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首愚講述
善至成記錄
大道如是話南師──首愚法師一〇三年三月講於南公上師冥誕紀念準提法會

巍巍禪宗準提宗 蕩蕩佛法心地法

本師釋迦牟尼佛多生累劫廣修六度萬行菩薩道,示現成道,出生王家,接受最好的教育,還是要經過五年參學,六年苦行,最後在金剛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釋迦牟尼佛證道之後,他忽然間覺得佛法太深太妙,一般人並不太容易瞭解。所以,這個法到底該怎麼傳,感得當時的天人來請法:佛陀啊,你多生累劫行菩薩道,廣修六度萬行,不是要弘揚正法、廣利有情嗎?於是佛乃住世弘法。他首先為他父親淨飯王派來保護他的隨從,後來也現出家相的五比丘說法。佛陀在這之間說了很多的方便法,方便法是漸修的,逐步逐步接引走上修証究竟圓滿的菩提之路。爾後所傳的教外別傳的禪宗屬頓悟法門,算來釋迦牟尼佛是第一代的禪宗祖師,迦葉尊者是第二代,傳到了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在印度禪宗的傳承,幾乎都是單傳。當時的南北朝時代,達摩祖師從印度水路搭船,在廣州登岸,到了現代的南京,梁武帝的京城所在,跟梁武帝不契機,乃「一葦渡江」到了河南的嵩山,面壁九年,等待他的弟子出現。

在達摩大師幾位弟子中,也只有慧可是他認可的。他讓幾個弟子做心得報告,對第一位,達摩祖師說你只得到我的皮,對第二位說你得到我的肉,對第三位說你得到我的骨,最後對慧可大師說,你得到我的髓。所以,在中土跟印度一樣一直到第五代,禪宗還是沒有大大弘揚開來。禪宗第五代的弘忍大師在湖北的黃梅山講《金剛經》;雖然他的弟子有一千多人,現場聽的還沒有一個人真正懂進去。其中,有個人來到六祖的家故鄉新州縣,在客棧誦《金剛經》,無心插柳,恰恰被當樵夫的六祖聽到,他馬上當下有所體解了。一個樵夫從來沒有受過教育,聽客人在誦《金剛經》,一聽就懂進去了,後來再到五祖處得法。神秀大師、慧安國師也是五祖的弟子,後來都被武則天請到宮中供養,封為國師。慧安國師與神秀大師一直向武則天推薦,真正得到我師父衣缽的是在廣東傳南宗心法的惠能大師。五祖的得法弟子只有一個人,那當然是六祖惠能大師,可見禪宗心法要印證還真不容易。

五祖的禪法,在教示上不能說不行,他的學問不能說不好,但是他的法緣真正得法弟子只有一位。講佛學要講到般若心法,很不容易。也不是說你學問好,就一定能懂。也不是說你一天到晚跟到佛教大師,你就能夠悟道。這事實從禪宗的傳承,就可以看得出來。南老師當年一再提起,中國佛教一千多年來,也只有一位六祖惠能,沒有第二位。五祖也沒有特別傳他什麼密法,甚至講開示也沒有。五祖怕他曝光,一見六祖後趕快把他打發到後院舂米。經過八個月,五祖曉得六祖的機緣差不多了,召集全山的弟子說,你們都寫個心得報告,哪個人的見地對了,我就把衣缽傳給他。全山的弟子一千多人,沒有一個人敢寫,都認為一定非神秀大師兄莫屬。神秀大師一則喜、一則憂,喜的是大家看得起他,憂的是曉得不是那麼簡單。只好硬著頭皮寫了。寫好了,送到師父門口,又折了回來,這樣前後經過十三次。《壇經》叫「十三度呈偈不得」,就想出一個辦法:不如寫在迴廊上,師父看對了就傳法給我,不對了好像面子還掛得住。嚴格來講,這樣投機的心態,心地就已經有問題了。所以,般若心法不是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來的,而是一定從心地裏直蹦出來的。

