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光講述
曾苹耘記錄
從《易經》印證南懷瑾老師的學養修持與志業
前言:名師易遇,明師難求
時光荏苒,彈指間南師仙逝已離開我們七個月了。南師走了,走的灑脫、自在,走之前留下兩句:「一無是處,一無所長。」這意味著什麼?是忘我,是離物,物我能所雙忘,無絲毫牽掛,是清淨心的具體表徵。設若南師走時,有著絲毫的牽掛與執著,絕對走不了。這就印證南師終生依於三師聖教(儒釋道)而奉行修持的功德與果報,以儒家言是至誠無妄,止於至善;以釋家言,是法身解脫與般若三德具顯而明心見性;以道家言是清靜無為,歸根復命,自然而然的歸於天地。臨走時經由禪定甚深的法師印證:「一切圓滿。」所謂一切圓滿指的是什麼?是無為清淨,至誠無妄,寂光普照。荼毗時白煙裊裊,碧空萬里,明月高照,萬籟俱寂;茶毗後驗證的是頭殼圓滿,舌根不爛,舍利無數,這種瑞相,豈是偶然。老師生前所表現的是為人師表,行為示範;死後所表演的更是栩栩如生,如如不動,清靜自然,這種修持與功德,不僅令人欽佩,更令人懷念不已。
每當夜闌人靜,萬籟俱寂之時,在孤燈下,恭讀南師的遺著,他的精神與容貌似乎圍繞著四週,他的音聲不時的在呼喚著:「讀聖賢書,所學者何?在知大用,先用在自己心身上,再及他人,此乃立己及人,自達達人,自利利他,否則何用?」聞聲及此,不禁掩書悲嘆!百感交集,內心充滿著無比的哀傷與愧疚,南師以慈悲之心,教我者如此,而我忝為學子,竟然行不及義,思之思之,霎時淒然淚下,悲哉!慟哉!難以抑止……
在此,我無意來歌頌南師的功德,只是依南師平時的生活,行事風範作平實的報導,南師平常的教導是生活即教育,平凡即偉大,就我過去接近南師的日子,所見所聞,與自己的體驗,點點滴滴的報導出來,一則以示懷念,二則以表思,三則以為傳承。
為人師表,行為示範
南師平時的生活與行止,處處都表現出為人師表,行為示範,一絲不苟,此下僅列舉數則以證之。
南師的衣著
南師的衣著是合乎簡單大方與自然的要求,因為「經綸三大教」,深通三大教的教理教義,不僅是精通,務必要實行,所以在衣著上務必表現出亦儒亦釋亦道的特色,我把南師的衣著稱之為道裝,因為南師是在家人,不可能身穿袈裟,道袍與儒衣,但他所穿的必須能代表三家共同的特點,他有時穿長袍馬褂,那是在正式的場所,很少見南師穿西裝,僅有一次,在台北中山北路上,我偶然碰上南師竟然身著全套白色西裝,腳蹬白皮鞋,此為僅有。
我本人是軍人出身,軍人最講求的就是儀容服裝,南師帶過兵,軍人的儀容他當然知道。我們如果仔細的觀察南師的衣著,無論穿什麼裝,從頭到腳是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他的頭髮時時刻刻都保持得一絲不亂,井然有序,絕對找不出有一點頭皮屑,而衣上找不出半點污穢,線頭或頭髮,乃至於鞋子(南師多半穿布鞋),均能保持整潔,簡單樸素,自然大方,使人望之儼然,而南師使用的樣式,質料與剪裁很講究,絕不拘泥於所謂的苦節苦修之成規。
南師的飲食
南師對飲食很講究,講求的是豐富,營養,衛生,但南師自己吃得很少,往往只是伸伸筷子就完了。他葷腥不拘,但喜歡吃魚,他的養生原則是以空腹為佳,少食為妙,他的名言是:「要想不死,肚子裡無屎」,換言之,吃多了,不僅對腸胃不好,消化不良,更變成了廢物,無濟於身,但餐桌上的菜饌與餐具都很講究,尤其是水果更是豐盛,各色各樣俱全,且都是來自各地之名產,南師常說,在各種水果上加上幾滴威士忌酒,將更加美味,嚐過的人就知道真是味道無窮。
南師尤其注重晚餐,餐廳裡有時是一桌,或兩桌,在大學堂,因地點大,就擴充成好幾桌了。南師是利用這段餐敘的時間來解決問題,來自各方人士,齊集一團,所謂各方人士,不僅僅是專來請益求法,且是各有專長,各懷神力與絕技,有的辟穀(斷食)有年,看起來精神奕奕;有的內照形軀,能看到五臟六腑,當即指出你的病症;有的精於看相算命,指出你的過去未來等等,這些老師在授課時亦偶爾提及,但在這裡有人實際表演給你看,由不得你不信。可是老師經常指出,這些人人都具有,只是聰明小智,偶爾拿來用一下可以,以幫助他人,但不是究竟,究竟是要依三師聖教經典,腳踏實地的修行成道才是,老師通常總是在晚間六點至十點出現,在這段時間中一一解答來訪人士的各項問題,真是一舉數得,若再問實情如何,且引詩為憑。
