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首愚講述
善至成記錄
大道如是話南師──首愚法師一〇三年三月講於南公上師冥誕紀念準提法會

一切男子皆我父 一切女子皆我母

《梵網經》的兩句名言:「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不管年紀大的,年紀小的,在佛法的修行上都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父母。如果是你的孩子,你總想照顧他,如果是你的父母,你總會想孝敬他們。這樣的一個心態就是普賢境界,把每個人都看成親人那樣的尊重,這也等於是我們普賢十大願第一個大願,一者禮敬諸佛。《梵網經》將之想成父親母親,這更親切、更貼近了,此乃佛教的平等觀,對一切人總是無比的恭敬、禮敬。這一點如果哪個人做到了,哪個人修行就成功了,非聖即賢,即使不到大徹大悟的境界,也成了非常賢達的一個善知識,已經完全把凡夫的慢心給降伏了,修養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過去南老師經常引用杭州城隍廟的一副對聯,「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在佛教有個典故,一位先生的太太快要臨產了,很高興趕夜路回家,在黑夜裏聽到兩個人在講話,說要到他家去投胎,一個說我去討債,一個說我去還債。等回到家,太太生了一對雙胞胎,他內心就嘀咕了,哪個是來討債的?哪個是來還債的啊?孩子慢慢長大了,一個很聽話,什麼好東西都給他。一個不聽話,常要打他罵他。不聽話的,被父親打跑了,獨寵這個聽話的,想不到這個孩子二十歲左右就死了。另一個聽說自己的兄弟死了,就趕回去幫父母親,把家業給振興起來。所以,到底哪個是來討債、哪個是來還債的?大家想一想,想通了,為父母的對孩子要無牽無掛的,清淨平等待之,甚至體會到「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一切女子皆是我母」,慈眼視眾生,這樣平等禮敬就不會有煩惱,不會有惡果,你若愛恨太分明,那許多事註定成了你的果報。

修行要「猶如蓮花不著水」,蓮花不著好水臭水,所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蓮花表徵的是清淨心、平等心,髒水也無妨,反而養份充分。「亦如日月不住空」,太陽月亮在空中不停留,所以它能運行自在,我們修習佛法不管是好人惡人,一樣都要度,當他的福田,那你的修養就成功了。一個人修養愛恨太分明,往往是自己分別心太強,這個人好,那個人我不喜歡,這樣你的心情永遠是七上八下。要知道,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佛法,兩分恭敬心就有兩分佛法。恭敬心就是一個人的修為,也是智慧和慈悲心的一種表現,這樣才能廣結善緣。修行人的心要冤親平等,很多煩惱是來自於對人親近過頭或討厭過頭。「亦如日月不住空」代表你的心胸寬廣,所以六祖接引惠明禪師說:「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自古以來儒家學者往往是愛恨分明,嫉惡如仇,所以只能當學者,不能當宗教家。普賢十大願提出禮敬諸佛,當然是禮敬過去、現在、未來佛。未來佛包含太廣了,好的壞的都一一禮敬,這樣的一念心來看眾生,即便壞的有朝一日也可成為好的,這等胸懷了不起,這樣的慈悲智慧不得了,不成佛也難。

問:妄想分別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作用的,怎麼修之?

答:我昨天特別提到的,禪宗講三種心:緣慮心、肉團心、常住真心。緣慮心會對肉團心產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怎麼達到常住真心?六祖說:「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中圓」。重點要先能善分別,緣慮心一惡分別,第七識就變成幫凶了,這會形成三世兩重因果。而善分別可轉你緣慮的第六意識,這樣第七識末那識就可化去貪、嗔、癡、慢、疑。不然從肉團心中展現出來的是心不平、氣不和,由之產生生理上五行的相剋,自受苦果。跟智慧相應的善分別,一定是跟道諦、滅諦相應,讓我們對自己生命很清晰地觀察。善分別、惡分別只一線之隔,善分別讓自己生命不斷向上提升,惡分別讓自己向下沉淪。至於準提法心月輪觀,心月輪中現字輪正提示我們如理如法的自我觀察。所以佛法整個修行關鍵在於如何從惡分別裏轉為善分別,這是需要自己的智慧來抉擇。

問:是否可以觀想施食?

答:觀想施食?你玩笑開大了。要施食就認真地施,未成佛道先廣結善緣。連餓鬼眾生你都結緣了,你的福報,人緣就好了。施食在培養你的慈悲心。學習菩薩慈悲精神,每天花五至十分鐘實際去做,你都不肯,還談什麼菩薩行?南老師每天自己都施食的啊!