神秀大師寫在迴廊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講經對一般大眾的一種方便說法,有步驟,按部就班的,如來禪漸修法門。對上根利智的禪法,不需要這麼麻煩。中國禪宗是祖師禪,並不需要引經據典,也非講經說法的方式,禪宗是佛「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中國禪宗在唐宋時候,祖師禪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六祖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位,六祖的法緣比五祖更殊勝。整個禪宗到六祖之後,才大大地發揚光大。從佛學的觀點,這是六祖多生累劫,生生世世,跟他修學的弟子已經很成熟了,所以此生經過他輕輕一點一撥就悟道了。好比第一位得到六祖印證的慧明禪師,是個將軍出身,要奪六祖的衣缽拿不動,趕快說:行者行者,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六祖說,你既然是為法而來,不思善不思惡,好壞都放下,就在這個時候,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直接點到他心地上去了,不需費太多的語言文字,三兩句話就解決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沒有那麼複雜。

神秀大師寫在迴廊的偈子,五祖看了要全山弟子誦習,被六祖聽到。六祖非常自信,知道神秀的見地不對。六祖就對一位同學江州別駕說,我也有首偈子,請幫我書寫。別駕看不起他,六祖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一出口就不凡。六祖請人代寫的偈子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直透佛法根柢。其中第三句話:「本來無一物」乃是大密法。各位你看到你的心了嗎?本來無一物嘛!這句話已經夠清楚了。六祖的說法言簡意賅,直截了當。中國歷史上那麼多高僧大德的著作,唯有六祖講的被稱為「經」,這是被大家公認的。

我們修持的準提法其實是禪宗心法。準提菩薩是大佛母,無量無邊的古佛都修過這個法。什麼法?心地法,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佛母就是大般若,十方三世一切佛都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而成就。唐宋時候,根器利的也不需要用密法。道 大師是準提法脈的鼻祖,在中國佛教史上,真正代表準提法的也只有他編著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到了南老師把他濃縮再濃縮,成為法本,這是南老師的智慧。南老師在所有密法裏幫我們篩選好了,藏密的紅教白教花教黃教,儀軌都非常複雜,很多術語,要金剛上師很內行的人才能看得懂。南老師對藏密講而不傳,有講有傳的就是準提法。

南老師從十幾歲得到準提法的傳承,經過幾十年的參學歷練,才把準提法加以濃縮成為法本。法本當時能拿到的少之又少,能經過南老師灌頂的微乎其微。他的門檻那麼高:「未經灌頂,不得翻閱」。翻都不能翻,看都不能看。我說可惜,這樣怎麼傳啊?我接受南老師灌頂,可以說是「現買現賣」。法本大家又不能拿,所以我把它整理成準提法的修持簡軌,有別於法本,是法本的濃縮本。南老師的法本已經把四種陀羅尼經濃縮,簡軌再濃縮,這是我整理的,經過南上師的許可。我經過三十多年,對這個法不斷地開發。這個法的生起次第就是如來禪,圓滿次第就是祖師禪,這是多麼可貴啊!此法有漸修有頓悟,上中下根都攝受。今天是南上師的冥誕,南上師對佛的法教在修證方面提供了這麼好的方法,希望這個法能夠在這個時代大大的弘揚開來,廣利有情。從此對想修證佛法的,再不用那麼辛苦了。要想對這個法有深刻的理解體會,我經常說,見地要深透,行願要寬廣,功夫要專一。各位要把見地深透到心地來,行願於平常的待人處事,儘量去利益大眾,這是菩薩行。至於功夫,下手方便就是老實持咒,要專一,如此沒有不受用、沒有不得到利益的,就怕你三心二意,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

道㲀大師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裏,把準提法用兩句話畫龍點睛:「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願海「,見道以後正好修道。現代人喜歡講什麼IQ、EQ,IQ稱之為智商,EQ稱之為情商。如果用佛法的比喻,IQ是智慧資糧,EQ是福德資糧。IQ就是你的理念若非常清晰,你很容易體會到法的中心。EQ就是你的情緒由修法更加穩定,不會一受外界的刺激。情緒反彈那麼大,若如此便是你EQ不夠高,心量不夠大,福德太淺了,經不起大風大浪。IQ最透徹的莫過於見到生命的根本,見到空性,見到根本智,依禪宗來講謂之是「明心見性」。