其詩曰:南門香積飯,炊煙過五洲。桃李滿天下,團團一桌收。(此詩為杭紀東先生所作)
南師的書桌
無論古今中外,凡是愛讀書的人,書桌上總是堆滿了各類書籍,琳瑯滿目。可是南師的書桌是唯一的例外,這裡所說的唯一,是獨一無二的意思。南師的書桌上,看不到一本書,一張紙,乃至於一枝筆,桌面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玻璃墊板閃閃發光,望上去使人肅然起敬,因為在想像中,似南師這種盡讀古書的人,書桌上總該放幾本刻版印製的線裝書,以便隨時翻閱,即使是作為擺設也好。南師不然,桌上是淨空的,不僅是桌面,抽屜裡所放的東西,亦是整齊而定位,正如同老師的衣著一樣,一絲不苟,在台灣的時候,我有幾次接近老師的書桌,前兩次是因我患胃病,我對老師說:「老師,我老是感覺胃不舒服。」我明知老師不是醫生,但我意識裡總覺得老師有某種功力,老師即時叫我坐在他的書桌旁,替我按摩,按摩後再用四指按,經過兩三分鐘,老師問我感覺如何?我感覺胃部發熱,自然也覺得舒服些,老師還配中藥粉給我吃,並關照我過兩天再去看他,可見老師對我非常的關心。
在這裡有兩件事我必須要講出來的是:當時老師是五十歲左右,我不到三十,看到老師使盡全力,替我又按又摩,我雖然少不更事,但我深深的感覺到,老師的這種力道乃是出於關愛,慈悲與誠意,這股力道加在我的胃上,怎能不好,不好也得好。這是什麼原因呢?乃出於至誠,誠則靈,至誠如神,老師無論做事作人,都出於至誠,所以做什麼事都靈光,都行得通,不可不信。此其一。
其次鑒於學完大衍之數卜卦演算後,當時正值中美斷交,美國總統卡特,宣佈與我國斷交。不僅斷交,還撤軍與毀約,當時全國軍民為之痛恨,我也就此事卜上一卦,問的是美國卡特總統為人如何?意思是為什麼他做出這種不仁不義,出賣盟友的舉動,卜出來的卦竟然是泰卦,而且卦中沒有動爻,解卦就是依卦辭來解,其辭曰:「小往大來,吉亨。」這是說:「小人往外,君子在內,所以吉。」也就是國泰民安的意思。這種情況與我所祈求與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因為對台灣言,全民憤慨,那有吉事可言,對卡特言,那種無情無義的人是不夠格上卦的,於是就在疑惑間突然想到:「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對方自私自利,亡顧道義,誠小人也,我就這樣下了結論。恭恭敬敬的呈閱給老師。老師坐在他那張一塵不染的書桌後,嚴肅而慈祥,打開看了一下,再把它按原樣折好,擺在抽屜裡後對我說:「很好,要再用功,再卜……」,作此勉勵後就無下文了。
其實,事後想來,我卜的這個卦一定不準,原因是所卜的對象是一個我所懷恨的人,卜的時候那股子怨氣難以形容,所卜出來的結果自然就成問題了,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卜卦時必須要內心平靜,若有絲毫的雜念與偏頗就不準,這一點很重要。老師當時只是嘉勉,指示要再用功,用什麼功,無論做什麼事,先把自己內心擺平。
南師的藥櫃
南師平常對他自己的養生與衛生非常的注重,所以他身體一直很健康,這是得力於他明醫理,對《黃帝內經》與各種醫書乃至於道家養生法都有深切的研究,再加上他平時用功,「內照形軀」功深,對自身五臟六腑與經絡一清二楚,所以身體上某一部門發現毛病,馬上對症下藥。他主張有病就要吃藥,務必把病痛消除,身心必須保持平衡,因為彼此都有影響,身影響心,心影響身。試想,當靜坐的時候,若身體某一部份感到不舒服,縱然你可以克服,不予理會,但心已動了,不得清淨,若身無毛病,自然就易於保持定境,所以南師主張有病就醫。就要吃藥,把病治好。他的藥櫃裡有各種各樣的藥,是他自己挑選與調配的,都出自於順天堂,而且瓶罐都是統一樣式,看去齊整,各住定位,一點都不混亂,瓶中不是藥粉就是藥丸;由此可看出南師在日常生活中務求表裡一致,內心清淨,外示整潔,一絲不苟,依正莊嚴。可是南師並不是一個拘謹呆板的人,他一任自然大方,有時還說笑話,笑話中又帶著表情,使人感覺易於親近,如沐春風。
