變所適,錯綜複雜,但是內中變字出現的次數不多,可是如果將孔子所作的《繫辭傳》一比較,赫然發現,「變」這個字共計出現二十九次之多。

孔子是研究《易經》最有心得的人,韋編三絕,可見其功力之深,《繫辭傳》就是孔子當年謮《易經》的心得報告,也是他的畢業論文。凡是有心於研究《易經》的人,就不得不讀《繫辭傳》,而且要精研細讀,它可以說是《易經》的導讀本,將《易經》的體理象數,條分縷析,尤其將各卦的卦義與運用更是列舉實用,並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加以印證。在這方面,南師深得孔子之精髓,除著作《易經雜說》外,更著有《繫辭傳別講》兩冊,所以南師對《易經》體相用變通之內涵更加深切研究,而對如何掌握與領導「變道」更是著墨不少,在此特別要指出的是變通神,做人處世,尤其是作事必須要知道變,變才能通,通達一切自然就神。所以南師教導我們要事業有成就,一定要掌握住變通神,如運用得好,定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倒轉過來就是神通變化了。尤其是學軍事的,經商的,玩科技產品的,更是要懂得其中的玄妙之用。

此下列舉幾則卦象,用來印證南師一生的志業與行持:

1、同人:天火同人,天在上火在下,天為虛空,火為太陽,代表智慧,以虛空與智慧來普照天下,乃一視同仁,無有私心,更無私黨,毫無宗派,視人如己,有如佛家言:「儘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我」,心境之寬弘,如同虛空太陽,故曰「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志者心也。南師確實做到,教學生一視同仁,有教無類,諄諄教誨,用人更是唯才是用,對物亦能物盡其用,南師觀此卦象,即能用之於心身與事業。

2、大有:火天大有,火在上天在下,這代表太陽普照藍天,為虛空所有。我們人類離不開陽光,所以陽光為人類所有,而虛空中的空廣與空氣更是人類所必需所共有。擴而言之,天地之間所有的東西,無論是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精神的都可拿來享用,因為萬物皆備於我,但有一項原則,不可撈來私用,因為這是共有與公有,切不可據為己有私用。因此東邊的資源,可挪到兩邊用,北方的財富,可拿來用在南方,乃至於宇宙間所有的金銀財寶均可轉用。南師深明此理,所以他對金錢的看法就如同宇宙間的陽光空氣水一樣,任憑取用。但是左手進,右手出,配合損益二卦的原則,損有餘補不足,什麼地方有多的,損而取之,以補不足與缺乏的地方。這就是今日民主社會在追求的貧富均衡的道理,這種理念在《易經》裡早在幾千年前就已有了。因此南師的觀念是:「天地間財富多的是,就看你如何去取用」,他的格言是:「賺錢憑本事,花錢靠智慧」,這種智慧就如同虛空之廣,太陽之照,絕對不用於私己,南師能有這種智慧與定功,很可能得自於大有卦之啟示。

以下五卦印證南師的修持:

1、剝:山地剝,山附於地上,有剝蝕,剝落的現象,亦即是山塌在地面的樣子。再由卦象上看,陰剝陽,陽幾乎被剝奪盡,碩果僅存一陽爻,險象可知。

若比之於人事,人為甚麼會被剝蝕幾乎殆盡!是因為人不知自惜,自愛,平時不知節制,無形之中消耗自身的能量而不自知。道家所謂的「精氣神」,人本具有,但因不知珍惜,而作無義的消耗。南師每每告誡我們如何保有內三帖,精氣神,再配合外三帖,陽光、空氣、水來修養身心。若能如理如法去實行,不僅可養生,更可長生,不僅可長生,更可成仙成道。南師一生精神奕奕,神氣十足,絕無老態龍鍾之象,說得力於對剝卦的真切體證。

剝的代名詞就是腐化,以個人言,生活腐化,權力腐化,南師往往在教學上警告我們,一個人的成功固然是靠自己的努力與時運,但一個人的失敗,往往是由於自己的踐踏、剝蝕與腐化所致,不是被外力所打敗,而完全是自己打敗自己而不自知,最後弄成身敗名裂,遺臭萬年。這種都是一時得到權勢而不知運用權勢來為民造福,而只是假權勢來欺世凌人與欺世盗名。這種人物充其量只是個英雄人物而已,英雄人物往往以權勢來征服他人,聖人知剝卦之真義,故以德服人。由此可知剝卦對個人節操上的修持具有很大的啟示。如果能時時提醒警覺。而能反復其道,就不至於剝了,故繼之以復卦。

