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禪林-準提佛母

 

【深入經藏】

佛為我們都打點好了

擁抱《地藏經》(十)
/葉柏樑二0一八年十二月六日起講於十方禪林暨整理

佛為我們都打點好了

讀《地藏經》的好處在於它跟我們世上每一個人現實生活所面對的問題息息相關,接觸佛法,法義不管懂不懂,你我都希望自己遇到的困難得解,有哪個力量能用得上來幫上忙。而得到人家的幫助等於是受其庇護,至於沒事時,基於人家對你一旦有事願意出力助援,因此在你有麻煩之事將臨身前,他知道了不就也會及早知會你,要你注意或出手為你排除嗎?就這一點來說,人家不但有在庇護我們,甚至我們暗地裡還受其庇祐呢!

就據這層事理來看,佛講《地藏經》等於為我們娑婆世界每一個眾生的需要都打點好了,只待你我由讀《地藏經》入到忉利地藏海會上去確認、去發現自己和眾神及諸鬼王難得的同窗情誼,包括與諸天的天主、天人乃至十方諸大菩薩等都結下了殊勝的法緣。因此你我當是歡喜躍躍,信心大增,這人生根本不必懞然徬徨、無所適從或以不得志故而自慚形穢了。

早期有一回講《地藏經》,講到眾鬼王的名號,恍惚間覺得自己憤威冷凜地站著,粗壯的身手拿著一根狼牙棒,心理上甚是放肆而快意,似是有點嚐到了我非我的一道法味,蠻好的!所以現在這些鬼王都來集會,說不定就坐在各位旁邊,大家彼此又有什麼好見外的?我講這個,不是嚇人的,而是為了讓大家一下放懷於百無禁忌。你痛快地喊人家一聲「老大」,當作與他們是同一掛的,不正可好好繼續做自己這個人下去,因為我們與他們都一樣是佛的弟子嘛!

不住於佛位的佛
不著於菩薩境界的菩薩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蕯: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現在這裡被我們尊之為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佛將整個場景聚焦在他身上,問祂目前來這忉利會上增光盛會及來護法、聽法的大眾數目多少?文殊菩薩過去劫早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為了救度眾生又化現為傳承大法的菩薩身份來輔佐釋迦牟尼佛的法教,可以說他既是佛,也是菩薩,由此可見所謂真的佛者是不住於一個特定的佛位的,當然身為菩薩也不是就著在一個菩薩身的境界上。究竟通達大道者,無限定的一態可以名之,並沒有特定的某一個誰的「我」可被指認,這事理前面講眾生之「我」的輪迴轉世已經談過。可以說,所謂佛或菩薩摩訶薩,就其存在而言絕非有其限量,所以此處佛特別要文殊菩薩由祂體現到無限存在的無眼界局限的佛眼或法眼來看看、來講講這次忉利天上的大聚會各方來的法眾到底有多少,此乃別具深義!

忉利天地藏海會如果少了我們…

然而話說回來,就佛的這一問,各位想想看,如果少了我們,那這地藏海會參與者的數目還能算多嗎?會不會因此就不足了呢?因為文殊菩薩是這麼回答佛的,「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他回報佛說,以我能廣大觀察的神通力,也沒辦法統報出一個確定多少的數目來,因為一眼望去,即便過千劫之久根本點數不到所有群眾的邊邊。「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佛就接口回應文殊菩薩說,就是我以正遍知的佛眼來看,其數也是無量,數不盡的。現在這些在場的大眾都是與地藏菩薩有法緣關係的,有的是新生,剛註冊;有的是舊生或上道,或皮了不上道;有的已結業或畢業成了羅漢、菩薩,甚至已成佛了。這地藏菩薩普度眾生這麼久,連劫數過了多久都難以估算呢!

我們都知道地藏菩薩的大願偈「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証菩提」,這等於表示地藏菩薩把我們所有眾生都放在祂心中,在祂知覺的範圍內,所以若我們現在讀經時,地藏菩薩是佛在忉利天說法會上的主角,而我們卻自以為進不了這忉利的會場,那豈不奇怪?這會場大眾,佛說「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全都是地藏菩薩的法眷,設數為N,若扣掉了我們這裡這些人,比如N減30,那佛還能說「猶不盡數」嗎?佛的十個名號中的一個叫「正徧知」,等於是個能覺察一切的全視之眼,就像一個代表含括所有數目的無窮集合的括弧,設以自然數的正整數N(1,2,3,………,1000……10000,……)來說,我們知道有1即有2,因為沒有2我們便不知道何為1,所以1在,同時2即在,3及後面所有的數也一樣,並不是有了1後才有2、3等,但卻可形成一種一一數目在過程中被數時才出現的無限數存在的樣子。

最前面的和最後面的同在

那麼這事當我們以序數來看這些數字的時候,亦會覺得與文殊菩薩和佛觀此忉利盛會一樣,所有諸眾都在,但卻不見其邊,數也數不完。在實際或概念上它們不全都在?可是卻又讓人陷入一種儘管往後面的大數或諸道眾生數,數也數不盡而極感矛盾的疑惑中。然而一看,以數字來說,1為起頭這裡,正是個全部正整數存在的一邊,那另一頭卻是追之不及其邊的無邊。在這情況下,1這一邊和永遠一直加1的那一邊同為一個集合N的存在,那麼在N加1的無盡不得其邊下,1這一邊在與之為同一集合體下不就也等於一樣在一種無止盡的範圍的擴展中。當然也可以是1這一頭的定然就在這1上,它將無盡延伸的一邊串連圈套住為同一個集合,因此所謂無盡延伸下去也並不是有數字以一直遠去而逃脫離散掉,而是這正整數全部在著,只是恍惚有一個無止盡膨脹的邊而謂之為無邊而已,但它又剎那間以一個全部的總集同那個1一樣定然地在那裡。

續從序數的觀念來說,被依序排列的,以有一個數、一個數的存在而言,每一個數都可算就是一個「1」,只是它被排在次序上的哪個位置而已,或者把這一個「1」當做是一格也可以。若這樣看,那所有存在的每個「1」或每一格,不管它看是排到最遠最後的地方,在這個集合裡,它都是不能被因看做是放在最遠最後最邊之處而模糊掉。它和所謂被排在前頭,比如在前面位置的1、2、3、4或其序列上的一格一格,其存在在這集合中的意義上或明確度及不可或缺性是完全一樣的。所以畢竟說來,在被當作最遠、最邊處的那一些數,若說它們幾乎很難點到,無法被清楚地映在心眼裡,那麼那排在最前頭和較前面的,不就也同樣難以被點數到,同時在這集合中將也同樣在黑壓壓的一眼裡?

那麼談到這裡,所說的這個集合,其實是在指佛眼或文殊菩薩所看的忉利會上的大眾,全部與地藏菩薩有緣者都列其中,全在而「猶不盡數」,況且地藏菩薩他要「眾生度盡,方証菩提」,又有哪些做為其中一數的眾生遺落在他所度的無窮集合之外呢?