念清聽清身心轉 實相無相大解脫

準提法心月輪觀中現字輪,乃是修氣修脈修明點,非常清晰的,從生起次第進入到圓滿次第。字輪的旋轉與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應。你老實念咒,念得很清楚,第六意識就是善分別,當我們把準提咒每個字念得很清楚時,第七末那識就在掃除貪、嗔、癡、慢、疑了,此乃是道道地地的「六七因上轉」。我們在持誦準提神咒的同時,第六意識的意根帶動了四個根。念咒是靠舌頭彈動,舌根屬味覺神經,跟我們的脾胃相應,所以多念咒,你的脾胃是溫暖的。呼吸來往,啟動鼻根的嗅覺神經,嗅覺神經又跟肺部呼吸來往合在一起,這是念清楚的部分。然後到聽清楚,啟動了聽覺神經,聽覺神經跟身根相應,啟動了全身的觸覺神經,連帶了眼根的視覺神經,耳通氣海又跟腎臟、肝臟、心臟有連帶關係。

所以,能念清楚、聽清楚,你色身會越來越健康。念念分明從意根下手,意念不顛倒,習氣就慢慢轉化了,情緒就越來越好。這樣修氣修脈,可以不斷提升我們的心量和福德資糧。內心、色身好了,情緒安穩了,慈悲心也可以擴大,增加我們的EQ。修氣修脈到了修明點,則直接跟般若智慧相應,開發生命的本源。

這世間宇宙人生的哲學高莫過於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哪個人開發到實相般若,哪個人就成功了,進入聖賢之流了。他智慧可以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他的心量則廣大如虛空,無可比擬。修到了明點部分,那就是圓滿次第,修氣修脈是生起次第。從明點入流亡所,整個生命的根本便呈現出來了。簡言之,從生起次第進入到圓滿次第,旁邊的字輪觀想,這是念清楚,念到某個時候,聲聲入耳,旁邊的字輪收縮於中間的「嗡」字,「嗡」字收再縮於月輪,這個境界叫入流亡所,進入到無量壽、無量光實相無相的境界,大解脫、大智慧、大光明的境界,一切宗教、哲學、科學所望塵莫及。

準提法從佛教到佛學,從佛學到佛法的實證,有次第、有目標完完全全地開展出來。準提法門是宗通教通的成果,以文字、境界、實相三種般若貫穿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整個準提法的中心,修習佛法完全是以真理為導向,而真理就是真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道是大眾的公道正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問:如何是灌頂?南師的金剛上師灌頂法如何傳?

答:真正的灌頂是智慧灌頂,整個身心空掉了。大哭一場也是甘露灌頂。未來準提法金剛上師灌頂法怎麼辦?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以幻修幻幻亦幻 有為虛極到無為

整個宇宙從現象到本體,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緣起法,所以緣起是幻化的。佛陀三法印,第一個法印「諸行無常」,這個世界看起來是那樣的多彩多姿,在得道高人看來,都是幻化不實的,佛學名稱叫「幻有」,虛幻的,並沒有實在性。《金剛經》最後一個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祖最重要的那句話:「本來無一物」。諸行無常,一切都是無常的、虛妄的,因緣假合,緣生緣滅。所以有是幻有,空是真空。那麼既然是幻有,所謂的修行叫「以幻修幻」,這是禪宗祖師很高明的地方,你沒有拐杖,我給你拐杖,你執著拐杖,我就奪你拐杖。根本上說念念本空,即空即有,這是佛法的究竟義。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拐杖,既然手腳都好了,已經到了諸法空相,那就不需要拐杖了,這些法只是方便法。我們在渺渺人生中,漫無目的,就給你個方向、目標、方法,等到你準提神咒念得很純熟了,念到沒有妄想了,到達無念的境界了,你還需要再念嗎?不需要了。所以,把握到真空、畢竟空,你就大徹大悟,你就真正解脫了,自由了,清淨無為,無為無不為,可以大做佛事,廣利有情。大家不要執著法,就不會被法綁住了,一執著就是法縛。

問:念全咒與念咒心有何不同?快慢、高低有何差別?

答:念全咒與念咒心,能念的心沒有不同,只是所念咒語的長短。咒心九個字當然簡單了,全咒二十八個字有旋律、不呆板。咒心在你的心比較散亂時用,比較簡單,甚至走路都可以念咒心,長咒不妨在比較寧靜的時候念。念咒快慢、高低這是隨著氣的長短,很自然,跟氣脈有關係,沒有什麼故意的。然而修持上要深觀,跟般若對接。光念咒那氣比較膚淺,唯有跟般若正觀相應,才能進入到脈象中,脈象一般人並不太容易體會到。

問:如何保持臨終時正念不滅?

答:你現在隨時要保持正念,我們修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佛陀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正是極樂世界。佛法講「如是因、如是果」,沒有什麼僥倖的。這提醒我們要精進努力地修習佛法,自己不用功,靠阿彌陀佛給你護航,這是依賴心理。持準提咒也好,念佛也好,重點是要跟法相應,善根福德要深厚。要保持正念不滅,就要盡最大努力去修。佛母啊,我全部交給你了,毫無保留,完全依教奉行。

問:法會這幾天,身體像個大火爐,熱得厲害,怎麼辦?

答:萬一流汗,下座後一定把汗擦乾,最好把濕衣服換掉。你是修法才有大汗淋漓,這是金剛念誦的性空緣起之功,是四大轉化,也是四加行的一種呈現,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