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醫師

今天向大家介紹明代憨山大師所闡示的,「念佛法門與參禪心要」。這是從他的法語中節錄出來的,分五個子題來加以逐次說明。

第一個子題略釋「弘法之師」。他提出講經說法有三種不同的類型或方式,供我們參考抉擇。

瞭解了弘法的師資之後,還要自己知道做學生的本分。學生到底有那幾種?學生的根基怎麼樣?學習得如何?所以,「學生」是今天的第二個小題目。

因為本道場由首愚法師指導大家共修準提法,所以特別也把大師覆示學人持準提咒這一段給各位介紹。第四個小題目就是憨山大師把念佛就是參禪,參禪就是念佛的道理,給我們講個明白。從前有好多朋友說:「我不去你們禪堂,你們是參禪的,我學的是淨土,我只要念佛到西方就好了。所以參禪我不來。」很多修行的朋友都這樣固執。今天我特別把憨山大師說明念佛就是參禪,參禪就是念佛的道理提出來。

既然講了念佛和參禪,第五個題目就講念佛的切要,也就是念佛的要點。我記得以前有許多出家在家的朋友跟我討論時間到:「他已經唸好多年的佛,用計算機來計數都在十萬次以上了,怎麼佛還不現前呢?難道佛經騙人?」這個道理,在念佛切要這一段,我們可以知道為甚麼會如此!念佛應該如何用心?

憨山大師是禪宗大德,應該怎麼參禪?他在「參禪切要」這一段介紹得很清楚。我們時常參加各種禪七,有的道場是參話頭,話頭是怎麼由來的?參話頭的道理在那裏?參念佛的是誰?參禪的是誰?閉著眼睛,一直想,想了半天;也參加了很多禪七,都沒有受用,甚麼道理?如何參禪?憨山大師在這裡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我把這個也介紹了。

最後,時常碰到許多人問:「看到光啦!」「看到影子!」「聽到聲音!」「那個地方抽筋了!」「不打坐還可以,一坐就全身無力!」…。諸如這些問題,有人就找醫生吃藥,甚至有跑至神壇那邊去要符咒,都沒有辦法抵得住,這到底是為甚麼?這些是在功夫得力時候的障礙,念佛參禪出了問題,為甚麼會出問題?應該怎麼對治?應該怕它嗎?你說不怕,但我受不了啦!怎麼辦?這是這次要介紹的最後一個題目。

一、「弘法之師」法師三品

現在,請大家先看「弘法之師」這一段。「為佛弟子。念佛恩難報。唯有替佛傳法。為真報恩。」我們學佛的人要報佛恩是最難的了,佛恩如何報?只有替佛傳法才是真報。你也許做很多慈善事業及其它的好事;但是,真正能夠報佛恩的是傳法。我指的是真正的傳法,表面傳法而骨子裏不是,那是犯戒!故言「傳法為真報恩者」。所以,「古之弘法諸師有三種不同」。

古時候弘法的師資,大約可分成三種的類型。「一、自悟本性,妙契佛心,於教言教,如從自己胸中流出。四辯無礙,且又深入教海,波瀾浩瀚,如清涼、圭峯、天台諸大師是也。」弘法之師的第一類是『自悟本性,妙契佛心』,也是指所謂的明心見性。我們尚未明心見性,姑且接受這位弘法的善知識是真正明心見性的,開悟的,是「自悟本性,妙契佛心」的。然而,這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況呢?只有悟的人自己知道。所以我們還沒有悟以前,只能推想而知。已開悟了的師父,講經說法的內容都是從他自己胸中流露出來的;並不是照經典宣說;並不是從文字上用妄想意識分別出來的,所以,已見性的人能夠「四辯無礙」。所謂「四辯」,是「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指對表達的方法都沒有妨礙;另有「樂說無礙」,像我今天喉嚨痛就有礙了,大菩薩是樂說無礙的。

不管怎麼樣,第一種弘法的師父,他開悟了,橫說豎說都是對。但是同樣的話,由別的人講出來,就不是味道。在這裏憨山大師舉了幾個例子:如清涼國師、圭峯禪師及天台智者大師等都是。