即「正遍知」的本有存在自性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証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文殊菩薩的修証已通達「無礙智」,也就是祂的心已合同本有存在那完全通暢空寂的覺性,了然於一切法、一切事理而不著於任何一法、一事、一理。這當然包括了能全察本有存在上幻動所現的所有物命,一個一個無所遺漏,所以「無礙智」也可以說是「正徧知」的另詞。

就依前面析理講的佛眼所觀的「猶不盡數」卻全部都在那裡的事實,可以說這個本存又叫自性的覺,它空,它空中包含了一切空動中以相似的生滅異相為同一所顯示的所有物命。就由於空動而恍惚有生滅前後相續變化來諸物命相的過程,諸物命相一個一個接連出現又過去,就像計數數字一樣,永遠數也數不完。但每一數字所代表的一個物命,它在本有全在的覺中雖可被感為一個接一個出現,但依本有的覺它的全在,當前一個出現被數到,它跟這前一個同在;後一個出現被數到,它跟後這一個一樣,在它總是在的情況下,也沒慢一下才感知到這後一個,也就是對於前一個數與後一個數,在這個全在的覺上其前後數到的過程都是同時於這覺它在的同一剎那當口的。佛的佛眼是「正徧知」,而佛又說「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其事理或可這樣認知而望稍得體解。那麼,對這所度眾生數量全在而又數不盡的矛盾,文殊菩薩即回答佛說祂相信佛所說的,地藏菩薩度了這全部數目算不完的眾生,而且他們現在全都在忉利天的海會上,並表明除了得「無礙智」的佛和大菩薩們,其他「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聽佛這麼說,即便對佛無比敬仰,也未免難以相信這怎麼可能?

數說色空不二

這裡再說一下「無礙智」,比如在宇宙的存在上,你被一個它是有邊還是無邊的發問,一如前面所講以無窮的集合的問題一搞混,這知就為其看似的矛盾起疑而困擾,沒辦法無礙了。又比如《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形形色色的東西怎麼有等於沒有地空而合同於本有存在的空覺之體中?這表面上看來也是讓人感到是不可能的。我們難信這個事實,但卻可以我們眼前現有的事相以理去推論或描述這事實,因為如果《心經》講的為真,那這真相必顯示在所有存在的現象上隨處可見。比如我們看大海上的一切波浪的形身都是海水動中形成的折紋,那就是色了。但這些折紋並未真被水的運動折出那一條條參差不齊的表現為浪身的紋路,因為畢竟水的柔軟沒讓它自身可以真的折出任何一條實際的紋路來。

如此在這裡,如果每一個浪喻它為一個數,那麼那個前面所說的正整數的無窮集合就是一個像大海的括弧。這以水為括弧的大海就沒真有那些浪而言,它是一個空;數字就沒有那些數而言,這集合N做為一個括弧一般也是個空。而這些數字等於在這集合的括弧的空內,自動像波浪一樣123…筆劃相連地被寫現出其形而分開來,像我們在算數字一樣有生滅過程,但在一整個大海的存在上,或說這個空集合的存在上,所有被認為在過程的時間相間出現的浪或數,它們是完全與大海、與這空集合同在於同一個當下,無可斷分,即其數有即空、即其浪有即空,正可謂之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就這樣的一個情況來講,就被虛設的一個浪來說,它體上還有無窮細的虛的浪紋,可以說有數不盡的浪身。而這些浪紋運動乃無所住連通在一起,所以浪從最小最細的到最粗最高的都是空的;但若以運動進行時,那動有若經過大海的每一處,這一處被跟那一處分開來看,那麼任一處的那動所成之態,即有一個波形的位相,那是與後一個動處的位相樣子不同,是兩個不同一的狀態,可不能合為一個算。因此在前後不相連下,並無那前後相連作為同一的浪身,且運動經過那個所謂的位相,其實以它動並未停在那邊有停了一下之下,根本不得它這位相去連下一個也不曾停留而有的位相,由之而去構成有一個確確現形的浪身。那麼這樣的一個事理,我們不妨也把它放在數字1跟2、2跟3、3跟4等等數字間來看,那空集合自動書寫的空的浪形中,它的空反映來反向不盡數的負數、有理數、無理數,也反映來反面的虛數,以及正反面相叠的複數等各種數,如果我們把這正整數的無窮集合改作所有數的整個家族集合來看的話。

數學的根柢

那麼就在宇宙的存在全部作為一個空的集合,在這空中它有一切色、一切數,這個自體若以其空幻動一切萬有形色,萬有形色襯托這無形的空成為虛空。這樣這空裡的空暢幻動為時空運動,因此在萬有如浪從本有的空的存在之幻動所現的各種空間形式中出現,一一物命相及時空運動皆等數性,因此數字可描述指稱運算物理與宇宙的存在和活動,甚至用來証明它們當是怎樣存在的一個事實,而具數義的易學、命理學可以量測人類歷史的演變或個人人生的運程。至於數學中到底有沒有確實的客觀的數字在,或數字只是存在於人的觀念中,由於人的觀念本通合在本有存在的實體,所以這一問的關鍵就在人的觀念到底是有還是沒有的問題上了。

以觀念來說,或以數字說也可,它們都是依他起而彼此界定出各個的觀念和數字來。看是非常明確的代表觀念的字詞,其實都是模糊的,因為任一字詞都是靠由近於它而漸遠的其它一一字詞連帶証明的,它們本都叠合在它這個字詞上,及至無窮盡的字眼都填上,包括它的反義詞,最終甚至就只成了個空空的字無字而已。因為有所有的與它相關的字詞,正面的以正數為代表,負面的以負數為代表,相加起所得為0,就像前述大海與波浪的比喻那樣,所有的浪在相連相依下合為一個浪空的大海。所以《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實可作為數字或觀念有無的一個體解的指標,不致使我們有一種看了這色空、空色的兩句話,或一問數字有還是沒有,這知一下便窒礙了。

大菩薩的心眼、心量、心願

以上談「無礙智」,等於在說這忉利會現場所有大眾,全在佛眼及文殊菩薩的「無礙智」下,當然更是包含在地藏菩薩祂度生的大願內,而這個大願或佛眼、無礙智就是個空的無窮集合,「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的我們,個個身命就前後相繼被空中無所住的動流化空得度而成就佛道,無先後之分。

像這樣無盡數地藏菩薩所度的眾生當下全在忉利會上,全在卻又數不完,這除了大菩薩的「無礙智」,小根眾生是無法相信的,在這裡只是順佛菩薩之言勉強以義理試析而已。不要說是小根眾生無法相信,就是自得解脫的聲聞果位人和比起世人有特殊才能的天龍八部也一樣看不到這個事實,因為連他們也還未發現自己有這一看見全部的沒有界限的心眼和心量,想不到怎麼可能有這樣一位大菩薩度了這麼多眾生,還將一直度下去,要把度不完的眾生度完,但這所有眾生其實已都在祂的大心願中全包了。

無止盡漫延的善根

那麼這裡話再說回來,文殊菩薩所証的無礙智眼,祂自說是由「久修善根」來的。我們學佛要修善根,因此我們就開始去做一些好事,但做好事不見得等於就是在修善根,除非你行善時,這善行過去了,但那行善是由一個善意而有,而善行過後,善意仍隱含在心底。由之每一次善行都增進了心底的善意,就像樹的根條盤在地裡,身幹豎立地上,它的花果枝葉或代謝無常,或被砍伐,但這樹因為有根幹依然能一再展枝、吐葉、開花、結果。如果這一次為某一個需要行一次好,以後沒需要了,那樣的好事就不去做它,那這善是無根的,甚至可以說,之前所做的善事其實也算不上是善了,雖然即便是表現出了一個善的行為,但若它是沒有根的,那可就可惜了,而實則我們一行善,不就証明行善的根已在心中發根了。