2、復:地雷復,上地下雷,雷在地中,蠢蠢欲動,此生息也,乃繼剝卦之碩果僅存一爻來生復卦之初爻。

復卦的精義就是恢復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是自我的清淨本性,在復卦稱為天心。天心即宇宙心,與人心同樣,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但一念不覺而迷失,而剝奪,而腐化。復卦教我們回復生息,應回本有,這是中華文化三師聖教一致的修行功夫所在。吾人終此一生,就是要做這件事,修這個行,這才是功夫,才算是修養。所以象辭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把一切萬緣放下,誠心誠意來修省,以見天心。此天心,以佛家言,明心見性;以儒家言,去妄存真;以道家言,清淨無為;三者一同,無有軒輊。而復卦修行次序 更是井然有序,從初爻到上六,分別為初復,六二休復,六三頻復,六四中行獨復,六五敦復;上六迷復,條理分明,若能依此而修,定見天心。

在此特別要提出來說明的是南師特別注意,也經常提及的活子時,活子時就是出自於復卦,復卦依月份來講是十一月卦,依時辰來說是子時,是夜間十一點至次日 晨一點。在這個時辰中,一陽初生,要特別注意休息,以保其生息,不作無謂的消耗,這是依易理與自然環境配合時辰作身心調養,是有益於身心的,若能依法持久用功,自可得到身心健康而長壽。但是南師以為時辰可以自己主宰,因而活子時不是固定的,是活的,他認為,在每天行事當中,無論是白天或夜裡,有一段時辰,精神體力特別充沛,做起事來不僅得心應手,更是左右逢源,這就是活子時,活神活現。南師通常夜間十時開始看信件,回答學生有關問題,或是寫書,到清晨四五點,休息或靜坐,然後吃點東西,再辦事,八九點睡一下回頭覺,在中午又開始工作,這種時段的掌握與控制只有南師可做到。他無論生活與工作都能掌握時空,全然作主,所以境隨心轉,隨心所欲,可以主宰,我們是心隨境轉,全然被動,要掌握住活子時就不是那麼容易的。

復卦亦是冬至之時日,邵康節夫子對復卦更有精研之處,他有一首詩,特錄之於後,以作參放,其詩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此言若不信,更請問包羲」,到底復卦的精髓與真義如何?邵夫子以玄酒與太音作比喻,究竟如何?他說他也不知道,只好去請教包羲了,真玄。

復天心之後,境界又如何?《易經》接著提出無妄卦。

3、旡妄:天雷旡妄,天上雷下,在虛空藍天裡,晴空萬里,寂靜光明,又在毫無徵侯與預警的情況下,霎時間劈雷一聲響,震天撼地。這種情景即使是最先進的雷達亦偵測不出來,這是比喻著一種純出自然,日久功深,破迷頓悟,怡然自得的心境,所謂:「修行三大刧,開悟剎那間」,就在這剎那間借此劈雷將以往所有的無明、煩惱、分別、執著,人我是非,恩怨情仇打得一乾二淨,正所謂的粉碎虛空,無有轍跡,雷聲過後,虛空寂靜,無任何一絲的浮雲,亦就是無任何掛礙了。這就是無旡,至誠無妄,即是自此而後,心念不生。南師是開悟成道的人,以旡妄護心是他的心路歷程,自然而然的希望能教育出 幾位真正至誠旡妄的真人。

4、大畜:山天大畜,山在天上,天自然比山高,但是現在山比天高,這是什麼意思,所以古德畫卦是真有深義的,山怎麼會比天高,山在天中,天是虛空寬廣,可容萬事萬物,而山為靜止,清淨不動,所謂不動如山。人習《易經》,在修行上就要依大畜之象來修,然而環境對修行重要,可說有絕對的影響,最好是在藍天與深山中修,以遠離塵境,易於得定。當知無妄是開悟的境界,而大畜則是悟後起修的重要階段。修什麼?永遠護持至誠旡妄,一塵不染的清淨境界,心寬似天,不動如山。這種心境要永遠保持下來,就必須要痛下決心,終日參之,時時體之,刻刻養而畜之,是謂大畜。若說悟後不起修,必然前功盡棄,於事無成。以此對照南師的日常生活,他就具有這種大畜的胸襟功夫,時時在清淨之中,如如不動,心地寬容,你罵他也好,毀謗他也好,戴高帽子恭維他也好,甚至騙他也好,他似乎無動於衷,怡然自在。

由以上的卦,從剝到復,由復至無旡,再由旡妄到大畜,修行次第井然,無論是儒家的超凡入聖,佛家的明心見性,道家的清淨無為,都能依此而修,必登聖境,成佛成道,但仍有所不足,其最主要的關鍵,以《易經》的理念來說,無論你修什麼,要想達到圓滿究竟成就,必要的條件與關鍵就是謙虛,故繼之以謙卦。