在自悟本性真正見性的祖師中,憨山大師舉出了清涼、圭峯及智者諸大祖師。現在我介紹圭峯禪師講過的偈子。有人問圭峯禪師禪宗的祕密核心,是什麼?他說,這沒甚麼祕密,並提示了四個綱要:「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念,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做有義事」,你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是由你惺悟的心做出來的。而「做無義事」是甚麼心做的呢?是狂亂心所做。這狂亂心是被情念牽著走,是感情的作用,情潮的氾濫是此狂亂之心的導引。「狂亂隨情念,臨終被業牽」,臨終要走了,做得好則投生到好的地方,做得壞則投生在壞處墮落,就是被業牽。因為是「狂亂隨情念」,習慣了,到了臨終,平常你以為打坐唸佛就是修行,沒有真正用功得力,這時就會後悔不及的。

做人做事用狂亂心,不隨你的情念走,一生僅留意這個也就不錯了!如此用功下來,臨終的時候就可以不怕。因為,用的是惺悟心,用慣了,到了陰境現前時,不會狂亂,不會作不了主。所以說,「狂亂隨情念,臨終被業牽,反過來,就是「惺悟不由情」,圭峰禪師把禪宗的祕密就這麼簡單的解釋了。多平凡呀!做人做事平凡一點,惺悟一點,不要亂來,不要莫名其妙,不要跟著你的情念走。這是圭峯禪師簡要的說明;從這裏可以看出見性的禪師講話多平凡,都切中核心。

「二、雖未悟自心,依佛言教,印定自心,廣探教海,如所解說,不謬佛意。此雖未超言象,而不敢妄以己見縱談。依教敷演,如從前諸大法師是也。」第二種法師比較差一點。雖然還沒有見性,但是,他每一句都是依佛言教,佛怎麼說,怎麼教,就照著這個道理去說。「印定自心」,不是指見了自性,這裏大家要注意。這個「自心」並不是我們自己那個狂妄的意識心,而是指明心見性的明白心;但是,他自己並沒有明心見性,沒有開悟!所以,只好根據佛經來印定–「喔!這樣才對呀!」「是這樣吧!」用「法印」去勘定,不是直接了悟。

「廣探教海」,因為很努力研究教義,對許多教義都很熟悉。「如所解說,不謬佛意」,所說的和佛的本義不違反。其實這已經很難做到了,但是,雖沒有見性,但很謹慎地照佛的道理講,一句一句的絕不違背佛的本義。不簡單!很難喔!因為往往我們認為這樣是對的,其實,和佛的本義完全不同。「此雖未超言象,而不敢妄以己見縱談」,雖然沒有超過名相之範圍,可是,不隨便把自己的意見當做佛的意見。「依教敷演」,依照教典給大眾解釋。「如從前諸大法師」,大法師仍被歸於此類。已經很謹慎很用功,教義都很通徹,但是,自己沒有明心見性,雖沒有明心見性而句句也不離佛的本懷。我們現在要找這樣的大師都很難!

「三、夙習般若種子,如有禪定工夫。白明己心,妙契佛意;但未廣涉多聞,而正見不謬。雖有以淺為深之過,而無謗法之愆。其所弘揚,皆以法施為心,不求世間名利恭敬,如昔溫陵,寂音諸老是也。」第三類弘法的師父,具有過去學過般若的習氣種子,所以,禪定工夫不錯,非常清楚自己的妄想意識生生滅滅流動的狀況。潛在的妄想屬於粗的比較容易降伏,真正做到禪定工夫或者是智慧開了,才有可能把那微細的連自己都很不容易體察的業識停住,能夠如此,才算下明心見情的初步工夫!所以這裏說「自明己心」。雖然已妙契佛意,但「未廣涉多聞」,在經典上多聞的功夫沒有做好,正見是不錯啦!但有以淺為深之過,因為到底還沒有現量獲得明心。

像「楞伽經」講的「晏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晏坐山林就是在比較安靜的地方,好好坐在那裏,上中下修,能夠知道妄想意識遷流的狀況,一切生起又滅,滅又生,慢慢地,久而久之成熟了,才會有開悟的機緣。所有的解悟一定要經過見性的經驗。

這類法師亦不求民間的名利恭敬。今日各大道場的法師不管是用何種方法傳教,只要是稍微有一點點是為了他自己的名聞利養,依照憨山大師的評論,這些人都不屬於真正的弘法大師。是否為了名利恭敬。只要自己反省就知道了,所以最後他說:「此怕法施之大者。」