一個有善根的人,你可以說他已做完了所有的好事。而這所謂所有的好事,其實正都一件一件已做、正做、將做。事實上這有善根的人,對他來說再怎麼行善,他都只是有善根而已。就依於他的根本的善心,那些善行都是就是會那樣被實行的,就像有樹的根幹,展枝、開花、結果這事全已含在它的根幹裡,他又怎刻意去做了哪一件什麼的善行呢?凡是未做的、將做的,都是已做了等於也是沒去做的。

再說,善可以是某單一事情的善,但為了這一善要達到,我們要連帶去解決與此件事相關的問題,在其他的環節上也要為了完成這一善而一一善為。這意思是,一件小善要靠更多的善,甚至甚大的善行來支持才能成立,雖然其實善就是善,一比大小又有點不善起來。因此說不管怎樣,一善它總要靠其他一一善來助成這種情況,歸結而言,要達善,善是無止盡的,而它也全都在那裡了。這正是地藏菩薩所証所行、所合乎的境界吧?

n次方的佛教說法

善會枯萎在它停止的地方,不管它之前行進了多久、多遠,要完善只有永遠行善。我們為人總覺得無法這麼好,因為「好人難做」,自己有限,所以也很難相信有人能有這樣無止盡的善行,卻又說他什麼也沒做什麼,他最多只是有一個與一切為善的心願而已,經文這裡就稱之為善根。哪一經論上有這兩句話「一切諸善根,個個盡自相」,這是說善根之所以為善根,就在個個眾生自己能化解掉自己這個我相。我相化不掉,框在自己的意識型態裡,便無法與本有存在的空淨活化的覺性相應,証得無所不通達的無礙的智慧,當然就無法以一個完整的空覺去觀察空裡化動變現的物命現象,而這些物命現象,所有眾生其數量多少以及大家在空裡輪迴的劫數,那是一個無量數,會讓人炫惑不可解,以為就這件事佛說的是真的嗎?那就不意間對不起佛了。

那麼在這邊,文殊菩薩順前面的話再說下去「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然後佛回答祂,「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証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這些話所說的正是藉我人現實觀察到的物件以n次方的觀念去表喻一個極大數、無量數的所有萬物和眾生存在的實況,在此特別用來指出地藏菩薩久遠修行的時間,及祂在久遠前就已證到「十地果位」的菩薩境界,叫「法雲地」,那已等於証到整個本有存在之空體,以及這空體能現的一切事理、一切法了,其境界約如前述關於無量數勉強粗略的探討。


【專題講演】

禪定與止觀之二

/周勳男八十二年九月十四日講於十方禪林峨眉道場

原始佛教的即身成就法

大乘除了《金剛經》、《心經》,還有《法華經》、《維摩詰經》及《大涅槃經》、《華嚴經》等,大概這幾部經,在一些高僧傳裡,有很多的出家法師一輩子他就專門念誦這其中一部經,由之而得到相當大的成就。所以大乘有大乘修持方法,有它禪定入手的功夫。那麼這裡我們只是先來看小乘的禪定,不要否定大乘修禪定的方式,大乘修法我們以後再介紹。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後,第一次為他所收的學生說法初轉法輪。這些學生原來是跟他在喜馬拉雅山雪山修道的同學,有五個人。這五個人因為後來看到釋迦牟尼佛走下山去,認為他是修道不堅,便嘲笑他。釋迦牟尼佛證道以後,他們也就來依他為師,由同學變成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時釋迦牟尼佛學生裡面,有不少年紀非常大的,七、八十歲的都有。

那麼,釋迦牟尼佛跟這幾個以前的同學現在變成他的學生,所教的就是白骨觀。因為在印度當時人死都是露天火葬的,不像我們現在現代化的火葬場設備,一推進火爐裡面什麼都不見了。以前是用柴火在露天就這樣燒起來,所以大家平常看到燒死人的機會很多,然後燒完骨灰就倒到他們的聖河恒河裡面去。所以對死,印度人可能比我們感受更為醒目,因此佛傳給他們白骨觀的修法,就在火葬場旁邊修。

於是他們五個人這樣一修白骨觀,三天中都得道了。人家修三天就成就,我們修了三十年還沒有進展,為什麼?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公案。三天可以成就的,為什麼我們三十年來還在這邊打混,在這邊吹牛?這就牽涉到學習的動機了。用佛教名詞來講,就是少了非常的行願,即沒有悲切、熱切的心去把這個佛法的行持當做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說這個解脫生死的價值觀沒有,沒每天將它擺第一優先的位置,捨不了對人世間欲求的執著。出家做沙門無非為此,為了修道、為了解脫。

講到沙門,沙門不只是佛教專有名詞,婆羅門教及所有外道出家修行的,在印度都叫沙門,佛教的沙門只是沿用原有印度傳統的名詞。因為他們把這個解脫生死當做第一優先,當然學習的動機自然就非常強烈,朝夕就是要達到這個目標,所以三天就成就,也就不讓人奇怪了!

修白骨觀了生死也消業障

白骨觀是一個修禪定非常好的方法,其中觀法層層易觀,甚為繁細,就記述在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禪密要法經》裡,一千多年來很少人加以去重視,因為中國人大而化之,一講到道就蓋天蓋地,下苦功夫者少之又少,因此這法長期沉寂。南老師這些年來特別把它提倡出來,認為我們現代人非常適合修白骨觀。各位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參閱《禪觀正脈研究》一書。這裡且簡單跟各位介紹一下白骨觀的修法。

白骨觀修法首先從左腳的大拇趾開始起觀,左腳的大拇趾先把半節想成外層的肌肉起泡潰爛掉,露出了白骨,白淨發亮。然後再想另半節皮肉也一樣爛壞殆盡,骨白如光。這樣腳姆趾白骨觀成,再轉觀第二個腳趾頭。第二個腳趾一樣變白骨,看清楚了,再觀第三個腳趾頭,直到五個腳趾頭都觀得清清楚楚,然後再觀腳盤。腳盤觀成,依次再觀腳踝、小腿骨、大腿骨、髖骨。髖骨觀成,再往上觀脇骨、脊骨,都一樣使肉剝落。然後再由肩部往下至手肘、手腕,以至到掌及手指及指端,這樣就成了半邊白骨的境界,接下來再觀頭部的頭皮等等。這白骨觀法細節繁多,有的方便以左腳五指觀成,轉觀右腳五指,再往上由腳盤兩邊次第分觀;或觀至大腿骨,左腳的觀成再觀右腳,右腳觀成再觀髖骨。不管怎樣,一切以不違佛經所講法的旨趣行之即是。

佛法講眾生的生命就在分段生死中,是一段落、一段落死掉。可以說我們每一個現在都已死去一些段落了,有的死得少,有的死得多,大致上先死的一段是從腳開始。南老師說人跟樹比起來是倒過來的,我們的頭等於樹的根,腳等於是樹的枝葉花朵。一棵樹要死掉的話是花先謝了,人要衰老死亡則腳先不行。因此白骨觀就先從腳趾頭起修,如果得觀,只要一繫觀,便能如經文所說「舉身煖熅心下熱」。這觀是為修破除身見的「繫心住」,卻也是等於提昇了生命能的力量呢!