5、謙:地山謙,前面大畜卦的卦象是山跑到天上去,這裡謙卦的卦象是山跑到地下面。山本來是在地面之上,這種畫面在在提醒人不可自高、自大、自伐、自是、自壯,更不可自誇自滿,俗話說:「樹大招風」,人若是懂得謙恭有禮,絕對有好處。故謙卦的卦辭不以元亨利貞四德來斷,直斷「君子有終」,這就明白的告訴大眾,凡是具有謙德的君子總是有好結果,這是因果律,君不見某些財大氣粗之人,某些權勢凌人之士,其結果如何?均不得善終,古今中外皆然。

謙卦為什麼能得善終,因為在《易經》六十四卦之中,乃至三百八十四爻之中,無論是卦辭或爻辭均有好有壞,唯有謙卦,卦辭與六爻之辭皆吉,這是唯一的例外,可見其重要性。所以彖辭形容得好:「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好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這裡面所說的盈,是滿的意思,滿招損,人若自滿,不知自謙,天地人鬼神都不饒你,這是多可怕的事情。即著象辭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由以上所引述的彖辭與象辭來印證南師一生的行事風範,我們有目共睹,他老人家硬是做到了,尤其是「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用實際的行動示範給我們看,這種修持風範無疑的是原自於謙卦了。

南師每每告誡我們,無論古今中外,凡是得權勢的人,多不知謙卑自牧的道理,甚至藉權勢來征服他人,竭盡一切的手段來擴張與保有既得的利益與權勢,最後無有不身敗名裂,而遺憾終生。聖人不同,聖人謙卑自牧,先征服自己,一旦獲得權勢,他們善用權勢,來作一番為國為民服務的事業,此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其道理在此。

總結以上所引述的五個卦:

1、剝卦:要能自知、自惜、自愛,莫把精神與體力作無意義的消耗。
2、復卦:復其天心,回頭是岸,迷途知返。
3、無妄:至誠無妄,霎時頓悟。
4、大畜:悟後起修,永不退轉。
5、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永遠卑恭謙下,平凡無奇,平凡即偉大。

南師精研《易經》,所以確實能掌握《易經》的精義所在,而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上。所謂日常生活,最直接了斷,悉悉相關的就是運用與印證到自己的心身上,將自己的人身作實際的試驗,如能得到成效與利益,方足以言學易,且要下紮實的功夫,因為這是《易經》的修持精華所在。

余得自於南師的傳授,年輕時未能切實依教奉行,曠日持久。及壯為五斗米折腰而仍然荒廢時日,年老退休,仍然不敏,一事無成,幾次面謁南師,輒遭喝斥,痛責不務正業,不事修行,每思及此,暗然神傷,不勝唏噓!

綜合以上所敘,謹就南師的日常生活、學養、教學與修持加以概略的描述。其實南師是很活潑開通的長者,不似盡讀古書,一襲長袍馬掛道貌岸然的經師模樣。他有嚴肅面,也具風趣輕鬆面,以嚴肅言,他罵起人來,恰似怒目金剛,直罵得你頭頂發麻,脚底發軟不可,然後準教你心服口服,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劈雷式罵法,我是心領身受者。

其次南師關心人起來,又如慈父,舉凡我的生活起居、工作,賺多少錢,買了房子沒了,乃至於妻室子女,他都要問個清楚。尤其得知工作上有什麼困難,或經濟上有所不足,他馬上就解決,乾脆磊落,這不只是慈父,更是一付一視同仁的菩薩心腸。

老師亦有其風趣面,不但風趣而且逗趣,在聊天與講課之時表露無遺。有時引經據典,霎時又妙語如珠,尤其引用詩詞偈句時,有如作者的化身,不僅以語詞唱來聽,更以動作表演給人看,既生動又滑稽,呈現出赤子與頑童之心。尤其是在飯桌旁,有時到他老人家為了加強某些畫面,真要跳上飯桌表演一番不可,所以他自稱是老頑童。然而儘管如此,但有一個總原則:不管罵也好、唱也好、說也好、教也好,甚至生也罷、逝也罷,總是為教育,教化後生學子,教化眾生,南師生前總是告誡我們:「一切經典都是拿來用的,而且要活用,千萬不要被經典所用,甚至死在經典文字之中,切忌學了佛,學得佛頭佛腦,學了《易經》,就只會易言易悟,一點都不切實際,用不上,當知一切的經典是要以自己的身心來作試驗與印證,要真正獲得利益才有用嘛!」

自南師仙逝後,十方禪林舉辦一系列的「南師慧炬永續傳承講座」,筆者濫竽充數,忝列講席,今不揣譾陋、筆之於書,謹以此文致以最高之敬意與無限的哀思,懷念及感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南師一生,大家有目共睹,豈是我這枝拙筆可形容於萬一。最後誓以至誠,謹遵遺囑,老實念句阿彌陀佛,今生與老師有緣,亟願後會有期,再續師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