萬法歸一 也幻臘字光明照大千

準提法把佛陀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作為法的起點。我們不是要追隨佛陀的腳步嗎?佛陀多生累劫行菩薩道,又經過五年參學,六年苦行,最後在金剛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到底見到了什麼境界?大家就要曉得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真是太可貴了。佛法不是為聖人講的,而是為我們苦惱眾生講的。一個法要能夠延續下去,必須有人能體會到、把握到。我們凡夫修行一定是從有相的現象到無相的本體,內心從有所安住到一無所住,從有念最後融會到無念。就此大家要好好體會六祖大師的三句話:「禪宗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我們修行如果一下子沒有辦法無念無相無住,那初步先要讓我們的內心有所安住,再進入到無住,《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準提法一開始觀想頭頂上兩寸高的地方,有個臘字。我們頭頂百會穴這個地方,在藏密來講叫頂輪。嬰兒剛出生的時候,百會穴會跳,那是生命最鬆放的時候。有種說法,此時他跟前生的境界還有交涉;等到頭頂完全封住了,過去的境界就完全忘記了。觀想百會穴上面,藏密又稱梵穴輪,在佛學上叫意生身,意念所生的境界變現的地方,你觀想有臘字放白色光,這有鬆鬆放我們腦神經的作用。佛像頭部的光圈表徵清淨法身。準提菩薩坐在蓮花臺上,表徵的是圓滿報身。此外外面的大光圈,表徵的是千百億化身。這些表徵的是法報化三身。準提法一開始正是以六祖這三句話:「禪宗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為導,這是禪宗的三綱要。觀想臘字,佛學上叫文字相。好比我們讀經,經裡字字表達事理法界,以文載道。臘字觀想,屬修佛法的文字般若,藉之統攝我們的身口意,只要把臘字觀想出來,所有念頭都集中到它上來。因為我們一般人的心是散亂的,妄想紛飛。

觀成後,從有相如何到無相?第二步,觀想臘字放白色光,光明繼續擴大,遍照身心乃至遍法界,這樣可到達無相境界,將所有的相都融化掉,包括這個 字都被光明化空,整個山河大地也一樣。觀是這樣,念也是這樣。我們觀想這個臘字放白色光,念淨法界咒,念得很清楚,念念分明,這是有念,到念念本空,這是無念。能這一念,心就安下來,從安住到無住,到渾然忘我,正合於「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雖說六祖一句話就到了:「本來無一物」,還觀什麼?我們一般人做不到啦!所以,初步還是要從有相下手。觀想這個臘字,讓我們意志集中,意志不是意念,志是有情緒性的。把臘字想得出來,禪宗術語叫「萬法歸一」,所有好的不好的念頭善念惡念統統都歸到臘字上來,萬法歸一,這是跟定相應。最後連「一」也要融化掉,如何融化?光明遍照身心乃至遍法界,渾然忘我,見到生命的本來。而沒有智慧的,那一下迷糊了,我怎麼空掉了?傻眼了!有智慧的正好,這是生命的根本,這是我們心靈的故鄉。這麼到了無住境界,就是無量壽,身心空掉了,就是無量光。所以,我們的時間觀念是從妄想來的,空間觀念是有這個身體感覺來的。一無念就是無量壽無量光,而無量壽就是無量光,無量光就是無量壽,簡稱無量光壽,又名極樂世界。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什麼境界?極樂世界的境界就是阿彌陀佛。佛是統稱,阿彌陀佛是特稱,意即無量光壽。再者無量壽無量光是什麼光壽啊?我們的自性光明,我們生命的本來。

密法的修持一定是身密結手印,口密念咒,意密觀想。觀想跟念咒要觀念合一,觀念一如,觀中有念,念中有觀,觀念不二。很多人講,師父啊,我念咒就忘了觀想,觀想就忘了念咒,這是他見地不通,太著相了。你到底要觀什麼?抓什麼?觀跟念不是對立的,它們是不二的,是統攝、融合在一起的。觀是幫助我們念,念也是來幫助我們觀。