後又說『至有聰明利根。但恃己見為得。排斥古今。縱口橫談。唯以弘法為利者。此則不唯破壞佛法。抑誤墮後人。』憨山大師這一段好像針對某些人講的。

有的人非常聰明,這裏聽了五分鐘可以跑出去講五十分鐘。但是,都是憑著自己的意見,「排斥古今」,說現在是白陽期,又說現在的人都不行…等等。「縱口橫談」,口若懸河,講起來頭頭是道,「唯以弘法為利者」,以弘法為獲取利養的手段,不僅破壞佛法,而且,誤導後人,有很多新學的人,他沒有判斷的能力,以為佛法就是這樣,深信了。這樣是很糟糕的,因為「見是法身刺」,煩惱容易除,見魔最難除,一旦先入為主,以為信仰宗教及佛法就是這樣,以後碰到正法要改正過來就很不容易了。誤墮後人,這個罪過可不小。

以上講的是三種不同的弘法之師。簡單的說,開悟的人怎麼說都對,人問趙州禪師何謂道?他說,「牆邊的那個!」人家說,「我問的不是那個道,是求道的那個道!」他還是說,「牆邊的那個就是!」他橫說豎說都對,因為他是開悟的。但你不懂啊!自己用妄想意識去揣想,怎麼想都想不通。

很多人參個禪宗公案,「丙丁童子來求火」,有人很得意地說:「丙丁是火,火神來求火,此乃指佛性本自具有,為甚麼還要來求佛求道呢?」如果把公案解說成如此,真不知相差十萬八千里!公案並不是用我們的思維邏輯去想的,他的用法不是這樣,現代人很多都犯這種錯誤,針對這點,在後面的「參話頭」那段再仔細說明。

二、學生三品

現在要談到我們自己–學生。自己可以了解自己是屬於三乘學人那一種。先看文章「解為見地。有三種不同。有學解。有信解。有悟解。」各位看看自己是屬於那一解?「若從教上或祖師公案上解得。佛祖究竟處。不落技岐。此雖是名見地。謂依他作解。」如果你是從公案上或者經典上了解諸行無常、自性本空、法無自性的道理,對佛祖真正的究竟處,了解得相當徹底,並不是斷章取義,也沒有加上自己任何的意見,這也可以說是有了「見地」。這還是依他作解,這是佛的,不是你的,是經典的,而不是你自己真正的東西。佛真正的究竟處你沒有搞錯!只是真正無漏慧未現前,雖用這有漏意識去了解佛的意思,倒不會相差不多,這是學解,依他解就是學解,這也不容易了。

第二種學生:「其有未親言教。但只決定信自心。了無一物。是為信解。」信解就是相信,雖然相信自心了無一物,但是,沒有親自証到,只是確信,就好像小孩相信爸爸媽媽一樣,看到了爸媽就不怕,這就是靠信的力量。所以第二種的學生是依信仰的力量,信甚麼呢?不要以為是那種「我沒有做錯事,所以我有困難,佛一定會來救我」的信,而是相信共了解到自心了無一物,知道我的心、身、世界通通都是自心的投影。所以,一上坐就把身心及世界都不管,再做第二步工夫,進步就會快一點。若是坐在那邊仍執著身體不放,並且想:「我坐在這裏開始用功。」這樣早就不行。身心都沒有抛棄,你要修甚麼?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以不生滅心為因,因地真了就很快成就;不然,因地不真,任你做到很深的定功,一樣果遭迂曲!所以能把一切看作是影像的顯現這就是信解,靠這個方法慢慢修行,這就是了。

第三種學生:「若參究。一旦明本有。」不管參禪念佛還是研究經典,「一旦明本有」,一旦並不是一下子,而是久而久之成熟了,二六時中,都在道場裏頭這樣用功,這樣才能一旦,並不是平常不用功,一下子參禪念咒,你期望「一旦明本有」是不太可能的。「明本有」是甚麼?明白了,各各都有佛性的道理。

三種學生,一種是依他解,唸佛經,解釋佛經沒有離譜,沒有斷章取義,這是學解,依他解,是學的。第二種是靠信仰的力量,像孩子信仰的力量,像孩子信他爸媽一樣,「信解」。第三種學生最高,是「悟解」,他證悟佛性本有,見到自性,是為「悟解」。

「此三者皆明見地。但依他解。多落知見障。信解如此。亦要操修。以臻實証。其悟解雖一念頓悟。尚有無始微細惑障。亦要淨除。」這三種通通叫做見地。但是,依他解有甚麼缺陷?專門在經典上滾。道理沒有真正用上路,落入知見障,這些雖然都是佛講的,你可以說得頭頭足道,但是你用妄想意識去推,就算都對,對不起!從來沒有親自經驗過「妄想流注」;頭腦裏一大堆理念思惟,滿腦子的佛學道理反而妨礙你,而使妄想流注不停,這叫做「多落知見障礙」。