一個人的成功與偉大,就表現在日常的生活情節上,因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南師無論是儀容服裝,言行舉止無不契合先聖之遺風,中規中矩,且活潑自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為人師表,行為示範,南師確實做到了,南師之所以為南師,其原因正在於此,這不僅是孔子所批讚《易經》「絜淨精微」的具體表率與模範,更示傳承。
學養與修持
這副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共計四句,二十個字,可以說是南師的傳記。初看到時有些震撼,覺得不可能,以為只是一般文人學者愛吹捧自己。但我與南師十多年的實際接觸,再加上南師的著作加以印證,一點都沒有誇張,而是實情寫照。尤其是下面四句十六個字「身無分文,富可敵國,手無金印,權傾天下」,這是南師年輕時由命相家所批的八字。初讀時我即懷疑,身無分文,怎樣富可敵國,除非能呼風喚雨,大顯神通;手無金印,沒有權勢,又如何能權傾天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經由南師這一生的經歷與行事,在在都能證明屬實,不管你說呼風喚雨也罷,大顯神通也行,這些均可以實事加以證明不虛,下面列舉實例加以證明:
上下五千年
南師生性聰穎,幼時即熟讀經書,過目不忘,十三歲將《資治通鑑》圈點了三遍,即著背誦《黃帝內經》,自此即坐上了老師的講台,十九歲將中國古書全部讀完。之後學武學道,參訪明師,後於四川峨眉山閉關三年,盡讀三藏十二部,讀到無書可讀,其好學精進如此,對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瞭如指掌。
縱橫十萬里
南師二十出頭,即往峨眉山閉關三年,潛心研讀三藏十二部,讀完之後,南師竟掩卷興嘆!「我南懷瑾讀完三藏十二部。難道就此成為博學的人,究竟對自己的身心獲得多少實益,如僅是儲備將來講經說法,只是落在文字上而已,無有實義」,於是遍訪明師,遊覽名山大川,身携《地理輿要》,東西南北走透,每到一處,就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情風俗,作實地的勘驗,尤其是帶兵打仗,對地形,地物與地貌必須作詳盡的研究,以為軍事上的實用。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此二者是一不是二,否則只是言說,無有是處。
至此值得注意的是,南師當年走訪明師,旅遊各地乃是全憑兩條腿走出來的,不是像今日坐747飛機,開BMW轎車,是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去走,這種腳上工夫必需實際歷經歲月寒暑,高山峻嶺,沙漠沼澤,忍饑挨餓,血汗交加,誠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不僅僅是南師的實際寫照,更是考驗南師當年的耐力、毅力,信心與決心。這十萬里,真是歷經千辛萬苦,不是容易的,不是偶然的,絕對是考驗,南師晚年身體健康,精神飽滿,想必得力於這種腳上走功非淺。
我身為軍人,未能縱橫十萬里,但由大陸撤退來台時,被共軍追趕,來台時也經歷行軍演習,但加起來亦不過千里,其中亦淺嚐到一些甘苦,但以千里之途,較之於南師十萬里之遙,不啻天壤之別,思之較之及此,南師誠一等高人也。至此,我個人得到一項啟示,無論古今中外,凡是身為武人者,現在稱之為軍人,大都能得長壽,其原因不外乎:1、生活作息有定規;2、行軍走路。君不見當年中共幾位頭號人物,由江西井崗山逃竄至陝西延安,即所稱之兩萬五千里長征,個個均活到八十歲以上,因為走路是健康長壽必要條件與保證,必須將「走」字訣安於內心,其訣曰:「健康長壽,必須走路,不花金錢,簡單易做,不求名師,自力自助」,妙乎哉!信乎哉!
