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讓記錄

2月13日

再來,準提法從上師相應法,進入到了本尊法。本尊法分成上半段、下半段,上半段可以說在相上,下半段完全是在法上。上半段比較傾向於佛教、佛學,下半段比較傾向於佛學、佛法。

一開始觀想在自己打坐的正前方,有一個圓形的鏡壇,鏡壇中顯現本尊準提菩薩,我們看到佛菩薩,有信仰的想到要頂禮膜拜,想到要懺悔、要發願。這裡大家首先觀想準提菩薩結雙跏趺坐,菩薩都坐在蓮花台上面,蓮花台這裡省略掉了,應該完整的是觀想準提菩薩坐蓮花座上頭戴五佛冠。五佛冠代表五方佛,東方藥師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如來,中央毗盧遮那如來。為什麼要戴五方佛帽?原來表徵的是修行人轉貪嗔痴慢疑五毒成為五方佛。如何轉貪嗔痴慢疑?道理說來就一大堆了,你要引經據典,你要言之有理,哪一部經怎麼講的、哪一部論怎麼說的,收集這些你會懂得許多佛學理論,這是好事,光這個轉五毒為五方佛,就夠你去探討了。過去南老師在灌頂傳法,他也不講這個,這些都跳過去了,南老師對準提法的開示也是重點式的、關鍵式的提一提。

從頭頂往下觀,觀到臉部,面如滿月,佛的相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又是洋洋灑灑一大篇佛學論文的述說了,要把三十二相逐一列出來,每一相裡頭,累積了什麼功德,才達到這種相,且這種相有什麼妙用,你都要一一去理解,這是屬於佛學理論方面。面如滿月桃花是一個圓滿相,氣色非常的紅潤,氣血通暢之象,那是報身圓滿的一種展現。這在藏密裡頭,通常以蓮花生大士做為指標,蓮花生大士表徵的是圓滿報身,所以在很多重要場合都看到蓮花生大士騎了一匹白馬,永遠是十八歲的美少年。還有微帶笑容,笑得很高雅,這種笑是一種無憂也無喜;微笑是淡淡的笑,可以說修養中最高的,永遠是那樣的平和。淡淡的微笑,淡淡本身是捨;微帶笑容是喜。這乃是描述菩薩具備的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捨心無量。慈心無量、悲心無量是菩薩的戒學,喜心無量是跟定相應,捨心無量跟般若智慧相應。慈者與樂,給眾生安樂屬菩薩行;悲者拔苦也是菩薩行。菩薩的行願歸於戒;而由戒生定,善事做多了功德多了,一天到晚只生歡喜不生憂,這是喜心無量,心得安住,然後於自心安住中一切皆捨得了,即解脫境界,謂之捨心無量。所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表彰戒定慧。還有微帶笑容、非男女相,沒有男女感情的包袱。換句話說,徹底的清淨、解脫、自在了,這是佛菩薩的內心的世界,永遠是那樣的平和。

接著左右十八隻手,剛才講的,這些是相,是佛教信仰的一個表徵。到叢林道場,入門口看到的彌勒佛開口笑臉迎人,左右四大天王。再進去有的是觀音殿,然後是大雄寶殿,後面還有藏經閣、方丈室、僧寮等等,中國傳統的寺院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準提菩薩十八隻手表徵佛菩薩的十八不共法,每一隻手拿的法器都是表法。不過見相要攝相歸體,體是理體,理體即道理的一個脈絡。為什麼菩薩要拿甘露瓶、要拿寶劍,這個就變成佛學上的探討、佛學上的研究。透過佛學的研究,你更能了解佛菩薩的精神內涵。準提佛母的法相,很清楚的給我們準提法門行持的目標方向。

從佛教、佛學最後進入到實踐,等於我們修行的四大步驟。第一個信,佛教是信仰的。第二個解,佛學是理論性的,你要去了解,為何如是、如是。第三個行,你要進到佛法的實驗室去實証,這是佛法。第四個證,從佛教、佛學到佛法,最後全印證到了。

我們觀想準提佛母也是一樣的,首先探討祂的相;對這相進一步理解,理跟事能了解清楚了;然後重點在實踐,行就是實踐;由實踐去證明、去印證,真修證到了,原來是這樣,自己身歷其境。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妙樂;四禪捨念清淨,一層一層達到。在理論上我們講道理給別人聽,自己連初禪的邊緣都沒有,那你只是講講佛學而已。

在佛教對出家人也分成三類,第一個興福沙門,建寺院,做法會、拜懺,寺廟蓋得很大,福報很大。第二個義學沙門,專門研究佛學的。第三個苦行沙門,專門在實踐佛法的。這三種出家人的分類來講,三個都沒有,那你太不像是出家人。日本把和尚稱之為和樣,和尚樣子。你具備一種,你還算是不錯的出家的修行者;具備二者那更好了;三者都具備那不得了,你是一個通才的出家眾。

我們觀準提菩薩這個相,等於也是包了佛教、佛學、佛法合一,最終目的是要轉化我們的身心,利益一切眾生。從相到理到再入到準提菩薩的境界中,這要把準提菩薩相觀清楚了。然後從我們兩眉之間眉間輪這個地方渾入我身,剎那間我身即轉成本尊。換句話說,準提菩薩就是我、我就是準提菩薩,準提菩薩跟自己無二無別。這時候進入到「諸法實相」,觀想自己身如透明琉璃體。