譬如禪宗祖師看到學生來了,知道來者經典研究了二、三十年、「金剛」、「楞伽經」講得真好,祖師知道這一位學生已經掉入所知障,那麼,如何訓練這位學生呢?有時會禁止看經典。這種手法靈活灑脫。因為這位學生佛經已經讀夠了,讀熟了,有資格被老師禁止看經典。有些朋友不知道這個道理,以為誰都不要看經典,這是錯誤的!因為你還沒有資格把你看經的習氣打掉,你連讀經的習慣都沒有,你怎麼打掉呢?唱卡拉OK,吃好飯,喜歡打扮的習慣都有,就是看經的習慣卻沒有,還說要打掉文字相!色聲香味解法的習氣先打掉再說吧!

信解也是這樣,確信自心了無一物,身心世界都是空幻不實,如夢如幻。即使如此,也要「操修以臻實証」,要真正確實的証到才可以。「其悟解雖一念頓悟,尚有無始微細惑障」,很多人以為悟了就一了百了,一悟百悟,可以不必用功了,所以憨山大師說其悟解雖一念頓悟,「尚有無始微細惑障」,為甚麼悟後還要起修?因為,還有無始微細惑障,要淨除拿掉!

你悟了,就是有這帖藥或者是你有了這一道智慧之光,利用這帖藥或光去把你過世累積來的很多煩惱習氣消除;你悟了才能消除!沒有悟是毫無辦法碰它的。我們自己最明白,天天修佛,天天唸咒,但是,過去的習氣上來,你都拿它沒有辦法,都隨著自己的情念轉,為甚麼?因為你沒有力量,也就是解毒劑,那份有力的解毒劑就是智慧之光,沒有這個東西你是照不破的!自己的黑暗面,習氣都沒辦法動他一毫,所以,悟後要起修就是這個道理,並不是一了百了,任何修行都不用做,那是誤會了。

「三種見地雖貴。著不行履。終難究竟。今古人所貴見地者。但就根器為本。非全不行。古人一期之語。不可作實法會也。」假如沒有在實際生活待人接物上依這智慧之光去做,慢慢銷融自己過去善惡的習氣,要覺悟是不可能的。如:圭峯祖師講「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這是一期之語,不可作實法會。以上講的是學生這一段。

三、憨山大師對準提咒的開示

現看看憨山大師對持準提咒的顏仲先先生做何種開示?「在家居士,五欲濃厚。煩惱根深。日逐現行。交錯於前。如沸湯滾滾。安得一念清涼。縱發心修行。難下手做工夫。」因為我們在家,色聲香味觸五欲太濃厚,周圍的五欲,都是引誘你的。得不到就起煩惱,得到了怕掉也是煩惱,煩惱的根越來越深厚,每天都如此交錯於前,就好像開水的沸騰,想止也止不了。「安得一日清涼!」,一會兒是孩子的問題,一會兒是先生的問題,一會兒名譽地位,健康的問題…多得不得了,還要跑來聽經,把學佛當做一件事,這樣執著也是一項煩惱。「快!快!七點半要到了,媽媽要去聽法…」急得很!這不是一念清涼,反倒是熱滾滾的。

這樣發心修行、很難下手做工夫,那怎麼辦?一個禮拜來一次準提咒,行嗎?「有聰明看教。不過學些知見資談炳。絕無實用。念佛又把作尋常。不肯下死心。縱肯亦不得力。」有聰明看教,聰明的、自己有把握的,在學院裏都是第一名,一看經典就會意了,那還等到老師講?但,這也不過是學一些知見,知識多一點而已,好像擺做字典一樣,當作「談柄」是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罷了!這是憨山大師講的喔!這一棒打在我們身上好痛。「絕無實用」,像這樣是絕對沒有實際的用處。你口口聲聲說你是念佛學佛,大藏經都看過了,但有沒有實用是一個問題?

