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示:我們剛講個後念,它已經變成現在了,現在呢!當體卽空,現在亦無生,所以菩薩要入無生法忍才能證菩提。但要隨時能切斷三際,就是當體卽空嗎?剛才我問新出家的大明師,你說當體卽空是放下。那麼,放下的那一念,是有?還是沒有?那個算前念?抑是後念?還是算當前一念?
大明沙彌:是當下一念。
師示:這一念是體還是用呢?
大慧師:卽體卽用。
師 示:答得蠻好耶!你要能夠隨時把握「三際托空」這一念。妄念來,不要你去它,所以「圓覺經」說:「知幻卽離,不作方便」。不要用方法,也不要觀字或念準提咒什麼的。「離幻卽覺,亦無漸次」。當下這一念、這個境界,永遠保任如此,有一百天多就差不多了。這是正止、正定、正觀的一個入門方便。止觀同時,三際托空,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當處一念;但是,當處也沒有一念,也沒有把握它,如果把握它會留在什麼樣的境界上呢?「楞嚴經」講到:「內守幽閒,猶是法塵分別影事」。大明啊!你把握住當前一念,對不對?
大明沙彌:不對。
師示:不對在那裡?問題何在?
大明沙彌:……。
師示:問題在那個「守」字上啊!「內守幽閒」,你在把握它啊!假使我不是守,也不把握它,三際托空,對了沒有?不守是怎麼樣?你們修過了嗎?當然沒有修過,你們且試試看吧!
本師釋迦文佛告訴我們不要「內守幽閒」,抓到身體內部來,守著一個境界,所以你們要認清楚三際托空的正止觀。因此,我所傳承的準提法,為什麼到最後進入圓滿次第,又走入到這個境界來?準提法當然是個大止觀,先修生起次第,然後把一切字輪收掇觀成明點,明點再化為虛空,最後,虛空卽我,我卽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可得。你們不是修我的法嗎?後面注意了沒有,一天到晚修法,圓滿次第統統沒有研究,所以都不圓滿,一天到晚都在貪、瞋、痴、慢中,在見思惑中,不能三際托空,不能截斷眾流,不能截斷業識狂流,這個佛經怎麼比方啊?
大慧師:如「香象渡河,截斷眾流」。
師示:兩邊的流水都給切斷了,「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這是誰的話?
(同學齊答:懶殘禪師。)
師示:下面呢?!「我不厭,你也不能斷」。你要香象渡河截斷眾流,能不能在四威儀─行、住、坐、臥中做到這樣呢?!你們是修禪的,那是糾纏不清的「纒」,妄念糾纒不清,情業糾纒不清,感受、覺受的業力都糾纏不清,不能切斷眾流,當下了結。
修行必需做到如「香象渡河」,那才是大乘的精神,才能體會到永嘉大師禪宗集的:「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幾句話。這四句話,也包括了小乘、大乘,包括凡夫,包括成佛之道都在內,希望你們好好珍惜這個法緣。再說,「三際托空」你們照做了沒有?切不切得斷?用方法去切,已經不是了,那也是一個妄念,不用方法也不是,那又是一種昏沉,怎麼體會啊!
大慧師:本自現前。
師示:這個口氣好大喔!(大慧師笑笑),你不要自己笑自己,直下承當,要信心不疑。但是,這個理要把它轉成事,硬是要在這個境界中,你們聽懂得的,趕緊從此修去,再配合準提法,禪密双修,才得成就。
對於準提法圓滿次第,你們都沒有研究,光是聽聽而已。從寒假到現在,你們覺得準提法修得有點好處,這是觀音法門音聲海中,在生起次第的初步階段中流轉。圓滿次第你們留意了嗎?!聽了我半年來那麼多次的講述,沒有一個留意,所以沒有般若,沒有智慧,現在懂了吧!我想你們當中,不應有人如聾若盲,根本不懂才是,真懂了就有希望,戒定慧都在其中,如此晝夜二六時(二十四小時)中,四大威儀日用間,都在這個境界裡,那才叫做修持。那麼,你性戒不要守,威儀戒自然清淨,性戒自然明淨,一切都從三際來,所以三際又是三德。涅槃三德,那三德啊?!
大慧師:法身、般若、解脫。
師示:法身、般若、解脫,要注意喔!這才是正修行之路,其他什麼功夫啊、境界啊,各種法門、百千萬億法門都是方便,都是加行。所以有一位同學遇到外面人問,你們為什麼不修加行?加行是什麼?都搞不懂,你們不慚愧嗎?!西藏密宗的加行,我也教過你們。而且我有一次講心經其中提到的四句「未生善法當令生,未盡惡業今使盡,十方三世佛加護,迅速發起菩提心」,卽是加行法的簡法。什麼叫做加行?簡單的說就是加工。自性本來是佛,在未成佛以前,一切的修行都可以叫做加行。有相的加行,更是頭上安頭,沒有證得菩提以前,一切都是加行,這是大乘的道理。那麼,一切大小乘的功夫道理,都有四加行,那四加行呢?
(同學齊答:暖、頂、忍、世第一。)
師示:這也已跟你們講過。小乘有小乘的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這同四禪八定都有配合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要領─「三際托空」。知道了沒有?!這不是想像的喔!用心也不對,不用心也不對,「三際托空」不是死的喔!不是坐在那邊不敢做事,那不叫做「三際托空」,正是有,你守著一個有,你才不敢動,假使真空了,有什麼不敢動的呢?動也空,懂吧!雖然如此,動也空,但主要在你不動,不動金剛,那麼如此久而久之定久了,六通具足、三德圓滿,才有希望。就那麼的簡單,這才接近於禪宗,但還不是完全禪的參究,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