有一位曹太太她有關節炎,修白骨觀修好了。她修到兩條腿都觀到白骨,卻有一段關節是黑的;她要觀白,再怎麼觀都是黑的。她問南老師怎麼辦?那一段觀不成。南老師說,沒有關係,妳用妳的意志力硬把它觀想成白的。於是她照做,就一直用自己的意念去把它觀成白的。結果最後黑的地方,她的心眼看到冒起黑煙發生光明,接著那一段骨竟由黑轉白,之後她的關節炎就好了。這可以說是一個証明心物一元的實例。我們觀想是我們的心理乃至精神作用去改變生理狀態,而這個白骨觀最重要的就是你一定要把它觀想皎如珂雪,不要觀想成任何其他顏色,不管你心眼先觀到的是什麼顏色,最終你一定要把它觀成純白,這樣就會有非常大的功效。

恢復疲勞的妙法

《禪秘要法經》的修法大略如上說,當然也有其他經典講從頭部觀起的,那是另外一種觀法。頭部觀的話,從眉間骨印堂這邊觀。我們人要倒霉印堂先發黑,你久病快康復,一定從印堂這邊先轉白淨,浮透著白氣一般,這樣霉運就過去了。所以觀修白骨觀你不喜歡從腳觀起,要從頭觀起也可以,這就要從眉間骨這邊觀。首先要觀整個頭的皮肉都爛掉了,露出白骨,之後慢慢擴大,白骨慢慢脫開,突然整個窟窿的骨形現出來,眼睛不見了,只剩個頭顱骨。觀完再觀脖子,從上面依序往下觀去,這也是一種方法。而假如你是高血壓的話,你觀頭部,就先把頭觀空,頭先觀空避免著意在頭而使血液一直上冲。你若把頭觀空,血管也空,觀力不抓在頭上,那人就輕鬆了。又比如你眼睛疲勞,可以用按摩法或者休息一會兒去對治。若以修白骨觀的原理來看,你就打坐想像眼睛不見了,只剩兩個空的窟窿,這樣眼睛的疲勞也很容易恢復。

這裡所謂你觀想眼睛不見了,眼睛並沒有不見了,它還在,只是你觀想不見眼睛了,你就不會去干擾它,它自然就得到舒服的調節,連頭部也鬆解開了。所以,各位可以試練看,之前、之間參閱一下南老師的《禪觀正脈研究》,包括讀讀《禪秘要法經》,看你想從腳觀起,還是從頭觀起,選一樣或者輪流修也可以。如你是醫療方面的系所畢業的,可能修起更得心應手些,因為熟悉解部學及人身骨頭結構,本來這些摸多了心念一帶初步就觀得來。或者你買人體骨骼架子的圖片,把它看熟也可,這樣你一閉眼睛也可以方便觀得來。

這個白骨觀對於我們恢復疲勞特別有用,即便不是專門為修証佛法,一般人一靜坐身體某部份皮肉不見了,或隨意自然而坐,想像自己不見了,只剩骨頭,專心不移一會,很容易身體就會煖乃至熱燙起來。這是因為你觀想白骨等於精氣神都內斂回來,收進白骨裡面,生命能就得到存養,隨之人也放鬆,精神也充實了。至於些守穴道、守竅的方法,觀守得太刻意,反會弄出什麼毛病來。比如特別是女生不能隨便守丹田,怕過度注意那裡,破壞月經正常的規則或意外出血,還有女生懷孕更不能守丹田。

守穴位、守竅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守一樣的,要經過善知識根據你生理狀況給你個別指導,而白骨觀沒有這種問題,因為觀時是觀化掉,看是守卻不是守,觀之而化之,集中又開解,那樣精神就生旺活絡起來了。各位可試看看就這樣打坐。

人命在呼吸之間
道在人命呼吸之間

再說,禪觀的方法,釋迦牟尼佛也教我們可用數息法。釋迦牟尼佛跟學生曾經討論過,生命是怎樣一個存在的狀況?學生們是出好幾個回答,釋迦牟尼佛只認可其中一個,即生命就在呼吸一來一往之間。人很脆弱,一口氣不來就死了,但另一方面,呼吸卻也是修道的一個關鍵。修數息法,你可以修以吸氣來數一二三四,也可以修呼出去時數一二三四,擇一而行。譬如說吸進來,自己默念一,下一次吸進來默念二,這樣默念到十。然後再從一開始再數到十,這樣我們的心念就可以免於紛亂,待數得順,不跑掉,就可進入隨息,知覺隨順呼吸往來即可,不必一直數下去。若吸進去數,呼出去又數,這樣時間的差距太短,怕會干擾我們正常的呼吸。

用數息來修止非常有用,然後「數、隨、止、觀、還、淨」,由得止後便能入觀,再進到還、淨的境界,這一套息法天台智者大師叫「六妙門」。你隨息越隨身體自然越放鬆,到什麼事都不想時就能得止。在這裡我們只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看是否引起各位的興趣,再依各人的因緣進一步去深究研修了。

十二因緣法的修行路線

講到觀,我們可以用原始佛教最早釋迦牟尼佛解釋我們宇宙人生現象的一個生發變化過程,稱之為觀十二因緣的來了解。十二因緣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說生命的存在從一念無明之動,感成有一個意識在個別的身體上起感受而生愛取的行為,由之去執有什麼而進入生死輪迴的無止盡的循環中。這十二因緣可以順觀,可以逆觀。順觀則入六道,明六道因果,逆觀則出輪迴得解脫。而我們眾生都是無明地糊裡糊塗落在十二因緣的順向上,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看不清十二因緣順與逆的實際。你若順逆都觀想明白,人是怎麼樣來到六道裡面,這三界因果如何形成,然後又能逆過來觀,比如斷欲、了欲不去受取,或不隨觸受走,不起分別心等。那就是在修道了。

逆觀十二因緣法,一步一步把十二因緣,由中間的某一環節切斷,那輪迴的鎖鏈就斷了。原始佛教講的緣覺,又叫辟支佛,他們就修這個十二因緣觀,你也可以這樣去觀修,薰修法慧、佛慧。另外觀也可以是觀前面講的那個止,把你思考的那些法理消化掉,這時也可以說是即止即觀。止是長養精神作用,觀是自由地發揮精神作用,這止觀兩個要互相搭配,才能成就定慧功德。因為過分偏於修止,容易昏沉或睡著,這時就要起觀,把它提上來。而觀時,觀久過於作意有時會脫線亂了、浮動了,再觀下去就往顛三倒四的事情想去了,這時要收心歸止一下。

誰的命折舊率快?