我知道有某位先生常說他看完大藏經了!奇怪,就算看完了也得小聲講,因為我看一點實用都沒,有這樣大聲宣稱難道一點都不慚愧?真正實用,準提咒就有用了。不需等到把藏經看完。「絕無實用」,看經沒有實用,用不上路,「唸佛又把作尋常看」,不把念佛當作一回事,像唱歌一樣的隨便唸過去了!沒有真正的生死心切,不覺得人的一生一死多難過,沒有厭離的心,不肯下死心,今天唸佛兩百遍,明天一百遍,總是抱著有唸就好啦!反正唸多唸少,死後才見功效,誰也不知道,對不起;如果是這樣,你是在浪費時間,「不肯下死心,縱肯亦不得力」,但是,很多人都說,「我不是這麼唸,我是真正用心念!我知道幾十年我這樣下來,到如今我還是沒有把握!生死到了,是否能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心裡好怕!」這就是「縱肯亦不得力」。得不得力自己最清楚,生氣的事來了,照樣生氣,嫉妒的情境現前,照樣嫉妒,這就是不得力。若得力了,那麼習氣就不像以前那個樣子,自己最明白了。

「以但在浮想上念。其實藏識中習氣潛流。全不看見。故念佛從來不見一念下落。若念佛得力。豈可別求玄妙耶。」現在分析為甚麼不得力?用功看經典最後只在茶餘飯後當談話資料吹吹牛,念佛嘛!自己知道不得力,為甚麼會這樣?憨山大師說:「以但在浮想上念」,念佛時你是以一個甚麼心境來下手?「浮想」不老實,隨隨便便,沒有真實用心。「其實藏識中習氣潛流」,憨山大師講理由了。他說,你這樣隨隨便便念,口念心不念,嘴巴動動,沒有一點懺悔之心,不以參究實相之心念佛,而只是念給別人看,裝裝門面罷了!而你看不透隱藏在你內心深處、藏識中好的壞的習氣,自己以為自己很聰明、很慈悲、很上進、以自己正見沒問題,而隨便念佛!「故念佛從來不見一念下落」,你根本不曉得自己的念從那裏來,這個心念過了,它掉到那裏去?生從那生起?我的心是我的,我不是物質;我活著就因為我有心的作用,念頭來來去去表示我的存在,我在思想,我在做人;那麼,你有沒有你細看看,我的念頭是從那裏冒出來的?新的念頭來了,舊的念頭到那裏去?沒有真正的用心去追求;去追了,才知道根本追不到,不知念頭從何起從何滅?

根據心念的來去,知道了有個自己,心念沒有了。你有何根據說你是你呢?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沒有在念佛的時候,也一樣好好去參究!看經典也沒有真正為這生死一大事痛下決心!胡里胡塗地,當然,不知道自己的心念是甚麼?其實心念也了不可得。它是幻影、騙人的,你以為憑心念的來去可証明有我的存在,這又錯了!夢幻的東西,以為那就是自己,這不是有問題嗎?慢慢用功上路了,有一點慧光透漏出來,會思維原來心念都影子一樣不實,是不堅固的,那憑甚麼把心念當做自己呢?所以,憨山大師說,「念佛從來不見一念下落!」

「若念佛得力,豈可別求玄妙耶」,如果念佛得力,那還去求個玄妙幹甚麼?你看!多簡單明瞭,念佛如果真正用上心,就不需要再別求甚麼了。

參禪禁忌

「今有一等好高慕異。聞參禪頓悟。就以上根自負。不要修行。恐落漸次。在古德機緣上。記幾則合頭語。稱口亂談。只圖快便為機鋒。此等最憐愍者。」他說,現在有些人去禪宗祖師道場參禪,以為自己智慧高,根器好,自負得很,只要到禪堂一坐就可以了。整日參參參…「參禪的是誰?」「狗子有無佛性?」…,如此就夠了,希望能一下子頓悟多快活!看看「指月錄」就可以談禪。「在古德的機緣上,記幾則合頭語。稱口亂談。」如:「唉啊!不要談了,我們喝茶去吧!」,這是學趙州禪師。「聽說那個禪…」噓!…,別說這又是學嚴頭禪。這些,就是所謂的「記幾則合頭語。開口便亂談!」市面上有很多禪書及語錄,翻一看,有些是值得商榷的!「稱口亂談,只圖快便為機鋒」,不少學佛的人也就誤解了這些禪的公案,他們以為佛是這麼學的,一下子就可悟道!「此等最可憐愍者」,這種人是最可憐的。

「看若是真實發。怕生死的。不若持咒入門。以先用一片肯怍心。故易得耳。」不管是參禪或念佛其目地是要把妄想的生減潛流頓斷,以達明心見性,能夠做到這樣也就不容易了。如何才是真實發心?那就要怕生死。如果你覺得生死不討厭的話,那就沒話說!死了再來,永無休止,不管投胎在那裏,有本事,你就去玩玩看。若真怕生死,就絕不會這樣。「不若持咒入門」,「不若」就是乾脆持個入門,「以先用一片肯切心,故易得耳」,用肯切心去修持唸咒就容易了。準提咒真的有這麼好的功效在?大家看了吧!憨山大師叫我們持準提咒!

