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欲易生。
二、 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三、 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 行道不求無魔。道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 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 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 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 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
十、 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則怨恨滋生。
(二)
聖人設化。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逍遙。
以遮障為解脫。以群魔為法侶。
以留難為成就。以敝交為資糧。
以拂逆為園林。以利名為棄屣。
以淡泊為富貴。以屈抑為行門。
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而今時世俗。為學之人。
每不先居於礙。則障礙至時。不能排遣。使無上大道。由茲迷失。可不惜哉。
是故
處世以立德為事業。行持以觀心為穩當。
精進以律己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孝養以竭力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治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人以至誠為供養。長老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居眾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