前談天台智者大師講六妙門,事實上六妙門歸納起來,就止觀這兩個字,一個止,也可以說是一個靜;一個觀,也可以說是一個動。這兩個互相搭配雙運來持心,那麼心就可以產生很大的作用。比如說數息法,數可以調控呼吸,再隨之便能使心止靜下來進入禪定。數息、隨息使呼吸慢慢變長,原有的呼吸的喘相之聲沒有了,呼吸越來越柔細,人也就不會粗暴,達到這樣,當然有助於人的長壽。呼吸深長的人,往往活得比較久,呼吸的氣常有喘急的現象的,身命折舊率當然增高,這一定的道理。

一個觀想放光的密法

接下來,從密宗來談一下修定。密宗是後期的佛教,假如你有學過密宗,或者學過準提法,而你喜歡數息的方法,那你也可以配合密宗的方式來修數息。比如你在準提佛母像前面打坐,你就觀想準提佛母,然後恭恭敬敬再觀自己放光於準提佛母身上,再轉回來感覺準提佛母也放光給你、加持你,這是密宗裡面的修法。這樣觀的話,你對於下三道的眾生包括動物、餓鬼、地獄眾生,你放光布施給他們,即便我們的光灰濛不亮,這光裡面也包含有佛菩薩的加持力在其中,這樣對下三道的他們來講還是有受用的。這法可以修息法轉過來這樣配合去修。

另外密宗裡有一種大慈大悲的行法,我並不鼓勵各位去修,只是告訴各位知道佛法有這麼廣大心量的修行境界,而這也是佛菩薩之被尊之為佛菩薩之故。這修法是把全世界眾生的業觀想做一團黑光,自己把它吸收進來,然後自己呼出白色的光給眾生。從這一法門,我們就知道修行利他以破我執,平常為人處事盡量幫忙別人,給別人方便,實際上去做,但修法時還是先吸進來白光去修。各位有一天假如真的成道了,那哪一種方便度生之法就都可隨緣隨機隨意應用了。

由繁到簡的密教修法程序

話再說回來,數息觀和白骨觀,尤其是白骨觀,南老師應現代人修行成就越來越少而特別推崇,希望各位是真心想學佛,有機會修這個法(編按:南師於晚年對數息法亦多以提倡,曾多次為大眾開講)。南老師也講過密宗大圓滿的修法。在西藏密宗裡面,像密宗黃教,大威德金剛是他們最高的法,白教最高的法是大手印,花教來講就是大圓勝慧的大道果,而在紅教就是大圓滿了。密宗修持分四個階段,一是事密,事的密宗。二是行密,行持的行,第三是瑜珈密,第四是無上瑜伽密,而這大圓滿、大手印是無上瑜伽密的代表性法門。這四部由上至下,愈下面的修法愈瑣碎愈麻煩的。

比如說事密,以準提法來說,準提法翻譯有很多種,其中有一些就屬於事密的。事密修法要供養各種禮品,最少要八大供,每一供都要唸咒打手印,甚至配上音樂。打手印等於象徵示現各種修法用具,比如象徵那個車馬的,是要迎接準提佛母來的,然後修完後還要依禮再請祂回去,這是事密之一端。事密屬初修,當然相關的道具及行法特別的多。十方這邊修的準提法事密簡略了許多,意思一到,接著大概就到瑜珈密修去了。

就密法而言,特別是一到無上瑜伽密的時候,那已經是不要唸咒了,觀想都不用了。你唸就錯了,你觀也錯了,而是直接針對心性上去著手,那就比較接近禪宗的法門。至於跟禪宗比怎樣,那可能就有得論了,但個人認為禪宗更為乾脆了當。以禪宗來說,最後連佛都不拘,佛魔都不立,不陷在包括佛的各種境界裡。禪完全超越,連超越也超越,你要能這樣才能夠成佛,沒有一個佛可得。這用邏輯來看是一種矛盾,你要超越過佛,才能夠成佛,若真達到這樣,那可以說連矛盾也不為矛盾了。

 


【普說】

慧日孤懸融命門之二

二0二0年八月十方禪林峨眉道場準提七
/十方準提弟子記輯

八月十七日 第五支香
法本第二綱領:裡面的中密三綱,是我去年加進去的。這中密三綱對佛法各宗的整合,與中國文化的整合,希望有所貢獻,並且這是要由我們這整個生命去體現出來的。在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裡,把我們的心歸納成一心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心真如門講的是生命的本體。「本體」二字是用文字來形容,但大家不要想說心還要有一個體,就被這文字騙去。在心真如門,馬鳴菩薩提出體大、相大、用大。《大乘起信論》的思想體系非常完整、思膩。我讀完《壇經》後接觸《大乘起信論》,非常喜歡這樣的思想體系、架構。

中密三綱的思想架構是用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的體相用來建立。因此中密三綱可以把世間法、出世間法統攝在一起。在我所接觸的佛教哲學,最高的莫過於禪宗。禪宗在印度佛教都是單傳,一傳一的,比較偏向如來禪,講究的是次第。我們中國禪宗從六祖開始,延伸的是祖師禪,是禪宗思想很大的一個轉機。在五祖之前,禪宗都是以《楞伽經》印心,五祖之後改以《金剛經》印心。《楞伽經》分析宇宙人生千差萬別的現象,分析得很清晰。但從《金剛經》一轉就變成見性直指、直截了當的祖師禪了。中國哲學尚簡,印度的論說則是非常繁瑣。

地球幾個古文明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就是中國文化。過去南上師講,世界上最龐大的百科全書是漢譯的大藏經。中國保存的古代文化,一個是道家、一個是儒家,當佛教文化傳到中國,經典不斷漢譯到中國,也因此把印度的佛教文化保存下來。佛教傳到中國後,合法而不默守成規地將其發揚光大,這有以《法華經》為主的天台宗,以《華嚴經》為主的華嚴宗,還有淨土宗、禪宗等等。禪宗大概宋朝大慧宗杲提倡參話頭後就慢慢衰微了,其實參話頭不能代表禪宗的根本精神,而南上師對禪宗命如懸絲的命脈非常擔心。

那麼今天上午跟大家講我即將出版的《準提修證禪觀記》一書中,南老師給我的那封信透露很多修行方面的信息,各位以後可以自己找來讀看、參參看。我個人的機緣算很好,一下子接觸到禪宗最根本的《壇經》。《壇經》的禪法非常簡潔,簡樸親真。禪宗的機鋒轉語後來落到末流的口頭禪,許多往往把《指月錄》裡祖師的公案拿來抄一抄、吵一吵而已。禪宗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禪宗三綱,其實是其命脈所在。你能把禪宗三綱精神把握好了,也就把握整個般若系統。

法本第二個綱領:中密三綱,第一「禪宗三綱心之體」。整個佛的教化都是從心地法門開展,所有禪宗的根本,整個佛法般若的根本可以說就在禪宗三綱,可謂是佛家心理空慧觀。禪宗三綱其實可以代表法、報、化三身,無念為宗代表的是清淨法身,無相為體代表的是圓滿報身,無住為本代表的是千百億化身。這三綱可以分別代表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但我沒有做這樣的開展,而是把它歸納到禪宗三綱。心之體歸於佛家的心理空慧觀,而中密三綱第二「生命科學心之相」,歸於道家生理養生觀。

中國的道家哲學在中國文化裡佔絕對性的重要地位。《易經》主要是道家開發出來的,《黃帝內經》也是。道家人物類似現代的科學家具有實驗精神,眼界廣,有菩薩道似的使命感,當時代亂的時候多是道家人物出來謀定世局。中國自古以來的軍師、國師絕大多是道家人物,他們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易經》則把天時地利人和的事理都歸納其中。南上師的願力是生生世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不管講道、講儒家,由於深通般若而能深入他人所不能及之處。所以,般若才是人類文明中的核心。南老師不管講佛家文化、講道家文化、講儒家文化,都那樣見解獨到,這主要在南老師有金剛法眼,那就是般若思想的智慧。這是一般人沒有的。