經綸三大教
南師對儒家,釋家與道家三大教義不僅有深刻獨到的研究,更是身體力行,運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通常一般做學問或修行人,是一門深入,但佛教有其特點。中華文化自古以來,歷經黃帝、夏商周,以至於春秋戰國,均以道家與儒家為主,其間亦有墨家,及在晉朝、佛教傳入,其理論與方法較之於儒道兩家無有遜色,且有超人之處,因此很快就溶入中華文化之中、並列為三,而且是中間上座。
大凡一個國家與民族,引進他國的學術思想技藝作為治國的參考,無論古今中外均有之,但是引進他國的宗教教義而成為本國的主流,只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有這種雅量,可見儒道兩家胸襟之寬宏,確實世間少有,南師有鑑於此,本乎「道併行而不悖」之胸懷,視三教為一道體,經而綸之,參而究之,印而證之,以自己身心作試驗,得到實際的利益,再推而廣之以及他人,自利而利他。南師經常告誡我們,無論什麼經書,都是拿來用的,更重要的是要切實印證到自己的身心上,使身體健康,而心性安泰寬宏,否則何用!
在日常生活實用上,南師把儒家比喻成糧食店,柴米油鹽,每日不可缺少,除非你餓肚皮,否則非進糧食店不可;將釋家比成百貨店,肥皂草紙,牙刷牙膏,樣樣不缺,也是日用品,缺一不成;把道家比成藥店,人不可能不生病,只要有病非進去不可。這種比喻實在傳神,無形中將此三家緊合一起,無分軒輊,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為自古及今,無論是學派,學說,尤其是宗教,無不各擁領袖,各立教宗,各佔山頭,各自為政,互不相讓,甚至彼此攻訐詆毀。南師不然,因他盡讀古書,精通各家經義,進而身體力行而能獨排眾議,將儒釋道三合為一,此舉苟無南師之學養何克至此。
南師於平時教學之中,有意無意地端出三本書教我們研讀,這三本書分別代表儒家、釋家與道家,一是《易經》,二是《楞嚴經》,三是《黃帝內經》。南師對《易經》有精深的研究,且推崇備至,甚至說人之一生如不讀《易經》實為終身遺憾,實在白活。因為《易經》為群經之首,從古至今,明君賢相,未有不讀《易經》者,因為《易經》包涵的內容實在太廣,「易冒天下之道」,舉凡天文、地理、人文、科學、醫術無所不包,孔子有鑑於此,故潛心鑽研,「韋絕三篇」,窮年累月,把《易經》變為儒家的主要經典,而列為群經之首。
其次南師揭示要讀佛經,佛經三藏十二部,要讀哪部經,南師並未特定指出,但南師自謂《楞嚴經》使他受益甚大,他說如要研讀,起碼要讀百遍以上,且要精讀,要實證。南師著有《楞嚴大意今釋》,並作「楞嚴串珠」,「楞嚴串珠」乃是將《楞嚴經》中的精華字句串聯在一起,簡單扼要,讓人易讀、易明,誠發前人之所未發,出版後廣受歡迎與稱讚,自然是得力於南師的功深所致。
《楞嚴經》是一部教人開悟開智慧的書,即所謂明心見性,其書共計十卷,首先就是七處徵心,也就是七處破妄,特別指出妄心非真、無有處所,不可執著。即著是十番顯見,即是見性,所謂真如本性就在我們的六根之中顯現,不必外求。倘若修行人,能先明心而通達見性之理,依此而修,可直達佛地。全書共計六萬多字,字字璣珠,句句直指真性,無怪乎被古德讚為:「自從一讀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此語非假,凡是讀過楞嚴者,都會有此領受。
再次是《黃帝內經》,這是本道藏經,據南師說道藏共計五千多卷,南師都讀過,今特別指出《黃帝內經》,其用意是《黃帝內經》是一本醫書,內容具醫理,醫術,同時也是養生的一本精典。人生在世間,要想有益於人類,必先瞭解自己,對自己要有深切正面的認識,如此方可及於自知、自愛、自惜,再求推己及人。試問自己對自己都無法知曉,如何能管理自己,怎麼能談養生與長生。舉例而言,我們每分鐘呼吸多少次,心跳多少次,五臟六腑的運作情況又如何?與自然環境天侯的關係又如何?這些在《黃帝內經》裡條述得一清二楚,倘若我們能依內經修行,自可長命百歲,青春永駐。《老子》有言:「自知者明,知人者智」,這是說:「只有自己瞭解自己的人才能算是明白人」,否則如何去知人,如何去管理人。再說身同宇宙,心包太虛,可見人體內的結構組織與宇宙是一樣的,而心量更是包涵著宇宙。由此可知,內經是將自知、知人、知天、祛病延年等問題一一推出解答。因此南師比喻道家為藥店,它開的方子就是養生、祛病、延年、青春永駐,這樣的藥方你能不吃嗎?這樣的終生受用的一本書你能不讀嗎?