持咒之利

「顏生福持。問在家修行之要。故示之以此觀者。者切莫作沒道理會。以道理誤人太多。故此法門。尤勝參柏樹子乾屎橛也。」我這樣告訴顏仲先居士,各位不要以為我講這個話沒道理喔!許多人學問多,大藏經也都翻遍了,結果都是佛的。自己沒有開悟,一切都是用你的妄想恴識去了解佛的意思,再把一堆自以為是的知見裝滿了頭,讓自己沒辦法翻身,這就是「道理誤人太多!」,並不是道理錯,是你不會用,不會消化。「故此法門,尤勝參柏樹子乾屎橛也。」參「柏樹子」是趙州禪師講的。有人問,「祖師西來意?」也就是說佛法的精要是甚麼?他回答說:「庭前柏樹子。」有人問臨濟禪師甚麼是道,他說:「乾屎橛!」「唉呀!太難聽了,這怎麼會是道呢?」這又是動了妄想意識!結果又錯了。

不若持咒入門,不一定是指準提咒。在家居士五欲濃厚和準提咒最相應,這一點師父已給各位解釋過了,所以,持準提咒比參柏樹子乾屎橛好,這是憨山大師的勸語。

四、憨山大師開示:念佛就是參禪,參禪就是念佛念佛即參禪

現在,我們續講忥佛切要,也是第四段的「念佛即參禪」。首先強調的是不要自己起分別心,以為參禪就是參禪,念佛就是念佛,參禪的以為自己智慧高人一等,而嘲笑唸佛的就只會唸阿隬陀佛,學淨土的執著自己是唸佛的,決不上禪堂,彼此執著一邊。所以,憨山大師在此特別提出來,參禪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參禪,大家不要隨便起分別心,淨土宗及學禪的朋友們大家都要注意憨山大師的法語警策。

「吾佛說法,以一心為宗」,佛只是點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一心為宗」,能夠明了「一心」就對了。但是,千萬不可把「一心」,當作自己平常日用的妄想心,不然,你又在分別,又在意識妄想裏打滾了。「無論百千法門,無非了悟一心之行」,你看這一心多重要,所有的法門都是要你了悟甚麼叫「一心」,那麼「本心」是甚麼?自性是甚麼?「其最要者,為參禪念佛而已」,為了要徹底明瞭一心,主要的法門,一是參禪,一是念佛。而參禪乃此方,從前諸祖創立,悟心之法」,參禪是中國特有的法門,讓我們迅疾明瞭自心,我們的祖先,大祖師爺發明了參禪的方法,創立悟心之法。

「念佛一門,乃吾佛開示,三賢十地菩薩,總以念佛為成佛之要」,念佛法門是佛祖親自教出來的,而參禪是我國祖師爺教的方法,很方便也很切要,三賢十地的菩薩們都要學這個法門,登地菩薩都是開悟的,「總以念佛為成佛之要」,這句話表示沒有念佛是不能成佛的.開悟了還是要念佛!「十地菩薩以證真如」,證真如表示已經證入法界了!「豈非悟也」,不是悟了嗎?「然皆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雖然,十地菩薩都是開悟的,但仍不離念佛念法念僧。

「善財參五十三善知識。第一德雲比丘。即單授以念佛解脫門及至末後。參見普賢。為入妙覺善知識。乃專回向西方淨土云。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由是觀之。即華嚴為最上一乘。而修稱法界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個參訪的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傳授他以念佛解脫的法門,到了最後參見普賢菩薩要入等妙覺的時候,也是叫他念佛迴向西方淨土,大家都沒有看清楚,這最上一乘的經《華嚴經》要大家修稱法界行,就是始終不離念佛,從開始到最後,不離念佛。「而末法妄人。乃敢謗念佛為劣行。又何疑參禪念佛為異耶。」十地聖人,已證真如,尚不離念佛,而末法眾生,像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還敢謗念佛為是給根器差的人修的,以為自己根器好,參禪一下子就頓悟了,因為不懂得參禪就是念佛的道理,所以,會有如此的疑慮,並以為參禪和念佛是不同的,故「何疑參禪念佛為異耶。」