把淨法界咒每一句都念得很清楚,念念分明,一口氣一口氣,藏密紅教大圓滿裏頭叫修氣。念念清楚就是修氣,聽清楚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修脈,聽覺神經非常微細的,反聞能使氣歸元合脈。修氣修脈還要修明點,很多人把這個明點具體化、具象化,真正明點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乃清淨心的現量境界,突破氣脈的範圍限制。觀想 字念淨法界咒,這是文字般若,到了聽清楚,這是跟聽覺神經相應,讓我們色身轉入微細身。而如果你把觀想看得很具體化、具象化,那你是糊塗了,會越抓越緊,不知道修法最後的目標在哪裡。念念分明,這是念清楚、聽清楚,到念念本空,才是明點。明點表徵的是智慧法眼,金剛法眼,你抓一成點幹什麼?準提法的觀想臘字放白色光,這是境界般若;「光明遍照身心乃至遍法界」,這是實相般若,實相無相。大家修學上見地理念要非常清晰,才能念得很鬆鬆放、很空靈,找到生命的根本。

什麼是金剛念誦?金剛是「空、無相、無我」的境界,整部《金剛經》所談的都是文字般若、境界般若、眷屬般若、實相般若。剛才講的,不管觀啊、念啊!一定是從有相到無相,從安住到無住,從有念到無念。念也是一樣。所以,觀跟念的目標沒有兩樣,都是不二,念得很清楚,很鬆鬆放,很空靈,毫不費力,不假思索,念到不想念時候,就一切放下。見地對了,念也是它,不念也是它,念也對,不念也對。見地偏差了,念也顛倒,不念更顛倒,凡夫都是這樣的。所以,還是要有個方便法,還是要持法起用。所以說,為什麼老實念咒這麼重要,只要你老實,心慢慢就安住下來。你理念通了,整個身心就越來越鬆鬆放、空靈。我們凡夫思想都在二分法,二分法本身是矛盾對立的,空跟有,圓跟扁,寬跟窄,大跟小,都是對立的,如何消融這個對立?那就是不二,空有不二,大小不二,大到無量無邊,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見地不對了,這心在矛盾中,向左、向右、退後好像都不對,左右為難,進退維谷,見地對了,左右逢源了,進退了無牽掛,這樣把佛法就學通了。

我們把這個法要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法是拿來學以致用的。你到了那種不乾淨的地方,有的人參加什麼場合,到醫院看病人,回來自己也病倒了,或者參加告別式,回來就不舒服,這個有的說是被煞到了。有的人脆弱或心裡矛盾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外邪的侵入。我們學準提法就好辦了,不管到什麼場合,你覺得心神不寧,趕快握金剛拳印,意密觀想 字放光,觀想所有人都籠罩在一片光明中,一邊念咒。因為你一妄念紛紛,六神無主,疑神疑鬼,就會把很多不相關的東西扯在一起。

修習佛法重點在跟法相應,跟身心相應,你自然就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空間。所以,大家對整個法的脈絡要了然於胸,每個細節都不要輕易放過,這樣你對法的運用才能夠「如珠走盤,處處皆圓」。你跟這個法,好比呼吸跟空氣的關係那樣,自然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感覺到身心的舒暢,感受到法的圓通無礙。

武夷山是一個修行的寶地。武夷山閉關中心經過那麼多年的辛苦打理,總算慢慢各方面的、逆境開始轉化了。準提弟子善慧因、善慧果賢伉儷,作了山上的一個整體規劃。以前有幾個方案,善慧因、善慧果賢伉儷的設計方案我覺得最符合我們「簡樸親真」的道風,簡單、樸素、親切、真誠。我對我們的修行環境,三十幾年前就提出兩句口號:「重現漢唐古風,創建現代禪林」,建造一個很寧靜、安祥、樸素,充滿親和力,讓人人的心靈能鬆鬆放的一個專心用功的好處所。臺灣十方禪林也歷經了二十九年的開山建設,我把十方禪林開山的經驗用到武夷山這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