中密三綱第三「普賢行願心之用」屬儒家倫理入世觀,我用普賢行願來對應。儒家入世的倫理觀,所談的是一世觀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的人際關係更深更廣。南老師過去著作裡提到,儒家相當於是佛家的律宗菩薩戒的路線、道家相當於中國禪宗。另外的說法,儒家好比飲食店,因為重現實生活。中國千年的帝王文化一直是以儒家為中心,太平盛世用儒家和法家,亂世撥亂反正用道家。

不過,就現實的人生來講,唯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把人的心理行為當何所行講得完全到位,因此是跟心之體相應的,是從心之體衍生出來的三世觀的人際行為關係的準則。孔子為了世人是從一世觀的思想來維護世上的安定,說「未知生,焉知死」,著重在眼前的人際關係要弄好,對鬼神之道則是敬而遠之。而整個佛教思想,如南老師講的,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若不懂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單談一世是不夠的,唯有講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宇宙人生就講活了。但即便只講一世,一世就在目前,也正是正重要的當下這一刻。所以胡適之寫中國哲學,寫到唐宋之後就寫不下去,因為他不懂佛學。唐宋之後中國文化受佛教的影響太深了,道教仿效吸收了佛教的宗教儀式變成道教,儒家吸收了佛學才有宋明理學,但宋明理學心胸還有點侷限的。

再轉回來講中密三綱,中密三綱這裡頭牽涉層面非常廣,準提法你說單談本體思想,不談生理現象?非也!說到生理現象分析最到位者是《黃帝內經》,中國幾千年中醫文化多麼龐大,在我們準提法修持的方法及身心轉化上,亦可與之銜接呼應。所以,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在我們一心中,三者離不開的。心之體以禪宗三綱來代表;心之相用道家來代表,但其實佛教談心之相也很多,如《瑜伽師地論》;心之用,但佛教的思想畢竟重在出世,不像儒家的純入世觀,也是不爭的事實,故以儒家倫理入世觀代表言之了。

八月十七日 第六支香
中密三綱撒開,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生命的體相用,一切都是起心動念來的,佛學的名詞叫做「一切唯心造」。中密三綱說回來就是心之體現六識起心動念,有了我相。心之相是六根,心之用是六塵,一收回來到我們身心上,再收回到十二經絡。心之體應現中脈,跟紅教寧瑪派的三脈七輪完全對接。心之體是意根,是起心動念的核心。十二經絡中意根屬心經,而心臟會通了心經、心包經。心包經是身根,心經是意根,大家可以這樣很清晰的來看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是我多年修証的體察,希望於其事理能繼續深入下去。

在中醫觀點,人身的康健,有說要補先天、補腎,有說要補後天、補脾胃。什麼是先天?什麼是後天?起心動念就是先天。中脈心經引領小腸經、膀胱經、腎經,這是念頭影響生理。尤其腎經關係到飲食男女,濫用情欲會敗腎,要補腎,但追根究底還是念頭問題,貪念、淫念的問題。就紅教寧瑪巴講中脈是藍色,念頭清淨了就是萬里無雲萬里天,千江有水千江月。雲代表念頭,烏雲代表無明。萬里無雲萬里天,無念境界就是萬里無雲萬里天。

人身從中午的十一點到下午一點走心經,一點到三點走小腸經,三點到五點走的是膀胱經,五點到七點走腎經,緊跟著就是心包經系統。二十四小時就是我們經絡的一個循環。晚上十一點到一點走膽經,一點到三點肝經,三點到五點走肺經,五點到七點走大腸經,七點到九點走胃經,九點到十一點走脾經。所以,可以說中脈系統屬於心之體;左脈色紅屬於血液循環系統,心包經引領三焦經,肝經、膽經;右脈色白應呼吸系統,由肺經、大腸經、胃經至脾經。

我是二○一四年對中醫才感興趣,二○一四年寫了〈中醫診療與佛法修證〉,都收在《準提修證禪觀記》裡頭,論述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心之相代表六根,心之用代表六塵,六塵代表待人處事。中脈代表天時,左脈代表地利,右脈代表人和,這是從天地人三才的觀念來講。也可以中脈代表法身境界,左脈代表報身境界,右脈代表化身境界。再者,左脈代表精(三焦神經)、右脈代表氣(肺經,呼吸)、中脈代表神(起心動念)。中密三綱講的是這個一撒開來盡虛空、遍法界,收回來在我們一心中的身心體相用的一實境界。這一實境界是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若人欲了知十方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佛法是宇宙人生真理所在。

第三個綱領:真言九要。「一四真言攝一切:簡樸親真」,儒釋道思想用中密三綱統攝起來,清晰明瞭,簡樸親真。佛法修證方法則用真言九要涵攝。下手處是最簡單的「念清楚」,念清楚代表「簡」,聽清楚更仔細;「樸」代表堅持、忍持、貫徹始終的精神。無論世間、出世間法,若不堅持、忍持是成功不了的。「樸」代表執行力,如此才能夠把我們的由來已久的習氣,用佈施等六度萬行慢慢轉化,把貪瞋痴慢疑慢慢稀釋熟處轉生,而在法的生疏上生處轉熟,這靠的是薰習的力量、靠行願增長力量來轉化我們的習氣業氣,進而轉化命運,開發我們的新生命。

持修作功夫靠樸拙,以堅持、忍持的精神,最後打成一片。這要由念清楚、聽清楚,到念念分明來修。念念分明是「親」,念到歡喜,法來親你,你與法親。就如同馬祖道一禪師和其得意弟子大梅法常禪師之間的公案。法常禪師悟道後,遷居大梅山的茅棚。馬祖思念法常,派遣一弟子至大梅山,提問道:大師近日所教佛法不再是之前的即心即佛了,而是非心非佛。法常回曰:管他非心非佛,我只管我的即心即佛。派遣弟子如實回報,馬祖大師讚嘆道:梅子熟也。言下之意是:法常已深信不疑、堅定不移,肯定自己已從馬祖大師得到精隨。這是馬祖道一勘驗徒弟的方法。「親」就是熟了。念念分明是定,然後進入到念念本空,則般若智慧現前。從「親」轉為「真」,真實不虛。

「簡樸親真」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的總綱領,下手處在「二三真言戒定因:念清楚、聽清楚」。二三真言戒定因:念清楚、聽清楚。念清楚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聽清楚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這與淨土融會一起了。「二四真言定慧果:念念分明、念念本空」。念念分明是禪定現前,念念本空是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境界呈現。這是西方三聖來接引了,怎麼接引?要念清楚、聽清楚。念到念念分明、念念本空,恭喜你有消息了,梅子熟囉!餡餅不會憑空由天上掉下,需要自已去努力去開發。「二九真言行二入:觀想心月命門入大道,理入悟大道;持咒心平氣和化百病,行入證大道」。這是修行的總藍圖。第一句,「觀想心月命門入大道,理入悟大道」;第二句,「持咒心平氣和化百病,行入證大道」,這是我五十一年參學,出家四十九年,閉關三十七次的體認。

再來「四三真言四法要:實修證,報身智德解脫門;行悲願,化身恩德善巧門;正知見,法身斷德般若門;道圓成,正等正覺無上門」。這是修行的總框架。「四四真言圓三學:心月孤懸,慧學之因;氣吞萬象,戒學之行;光音交融,定學之境;心光(慧日)無量,慧學之果」。