念佛淨自心

「是闕多聞,不知佛意,妄生分別耳」,因為缺少多聞,所以,不知道佛的本意,自己隨便下斷語,認為念佛是給劣根人修的法門。「若約唯心淨土。則心淨土淨。故初參禪未悟之時。非念佛無以淨自心,然心淨即悟心也」如果,你的心淨了,你的報土也清淨,初修參禪者在未開悟以前,若不念佛,其心仍不能淨,未開悟之前妄想習氣一堆,自己沒有能力把那煩惱習氣的烏雲撥開,所以,只有借著唸佛的力量把你的習氣煩惱去除。不然,誰有那麼大的力量淨除自心的障礙呢?所以,「非念佛無以淨自心」。「然心淨即悟心也」,他說,在念佛參禪未開悟以前,以念佛這個方法把心弄清淨,唸到最後,漸漸地,莫名奇妙的習氣煩惱,越來越輕了,心地越來越清淨,到後來,你的心淨了,也就是你悟了。心淨就是開悟。

我們不要以為參一個「柏樹子」、「念佛的是誰?」好像你這樣糊裏糊塗,參了老半天,你就會悟,不是的。如果你沒有把你的心淨化,你參甚麼都沒有用。心淨那一剎那自然就悟了,自心自顯,並不是用道理去了會,並不是用很多經典的道理去比照,去研究。所有的法門就是要把自心那個莫名奇妙、淨險掉就是了。要把過去一直潛伏在心底的妄想意識習氣弄乾淨,所有法門無非就是為了這個。徹底清淨了那就等妙成佛了。八地,九地者還是沒究竟。如果自己一點力量也沒有,並且連淨除的方法、工具都缺乏,那連初地都沒到。「三賢」是已經在勤修了,但沒有那個工具,有工具才好下手,沒有工具如何下手呢?空手能做到嗎?眾生的妄想流注不得了,比甚麼都堅固。自己都不認輸,以為自己很不錯,其實是看不見自己的妄想潛流。

「菩薩既悟。而不捨念佛。是則非念佛。無以成正覺。安知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開悟了以後的菩薩還要念佛,為甚麼呢?因為,非念佛,沒有辦法成正覺。各位又如何知道中國的祖師爺傳的是參禪的法門,難道他們就捨棄念佛的法門嗎?其實,開悟了正好念佛,要成等正覺,一定要念佛。「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心裡只有念佛一念,其餘的念頭了,不相涉。確實用心,要起怕生死的心,肯切的唸。能夠唸到一心不亂,不容易了。真的是要自己用功夫!自己念念看,很多人道理會,也知道要一心不亂,但這是他解,誰都會講得出來。如果,坐下來唸,不待五分鐘就妄想紛飛了。唸到一心不亂有甚麼結果呢?煩惱消除,你的貪嗔痴慢疑會慢慢地減弱,是否減弱了,自己最明白,我的貪嗔痴慢疑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少了。沒有少,那麼唸佛就是,散亂心的。

參禪生淨土

煩惱消除之後,「了明自心」,你的自心自明自顯,因為本來有的嘛!本來就是那麼清淨,不生不滅!「即名為悟」,了明自心,這樣就叫「悟」了!「如此則念佛,即是參禪」,這不是參禪嗎?「若似菩薩,則是悟後不捨念佛,故從前諸祖皆不捨淨土如此。」所以,從前禪宗的祖師爺和大菩薩們,都這樣用功於淨土法門,就是悟了,也不捨念佛。「此則念佛即是參禪。參禪乃生淨土。此是古今未決之疑。此說破盡。而禪淨分別之見。以此全消。即諸佛出世。亦不異此說。若捨此別生妄議。皆是魔說。非佛法也。」念佛即是參禪,參禪乃生淨土,這是古今沒有講明白的疑問,憨山大師在這裏說,即使是諸佛來說,也是一樣,絕不會有兩樣的,參禪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參禪,若另外再說自己的謬見就是魔講的,不是佛法。

和大家交待清楚了,參禪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參禪,參禪的朋友不要以為比淨土宗的高一等,淨土宗的也不要認為參禪的參了老半天倒不如我一聲佛號,這一段講明白,希望大家回去參究一番。