《黃帝內經》共分上下兩篇,上篇「素問」共廿四卷八十一論,下篇「靈樞」共十二卷八十一論,皆黃帝問其師(稱天師)岐伯有關養生長壽問題。中華醫學博大精深,遠及於伏羲神農,自然與《易經》有關,但至黃帝與岐伯更為發揚光大,故又稱之為岐黃。據說黃帝當年已活至一百二十歲,治理國政亦成績斐然,但於請益其師岐伯後,毅然放棄帝位,也捨世壽,於是御龍上天求仙去了。而將這部內經遺留後世,成為醫學與養生的聖典。
出入百家言
南師對諸子百家都作深入研究,比較其優劣點。諸子百家肇始於戰國,而盛行於唐宋,其中真可說是百家齊放,百鳥齊鳴,各言其是,各道他非,令人眼花撩亂,尤其佛學進入以後,談玄說妙,言禪道空的比比皆是,苟若非真才博學實修者,亟易走入其圈套而不自知,間或走入邪道。南師對此均有中肯的批判,最明顯的是對朱熹有違《大學》古本宗旨加以痛批,而朱熹是統編四書,把中華文化籠統的拘限於四書,以作為考功名進仕途唯一的敲門磚,南師對此亦不以為然,而將道佛擲於何地?且儒家也非僅限於四書,六經怎麼說?這些可說是斷章取義,一變而成為後來的八股。
南師因為有前述「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與「經綸三大教」的深厚底子,故對諸子百家一目瞭然,其優劣,真偽一望皆知。因此南師主張,也是他的名言:「經史合參,以經解經」,能如此無論作學問,做功夫修行,均易登門檻,自達奧堂,然而這只限於南師以及少數功力深厚的大德門,除此而外能有幾人可及。
再者,南師在年輕時相命師為他所作的批命辭,其辭曰:「身無分文,富可敵國,手無金印,權傾天下」,初一看簡直是不可能,似乎是京戲裡戲子唱戲,在舞台上唱唱做做才有的事而已,南師不然,這竟然成為他一生實際的寫照。一九四九年,南師初到台灣時,真是身無分文,居住在一個僅足以寄身的屋子裡,但南師不改其樂,不移其志,竟然動筆疾書地寫出《禪海蠡測》,然後移居台北,找場地,辦雜誌,創建出版社,講學經論,《論語別裁》是在台北講的第一本書。書出後為之轟動,然後講三師聖教,主張復興中華文化,但他不拿政府一毛錢,不接受政府任何職位,只出主意,自己在其本位上默默耕耘,自力自助。此後回大陸南水北調,修鐵路,建學堂,錢從哪裡來?好像世界各地錢莊與銀行他都撼得動,真是匪夷所思、神通廣大。但他左手進來,右手出去,絕不自己享用。再說僅在台期間三十六年,終日教學,孜孜不倦,循循善誘,桃李滿天下,教的人包含平民百姓,黨政軍經各個階層均有,且不乏位高權重之人,南師一律平等,從不拉某種關係而形成私黨,擴大權勢。南師以為錢與權二者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自己享用的,用在何方?「用其中於民」,即是益世濟民。南師自始至終永遠站立在中華歷史文化的高崗上,洞燭機先,看的準,把的穩,永遠依恃著三師聖教而力行、而修持,而堅固、而傳承,這就是典型的南師,是我們永遠尊崇、欽佩與懷念的南懷瑾老師。
至此順便一提的是為南師作命相辭的那位先生,南師並未說出其名其姓,但可斷言,他絕不是一般的江湖術士,而是精研《易經》數理的高士,而且其定功相當的深厚,絕非普通凡人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