真言九要中最早出現是四四真言,一九八八年我身體欠佳,第一次到中國大陸朝拜六祖祖庭,回到香港南老師說怎把身體糟蹋成這樣,給你兩句話,得解歸來好修行。這兩句是:「心月孤懸」(慧學之因);氣吞萬象(戒學之行)。回到台灣,自己加了兩句:「光音交融」(定慧之境);「心光無量」(慧學之果)。現在我把「心光無量」改成「慧日無量」。「四五真言正法眼:心住於眼目,心眼融;眼住於命門,眼門通;命門無所住,空無住;正法金剛眼,正法眼」。修行用心在「四五真言正法眼」,這是禪宗口訣。當年南老師香板一打,喝道:「心住於眼,眼住於空,空無所住。」這是南上師打七常用的三句話。我把這三句話改成「四五真言正法眼」,這裡面機關重重,大家慢慢去參究。


【如是我思】

《白馬非馬記》之三

文/詩 張彤慧 郭涵妮


聽說
瀘沽湖的雁鷗回來了
翩躚而至
遊舞山湖間
紅醺
多少遊子愁
為君解


聽聞
陽明山的芒花也開了
銀白如浪
舞魂七星山
星眸
北漂故人心
為君傾


猜想
川藏雀兒山雪深了
佇立海拔5050
驛馬歸鄕
塵烙雁聲稀
無語話滄桑
思依依頻回首
我乃天地一塵客
獨不見您
玉龍拉措聖觀音
嗡瑪呢悲美吽
嗡瑪呢悲美吽
嗡瑪呢悲美吽
祈您
勿捨念我
勿捨念我
誰憐淚婆娑
盼顧暗香尋去
痴戀迷航孰家落
夢迴蓮花苑
可您説
蓮果未曾遠
正是蓮花兒心間坐
嫋嫋煙火裡
兩清
心花開意殊解
菩提果熟
歌詠
妙香雲
十方

玉龍拉措聖觀音 聲聲祈禱六字明

晨曦的雪域,潔淨的連空氣也透出寂寥,遠山蒼蒼,白霧茫茫,風很清心很靜,智慧也在清淨中悄然甦醒。
一時,藏獒的雄吠音頻,引動了高山缺氧的呼吸,驚擾了沈迷仙境的美夢,跌落人間的飲食男女,方才飢腸轆轆,也罷,下座吧!過去看看藏族阿瑪煮了什麼美味的早餐。
趁著清晨趨車前往「新路海自然保護區」,新路海是德格縣雀兒山下的冰蝕湖,有著十分浪漫唯美的藏名「玉龍拉措」(玉是心,龍是傾,拉措是神湖)意謂令神仙傾倒的湖泊。
相傳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英雄格薩爾愛妃珠姆來到湖邊,深深的被眼前秀麗的湖光山色和幽靜美境所吸引,徘徊湖邊流連忘返,她那眷戀美境的心猶沉海底,後人為紀念珠姆,取名為玉龍拉措。

究竟是什麼樣的秘境魅影,竟令神仙也為之傾倒呢?我們緊隨藏族丹大哥步伐,一探面紗下的美人境。
正好是夏天,薄薄的迷霧環繞於青山湖面上,薄霧紛沓波動,恰似精靈們遊舞其間,彷若絲帶的白霧,增添了熹微朦朧湖泊的風華,的確是眩人心神忘情凝視,一眼瞬間為君傾心。
湖泊周圍由高原雲杉、冷杉、柏樹、杜鵑樹和草甸環繞,湛藍湖面平靜無波似鏡,映照著群山的倒影,心靈彷彿有了另一種形式的棲息,寧靜且鬆坦。
佇立於湖畔的瑪尼石堆旁,雙手合十祈禱明悟本心的真理,隨後我們以極緩慢的音律唱誦六字大明咒,環繞而行 ⋯⋯

雀兒山險雄鷹知 遊子喚音山谷迴

遠處山漫霧嵐如絲,烏天漸暗,似乎有些變天的前兆,諮詢丹大哥後,大家決議按照原定計劃趕赴甘孜德格縣。
一路必須經川藏公路北線(317國道)由雀兒山主峰北坡穿過,該路段因為地勢陡峭、道路狹窄、缺氧、極寒,交通事故更是頻傳,因此雀兒山路段也被稱為「川藏第一險」。極端氣溫在零下40℃,雪崩、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災害嚴重,冬季常因積雪而交通中斷。因此,雀兒山藏語「絨表俄札」,意為「山鷹也飛不過的山峰」。
嘿!此時大家心中的小劇場又紛紛開始作意,該是皮皮挫咧等(臺語)。
果然,好戲連台,沿途山路崎嶇難行,塵土飛揚沙塵滾滾視線不清,車上幾位同伴開始嚴重過敏,噴嚏聲響此起彼落,鼻涕眼淚流個不停,眼睛鼻子都紅腫了,想必難受。
缺氧嚴寒,山高路險,我們好不容易挨到了雀兒山啞口5050米,下車拍個紀錄照片,大家相互提醒,必須如太空漫步,切忌快動作缺氧。
拉索樓!拉索樓!拉索樓!
手中的天馬向高空撒去,在巍峨秀麗的雀兒山啞口隨風飄揚,十分壯觀。
妮妹調皮的高喊:「我來了,雀兒山!」,大家見狀一時興起,相約齊喊:「我來了,雀兒山⋯山⋯山⋯」,山谷間迴響著 ……。
高海拔冷空氣凝結,寒風颼颼,刮的皮膚冰冷刺痛,凍的臉都僵紅了,頭也隱隱作疼,行動十分遲緩呆滯,放完天馬後,趕緊躲回車上喝杯紅景天及熱奶茶取暖。
雀兒山啞口在龍達旗隨風飄揚中襯托的富麗華彩,眺望遠方,睥睨群山環抱,山高彎路遙,此時此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猶如天地一沙塵,隨業風而飄零。壯闊的天地奇景,似乎警示著我們順應天時、沈潛含藏,學識智慧與修力的交融底蘊,誓將生命的熱情,融入冰冷,焠鍊出另一番溫暖與活力。
據報導號稱世界上第一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長公路隧道「雀兒山隧道」已於2017年9月26日完工通車。原本需2小時左右的雀兒山路徑,大幅縮短為10分鐘即可穿越,實在難以想像。正因為雀兒山隧道的興建,5050啞口已經不復存在,所以此珍貴照片竟已成絕響!

巧遇徒步朝聖者 遠行終歸於足履

翻越了雪山群巍峨圍繞的雀兒山,路況開始好轉,海拔高度也緩降,一路穿行於山巒危聳的峽谷地帶。
在路上巧遇「大禮拜朝聖者」,他們通常2~3人一組,輪流推著一台小型拖拉車,上面載著極簡易的物資及用品,若遇身體不適,也可坐上拖拉車休息。他們一路從「甘孜玉龍鄉」遠道而來,經過甘孜縣丶德格縣⋯等,最終目的地是拉薩大昭寺。

天上的雄鷹盤旋呀!
雪域的雄鷹展翅呀!
內心的雄鷹翱翔呀!

