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首愚法師於十方禪林台北道場盂蘭盆法會開示

8月24日 第五支香

在佛陀的聖教中,講般若,主要是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為主。六百卷的《大般若經》裡頭又把它提出來其中最精華的一品,變成一個單行本,那當然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金剛經》再把它提煉成最精華的,即成《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二百六十幾個字。而《心經》精華中的精華,那就是《心經》的一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幾句話就是《心經》的開宗明義。我們想解脫嗎?一定要跟大般若相應,對這個大般若境界,用得已經很精很深很細了,所以叫做觀自在菩薩。

《心經》裡頭的代表人物就是觀自在菩薩,從觀自在菩薩這五個字就可以看出,修行的目的是得大自在。如何得大自在呢?要觀,觀是般若慧觀,才能觀自在,這是見地,那麼自在,自在就圓滿。我們如何得到這個圓滿解脫的境界呢?菩薩的修行,已經不是一般的修行。菩薩翻譯成中國話,叫覺悟有情,,所以菩薩這兩個字是自利又利他之義,能夠自利利他的人就是菩薩。

觀自在菩薩不但是名詞,一個菩薩名,也表修行的內涵。觀自在菩薩也代表見地、修證、行願,修證完成才能夠得大自在。見地是要觀,要般若慧觀,菩薩是要行願,從行願中修六度萬行。那麼如何達到觀自在呢?那就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是一般的用心,是要把生命看的很通透,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第一個色蘊,色蘊在禪宗來說叫色殼子,一個驅殼。我們對自己的整個肉身驅殼,怎麼樣來對待它,怎麼樣來轉化它?照見五蘊,第一個要照見的是色蘊空。老子講,「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有這個身體,就要為它忙三餐、忙感情、忙事業!有好事業,生活才有著落啊!還有我們,凡夫都是在情感的糾纏中,情感沒有著落,有時候空撈撈的,感覺上這一生,空來人間走一回了。

我們來到娑婆世界報到的時候,也是這個感情來的,佛學上叫三緣和合。三緣和合,第一個首先是我們的無明,業識茫茫。這個無明的種子,最大的是貪愛,貪愛的本身就是造成我們輪回最根本的業力。

我們投胎,三緣和合,我們的業力,再加上這個父精母血,看到父母親的那一幕,如果你喜歡母親的,你就轉世為男;如果你喜歡父親,轉世為女的。三緣和合,自己的業力加上父精母血。而這父精母血從哪裡來的啊?從人體腎臟來的,這是古中醫提到的,腎臟男以藏精,女以系胞。這真是說來話長。

那麼有了這個身體,就有感覺,我們身體上有感受,從我們心裡頭起,情緒及知解,有了認識作用,這是受蘊範圍。

有了感覺知覺之後,就有聯想力,即第三個想蘊。想陰叫融通妄想,我們的身體,《楞嚴經》告訴我們那是堅固妄想,很根深蒂固的執有。至於我們的受蘊境界是虛明妄想。我們的第三個想蘊境界,自己的貪嗔癡慢疑,尤其是疑心,把不相干的東西聯想在一起,所以叫融通妄想。

第四個叫行蘊,我們的呼吸往來,血液迴圈如是,念頭不斷也是。行蘊,你看不到的,叫做幽隱妄想,好像幽靈一樣的,看不到的魔爪。

再來第五個識蘊,起了種種的認識認知,顛倒妄想,我們的很多認知都是錯誤的。這五蘊我們修行,要一一把它看破,看破靠什麼?靠般若智慧,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

那麼修道是有過程的,舍利子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剛開始對生命看的不是很通透,一知半解的,都還在摸索的階段中,等到摸索成熟了,肯定確定了,斬釘截鐵,那就是「色即是空」,色本身就是空,空本身就是色,這能體會得到,那智慧本身已經很通透了。這告訴我們五蘊解脫的次第,從色開始,第二個應該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鳩摩羅什翻譯的很高明,一筆帶過,「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這五蘊解脫要一步一步的如實達到。

《心經》我今年在太湖大學堂已經講的很完整了,叫「《心經》般若慧觀與準提法修證次第略講」,大家有興趣可以把它拿來詳細對照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