下一次講參話頭怎麼用法?念佛應該怎麼唸?最後工夫得力時候該怎麼對治?應該怕它嗎?該高興嗎?於此先用一個譬喻來講

五、念佛的切要,也就是念佛的要點

開發藏識寶

我們知道,現在利用原子核發電,用普通燃燒發電的,不如用核能發電,因為原子核一打開,其力量大得不得了,據愛因斯坦的公式,一點點物質就可以轉換成很大的能量出來,根據這個道理,原子核被打開,只要用裏面核子的一點點物質就可發出很大的能量,並且可以用之不竭,取之不盡;但是,問題是原子核如何打開?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因為原子是那麼小,那麼小的原子裏面的原子核更小,你用甚麼方法把它啟開呢?後來,義大利科學家費爾米他成功的把它打開,他用的方法是甚麼呢?中子。就是指核子裏面的微粒子,用中子以慢速向原子核中心打去,終於把厚子核打開,得到了原子能,供我們隨意使用。

大家想想看,唸佛、修道、唸經、拜佛、懺悔這些很多的方法,用的是甚麼能量,正如原子能還沒有打開,用的是熱的、水力、及機械的力量。我們雖然非常用,但是在未明心見性以前,等於是在還沒有辦法運用原子能的舊時代一樣,費米爾發明這個方法,把那麼小的原子打開,纔獲取那麼巨大的能量,「打開」猶如開悟,了悟自心,真正做到了纔算。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埋在心底深處,一絲一毫都末曾喪失,大的惡業造大的潛勢,小的,造小的潛勢,惡毒的有惡毒的潛勢,這一切在心底深處都不會掉失的。要把這些消融,若是沒有適當的方法,我們就做不到。因為我們認為這身心真的是我,以為這個世界真的存在。雖然佛說:「身心是你的幻覺」,你心的作用是緣塵引起的,我們聽了,還是「丈二和尚」。

宇宙事象是沒有真實的,天空的彩虹,地面的水流,都是幻覺,聽了半天,覺得知道了,沒有開悟等於原子核沒有打開,沒有大的能量出來把巨大的習氣消掉。所以,所有的法門是發明一個適合自己,可以把深藏在阿賴耶識裏頭的善惡習氣徹頭徹尾消融。

你用唸佛、參禪或任何法門不管如何,都是為了要把埋在藏識裏的寶藏打開,就憑這一打開,那些習氣就沒地方躲了。今天,我們的困難就是打不開啊!你用甚麼方法都可以,要能打開就對了,過去世存有很多自己的業力,這些不是悟了就好,因為你裏頭裝了許多無明習氣,你憑著打出來的大能量慢慢地把它照透,屆時一碰到境界,本來會生氣的,一照又消失了!

明心見性之後,就可以很容易把自己不好的習氣消融,妄念一來,一照它就沒辦法起,甚麼道理?因為明心見性之後,就有無漏慧光讓你用,不然,你拼命的參禪念佛,畢竟是「依他解」,力量不夠,所以,倍覺辛苦!

為甚麼中國禪宗祖師發明那麼好的方法,提話頭,本來是黃檗禪師開始的,後來,經過大慧把他發揚光大。原先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教的觀心法門,只是「晏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仔細觀想妄想流注,沒有參話頭這一法門。不管用甚麼法門,都是為了把自己藏識的寶庫打開,把你過去世中萬世萬劫的善惡、各種習氣攤開來,用智慧一照,慢慢地二六時中都在修行,都在消融過去世的顛倒妄想。妄想無自性,無自性纔能照破,如果,妄想有自性的話,怎麼照都不會穿透,空就是講這個道理。你能夠用特殊的某一種智慧,某一種很強的力量,把它消除,因為那些是沒有自性的。

沒有生生滅滅,怎麼會有不生不滅。你說有個東西不生不滅,想想「有一個東西不生」!有誰可以用個方法表明它?你去推想,就表示你已經假定有個東西在那裏了。「不生」!甚麼東西不生?一定要有個假設存在的東西。所以說,有生生滅滅的現象,才能點化出不生不滅的真實。因為,我們的現象都是「生」、「住」、「滅」,以生滅的變幻,才能真正表示沒有一個固定真實的東西生過,或者變滅。

用一點思維修而來的慧光就可以知道生滅當下就是不生不滅。

如果沒有思維的基礎,你根本別奢想要把你的妄想停住,但是,思維修有個毛病,千萬要注意,不要自己斷章取義。要能把經典的教義活用,要真正了解佛的意思,那麼,觀心也好,念佛也好,唸準提咒也好,全心投入,一直唸並思惟:誰在念?我現在唸旳是準提咒,但是,現在修準提法的這個我到底是誰?這個我到底是…?這樣反思思自性,但絕不可立知,因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一立知,「知」加進來,即是妄想,唸佛的是誰?誰…?那妄想要起也起不來,如肉包子打狗,「誰」一丟過去妄想就去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