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持,要修就要修成三身圓滿,並不是一般人口中的禪,學佛學道要講實證、證據,理論講得再好是沒有用的。

鍊氣化神這個氣,不是呼吸的氣,密宗的分類很對,先修氣,再修脈。

開始時叫息,十念中念出入息的息,是後天呼吸之氣停止後、可是血液還在循環,脈還沒停止。到脈都停止了,才是「精化氣」的階段。

至於怎麼配合四禪八定這個問題,四禪是四個禪定程序,八定則並不一定是四禪以後的次序,初禪也可以到達「空無邊處定」。比如,靈雲禪師忽然看到一朵桃花,以及洞山的「迢迢與我疏」,忘掉我了。都是空無邊處境界。

八定,如八卦一樣,互相穿梭,說不定一個得了初禪的人,一下子證到「非想非非想定」。悟了的人,有時上坐後是在凡夫定的境界,有時是在「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有時候也可能在「空無邊處定」,反正是到處穿梭,是不一定的。

四禪同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如何配合?重點是:初禪一定要做到不漏丹,才能煉精化氣;二禪一定要做到煉氣化神,三禪要做到煉神還虛,四禪捨念清淨,一切皆空。原則大概如此,中間的修持細節和過程,不知要經過多少苦頭。

凡夫及外道,除了真正禪天的中心無法進去以外,嚴格講起來,三界之中凡夫都能進得去,都能往生。升天不一定靠禪定,升到天界的外圍邊區,是靠善心與德行。所以善人必定升天,不過很可能升在天的外圍,外道也一樣。因為一切外道與正道,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勸人向善,如果勸人為惡,那叫魔道,就不談了。

這裡講四禪,為何只拿禪定來標榜,不拿善事來做標榜呢?因為凡是人真心為善的,多半就有凡夫禪,心境上一定是比較清靜。照中國文化來講,善心生陽;邪念是陰的,所以煩惱就來了。天人境界只拿禪定來比方,包括了善。

四禪八定九次第定時佛法以及一切內道、外道的修持根本,不走這條路不能證果。但是達到四禪八定而不得菩提,且般若不通透,不悟徹底,則依然是一個大凡夫(不過很偉大而已),阿羅漢也不過是一個偉大的凡夫而已。大阿羅漢就不同了,可以跳出三界外。

百千法門的定是無往不定、無時不定、無處不定,也無定相可得。要得如來正定,就還要起行。沒有久住而不行者,佛也不住涅盤,無時無地不為利世利他起大菩提心、大悲心。

要成佛,這三個大法印的重點還是在行。如何做到?例如六波羅蜜,這要起而行之,不是光談理論,或只是觀想了事。但是只有行而沒有見地,就是只有功德沒有般若,那還只是凡夫法。有般若而沒有功德,也永遠不圓滿。所以見、定、行,都不可缺。

學佛是求解脫,如果一有點事就想不開,有一點煩惱就去不掉,那學個什麼佛?自己要反省。維摩居士說自己得了智慧的果實,所以處處得解脫。你們何以氣脈不通?因為色身不得解脫,總有身體的感覺存在。何以不能得解脫?因為智慧沒有成就,智慧成就了,氣脈自然也通了。你智慧還沒成就,不要吹噓說自己已通任督二脈,小心出問題。就算你通了,道家稱為轉河車,你要轉到什麼時候為止?要通到哪裡去?你答得出來嗎?不要亂搞了,你因此反而更不能得解脫,與學佛的目的相違。說學道嘛,你也沒得個逍遙,整日哭喪著臉,為何學佛學道呢?不學還好,一學就得了狹心症,心量愈來愈小。

凡夫何以不能得定?這有兩種情況,一是生理心理的散亂,二是生理心理昏沈。能既不散亂又不昏沈就是定,是清楚的,是湛然的。不是那種什麼都不知道的愚癡定,那成了畜生禪了,是很危險的。天台宗永嘉大師告訴我們,真得定了才可以入世,才可以作人做事,像止水澄波,萬象斯鑒。在止水澄波的境界中,外界一切現象仍然物來相應,沒有不知不明的,這才是定。也就是大家早晚課誦所念一句出自《楞嚴經》的「妙湛總持不動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