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錄自南懷瑾老師《漫談中國文化企管、國學、金融》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有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最正確的答案,便是“ 讀書明理 ”四個字。明個什麼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本來生來就是人,個個自然會做人,那裡還要有什麼另外一種做人的道理呢?

不錯,人本來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靈長”的生物差不多。但人類的老祖宗,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開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們後代子孫怎樣才能懂得“人倫”的基本道理,然後才擴充到怎樣去為“生活”,怎樣好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完全不同於一切“靈長”生物一樣的原始狀態。當然,其中還包含了“科學”的、“哲學”的、“宗教”的、“藝術”的等等文明。

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不是為了“生活”。

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

但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差餉),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甚之,有的人,還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託希望在孩子們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學讀書。

完全不考慮孩子們的“性向”個性的所好和興趣,也不了解孩子們的腦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們讀書學習,不知道“愛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後果。尤其是現代化的學校和課外補習等的教育方法,簡直是“竭澤而漁”的辦法,使一般還未成年童子們的腦力健康,受到過分負荷的傷害,最為嚴重。

其實,一般的人們,太過年青現代化了,根本不知道過去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有多麼的輕鬆愉快,使兒童們在歌唱舞蹈的氣氛中,達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說“弦歌不絕”,就是這種境界。

尤其是所採用的古書,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智識”的結晶,所以後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經典”。而且所謂這些“經典”的古書,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學”的“藝術”,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韻律的歌唱。

無論古文和現代的白話文,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因此古人把最難記的“算術”,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學識,都編成“歌訣”來唱,聲聲“朗誦”。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兒童不用絞盡腦汁去背記,自然而然地進入記憶,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猶如現在的電腦一樣,意識一動,就在嘴上背誦出來了。只要有內行的好老師,懂得這種不是“注入”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達到“啟發式”的“注入”效果了。

我是從幼少開始,親身經歷新舊各種讀書的教育法,現在已經活到八十年了。從十二歲起,一邊做學生,一邊代老師上課。以後又經歷過文的、武的、在世的、出世的、中國的、洋式的各種教育方法,都做過學生,也都當過老師,一直看到現在,深深感覺到現代的學校教育法,以及家長們對兒女的教育要求,都有很大的偏差,應當“反求諸己”,不可再來自誤誤人了。

不過,文化教育,是國家民族全民的大問題,我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可以補救。但很高興看到了香港陳鴻遠先生、 和台灣的王財貴先生、陳履安先生等,能夠領先嘗試傳統文化的教育法,為後一代的民族幼苗,培養文化的讀書種子,使他們懂得“人倫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藝術,懂得人生進入“文學”化的境界,不禁使人倦眼頓開,欣然樂為之介。

現在把中國隋唐開始的很好的考試制度,用到壞的方面去了。現在考試起來,連幼稚園小學還要考試,好的成績考取了進名校,考不取了進差等的學校,這是什麼教育?教育的目標是講這個孩子不成器,你把他教成好的成器的人。讀書是憑興趣,靠啓發的,那纔有動力、有創造力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在變成了全力應付考試,有興趣也給你搞沒了。所以我現在講教育無用論,不曉得搞些什麼?自己教育的方向目標,什麼都沒有研究清楚。

再說,大家沒有反省,中國三千年來──我講的都是過去的經驗,我是老頭子,白頭宮女呵,是那個可憐的「庭前偶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的一個宮女,在悲嘆而已。我只講過去,對現在不加評論,現在評論起來問題太大了,因為我也老了,只講過去。

我們想一想,中國三千年教育,由周朝到秦始皇,漢唐宋元明清,政府沒有出幾個錢辦教育,你們怎麼不去研究呢?那中國文化過去有沒有學校?有啊,「學校」兩個字夏朝開始的,唐朝有國子監,現在我們北京還有國子監古跡,漢朝叫太學。政府有學校啊,政府的學校等於現在的黨校,高幹子弟讀的,不是給老百姓讀的。老百姓是自己讀書的,中國歷史上這些名人、才子、忠臣孝子乃至於最好的宰相、最好的文人、武將,都是民間自己培養出來的,培養一個貨品給你朝廷、給你政府來買嘛,人才是個貨品,中國老百姓自己培養的,都是私塾出來的。所以古人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然後,你們政府用個什麼功名嘛,三年一考,五年一考,考取了做官或者備用。

歷代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花了多少的教育經費培養了多少人才,然後出來了還要負責給大家找職業,哎喲,大學生失業的太多……活該!誰叫你讀書的?中國本來詩禮傳家,都是家裏讀的,自願讀的,要謀生你就直接學謀生技術好了。這個我們要反省了。

書院是宋朝開始,宋朝真正開始提倡的是范仲淹,因為他是孤兒出身,他跟名宰相晏殊兩個開始提倡書院。然後清朝呢,有一個皇帝提倡,雍正皇帝,下了命令各個州縣都要辦書院。但是書院是私塾制度哦,不是現在學校制度。所以這個問題是大問題。

推翻滿清以後,教育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對不住,我到這裏切斷不講了,這個講起來就很嚴重了。誰的過錯也不談了。所受的教育是先給你帶上個框框,像個緊箍咒,不能發展了。這是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