準提菩薩的妙相十八隻手,妙相代表圓滿報身;每一相裡頭有種種的妙用,妙用代表千百億化身;然後由之融入身如透明琉璃體中,這是清淨法身,如此以全準提菩薩的法報化三身。用是菩薩行,用是化身境界;相是圓滿報身;體則是回歸到身如透明琉璃體,乃清淨法身,報化所依之本源也。

2月14日

昨天儀軌講到了本尊法,大家要好好體會。我們觀的準提菩薩的妙相就是圓滿報身,有妙相就有妙用,菩薩的六度萬行是妙用,而菩薩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圓滿報身;由妙相、妙用回歸到妙體,妙體就是清淨法身,一而三、三而一,輾轉增上。

大家要仔細把佛法好好的吸收消化,回歸到我們的身心,此身是六根,此心是六識,此境是六塵。一切外境稱之為六塵,六根就是我們的正報,六塵就是我們的依報,整個外在環境人、事、物,都屬於六塵;至於我們起心動念、思想觀念屬六識。凡夫的業報身要經過多生累劫的六度萬行,慢慢才能轉為圓滿報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與一切人事物相關,在六塵上,我們要把人做好、把事情做好,把外在環境處理得非常的圓融、圓滿。

要把佛法建立在最基本的我們當下的此身、此心、此境,此心透徹了,見到清淨法身;業報身有轉化,功夫對了;功夫對了,菩薩行對了,色身的轉化越來越健康,我們的報身就這樣越來越好了。在一切人事物方面,這六塵轉過來、就能夠妙用無窮。準提菩薩的造型、你要觀察到妙相、妙用,如何回歸到妙體,這是我們修行根本所在。

妙相、妙用乃緣起,回歸到了清淨法身,乃性空,謂之緣起性空。反過頭來,我們的見地理念清楚了,我們對於這現象,把握到如理如法了,契於空性而由之起用。一個是從現象到本體、一個是從本體到現象。從現象到本體稱之為緣起性空;從本體到現象叫做性空緣起,這是兩相對照,一而二,二而一的,即《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色是一切現象之緣起,一切色相全是性空,所以叫緣起性空。《心經》又說,空不異色、空即是色,一轉即成了性空緣起。一個是由下往上,一個是由上往下,兩相對照,這樣去觀察體會,對佛法才能夠如實的了解,才不至於偏差。從般若中觀正見下手,你才不會有宗教的情緒。有宗教情緒就會自欺、欺人、被人欺。自欺,看不清自己的人;看不清自己的人一定會欺人,把你不正確的灌輸到別人身上,至於被人欺其整個根由則來自於自欺。我們如果不自欺、就不至於欺人,更不會被人欺。修行人要要能夠做到不自欺、要能夠做到自覺,一切要覺照得非常清楚,對佛法的般若思想要理解透徹。

《壇經》裡,法達誦《法華經》誦了三千部。誦《法華經》等於也就在研究《法華經》了,他弄不懂,請教六祖惠能大師。不過,他開始時有些懷疑六祖不識字,怎麼樣能幫他解釋。六祖就跟他講了:佛法非關文字、你儘管誦來。他誦了以後,六祖一一的答覆,把他心中所有的懷疑完全化解了。六祖也給他驗證,以前誦法華,被法華所轉;現在懂了,就轉法華了。各位,我們對佛學囫圇吞棗,那是被佛學所束縛了,因你一知半解的嘛!所以研究教理要明心,不明心,教理你看不懂,就是懂也是似懂非懂,這可麻煩。很多人把他自己似懂非懂的理解又著作出來,你說要命不要命。所以,禪宗祖師的名言「我眼本明」,我眼睛本來是很明亮的,「因師故盲」,因為親近了惡知識反把自己知見給導歪掉了。有沒有可能?絕對有可能。現在佛學著作一大堆,但古人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學佛為什麼要看原典,原典是原汁原味,不過看原典當然要有本事。

準提法的標題叫無上甚深妙密法,儀軌裡面可是機關重重,各位不要以為儀軌好懂。後半段可以說是整個佛法、準提法的心中心。我們這樣分析起來、其實一點神秘都沒有,正法正教是這樣的理解,不要帶有一點宗教情緒,那不對的。

觀想準提菩薩由眉間光明中渾入我身,剎那間自己變成本尊,準提菩薩就是我,我就是準提菩薩,準提菩薩跟自己無二無別。在一般顯教不這樣觀想,這是所謂的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把準提菩薩跟自己合而為一,你要一一如實的觀察去體會把握才行。對準提法門,我是透過閉關、專修去開發、去體會,透過打七教學相長,不斷參究,把過去所參學的、看《壇經》的、親近南老師所聽所寫的,合起來不斷的參究,回到自己身心當作實驗室。我個人所理解的準提法,真的沒有一絲一毫的神秘色彩。惠明禪師在六祖那裡悟道,他就懷疑了,因為他得來太容易了,六祖接引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聽了當下就悟道了,但得來太容易了,便又問難道佛法沒什麼秘密嗎?六祖說有,秘密在你那裡,你不懂就是秘密,你懂了還有什麼秘密?所以準提法具無量義,每一次我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解。

我們這樣修叫解行並重,前面是修法,後面講解;下一堂前面講解,後半段修法,把聽來的道理,透到我們的身心來體會。要這樣不斷體會。金剛念誦哪有那麼簡單,所謂金剛,那你要深通般若才稱得上的,你修金剛念誦為的就是通達般若。我們不斷的在練習、不斷的在歷練,不斷的在參究。總而言之,這一切所為要歸到自己整個身心轉化為止。沒有轉化之前,大家都是在實驗的過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