一向生活在都市叢林各種便利生活舒適圈的我們,遠行於雪域青藏高原,一路以來經歷著各種身心內外焠煉與心境反照,一水一重山翻越,活生生的層層剝開,心正滲沁著血水,直入內心的混沌黑暗。

簡短的訪談後道別,遠望著他們禮拜身影緩慢的向前進,漸漸地⋯默默地消失在轉彎處,我們突然被感動了,心中有股莫名的觸動,於是決定下車隨行於朝聖者之後,一起行大禮拜磕長頭,一小段距離。

漢地的小小心臓不堪負荷呀!
氣喘吁吁的極緩慢隨行在後!

挺直腰桿雙手合十,虔敬禮拜於天地之間,這條曲蜒山路不再是以往外相實存的道路,儼然轉化成為一條靜心之路,是一條發光之路。
當身心疲憊達到極致的狀態,唯一能夠做的僅只是深深的吸好每一口氣,吸飽能支撐你活下去的氧氣,什麼也沒辦法再思考,沒辦法再用力,只能全然的專注於呼吸,全然的專注於禮敬,全然的專注於當下。
恍惚狀態,一時之間,似乎意識看穿了一種無效的執著認定,穿越表相的虛有,也就超越了多餘,超越了憂傷,超越了埋怨,超越了煩惱,超越了桎梏,超越了框架,超越了矯情,超越了虛偽,超越了攀緣,超越了勉強,超越了過度,超越⋯再超越⋯超越了種種造作,踏上栩栩發光的修行之道。
此刻,我們以大自然為師,敬畏之心丶謙卑的態度,透過身心靈全然的俯首與仰望,生起了人生迥異的見解丶領悟與智慧,接下來的人生,必然煥然一新,從頭到腳,由內而外,返樸歸真,這是此行中難得殊勝珍貴的成長。

所有的遠行,
最終都必須回歸於自省;
所有的遊歷,
最終都必須沈澱於足履;
最好的上師,
就是自己的覺性智慧果。

此時此刻此心境,是前所未有的好光景!
遇見初初的自己,願別來無恙!

臨意夜訪星雲際 遠行為你可摘星

歷經了長途跋涉,終於抵達甘孜德格縣,進入路旁小店,隨意點了炒飯及蕃茄豆腐湯,實在沒什麼胃口。
丹大哥安排我們下榻旅舍歇息一會兒,餘暉西下的夜晚,丹大哥故做神秘,調皮的眨眼勾了勾眼角,問我們想不想去一處秘境,眾人眼神痴呆迷茫,但卻默契十足口徑一致的回答:「當然要呀!」。
天啊!車子一陣持續加油門,有一小段路還用上了Turbo,催下去啦!一向帥氣的小包車顯得有些吃力囉!眼見海拔又不斷攀升,山路明顯偏陡,究竟是要開往何處呀?車內一片詭譎的寧靜,頻添寒意,颯颯風冷。你們懂的,此時每個人內心的小小劇場,哎喲!憂悶不安上演中⋯⋯。
應該是思鄉了,怎麼突然好想唱:「人講這人生,海海海海路好行,不通越頭望,望著會茫。有人愛著阮,偏偏阮愛的是別人,這情債怎樣計較輸贏,輕輕鬆鬆人生路途阮來行,無人是應該永遠孤單⋯。」
好險,約莫十分鐘,一個轉彎,來到了一處高原平台上,哇!眼前一亮,竟然是傳說中高原上特有的銀河星空!這意外驚喜來的實在突然,大家的心境及臉上表情轉化的太快,二位同伴高興的拉起手轉圈跳舞。小心小心,保持冷靜,丹大哥急忙提醒!再跳下去會出人命的!哈~大哥有些幽默了。
驚!首次親眼目睹傳說中的銀河星雲,大大小小丶忽明忽滅,數不盡的繁星點點,滿佈於夜空,美的令人難以置信,又彷彿近的垂手可得,離自己這般近距離,遼闊的天際靜謐與驛動,似夢非夢,不自覺地浪漫情懷。我們相互開玩笑,要那一顆星星,但凡直說,我便摘下為你。
滿天無垠星斗的見證下,彤姐起腔用一種獨特的藏式慢板旋律,帶領我們吟誦蓮師七句祈請文及心咒。

嗡阿吽 班雜歌熱悲瑪思地吽
嗡阿吽 班雜歌熱悲瑪思地吽
嗡阿吽 班雜歌熱悲瑪思地吽

銀河中
閃爍著神奇光點
天地間
縈繞著慈愛動能
如鏡子般
映射於心眉間
滋養了靈魂
源源不絕

大家好生安歇,記得補充維他命C及紅景天,雪域的夏季是溫暖的,但夜晚冷卻後是異常的嚴寒。春去秋來、夏歸冬至,無常的運行,時而艱難,時而驚喜不已,今天情緒有些激動了。夜安,同伴們!戴上保暖毛帽,將頭迅速塞進羽絨睡袋裡,減輕高原症的頭疼不適。

睡前,心中的非馬捎來了季總女禪師的詩:

離山莫厭不相逢,意足猶如萬里同,
一字懶題人相外,半行猶寄汝心中,
眼前樓閣堆新粉,鏡裏蓬茅理舊宮,
撥盡爐頭煨芋火,寶華無數墮虛空。

離開南嶽,仍不忘南嶽,在漢口倚樓望用南嶽,即使千山萬里仍與法源之鄉相印; 但遊方在外,已「一字懶題」,「半行」卻還是寄出。眼前是新,鏡裏是舊,「撥盡爐頭煨芋火,寶華無數墮虛空」,道出獨然自處之境。
明天,心,又要向前進,再出發!
尋回初生撫觸的原音,縈繞在高原雪域的川谷之中,順行參訪古城文化中心「德格印經院」。

延伸閱讀: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蘇美文
《世無俠士空呈劍:季總禪師南嶽去來的女禪詩路》


【如是我思】

憶勳男

去年中元節次日的清晨將近五點醫院又打電話來,說你血壓太低了,要我趕快去醫院。到了醫院醫生說應該是早上就會走了。你一直看著我流淚,我在一旁誦地藏經邊握著你的手陪著你。經過很多次的生離不曾有特別的感觸,而今天的死別帶來的是深深的痛,往後的日子意味著你永遠消失了,沒有了,只有留在我心中、腦海中…
傍晚你走了,他們後來告訴我在趕來醫院的路上,天上雲彩非常美麗,還有二座彩虹,非常艷麗特別,難道是這麼浪漫的方式接你到天國?!開寶師也說一大清晨夢到你回十方禪林,微笑從容地走進十一樓的講堂。醒來她還告訴道友,周老師病好了…,是不是你仍不忘要繼續講經說法,回饋眾生社會?
護理師將你清理好後,移動你的大體,你好柔軟,臉上表情是安詳微笑,我們帶你去往生室,往生被是陳國欽老師幫你準備的。開寶師、德修師帶著十幾位道友幫忙助念,我眼前不時看到紫色的光芒,無法接受你離開的事實,一直注意被子裡的動靜,手腳有沒有在動?想去掀開被子,看看是不是弄錯了,你是不是醒著的?
告別式前一天接你去化妝,很快接著告別式,看著會場前懸掛著你的照片,滿室的花海,真實中又很不真實。在師父們誦經後展開家祭、公祭、瞻仰遺容、獻花…送去火化,撿骨,什麼都沒了…聽說你的骨頭好白好乾淨,塞的罐子滿滿的。但是法事結束後法器為什麼斷了?是告訴我:永別了?月英說這是示現:肉身有生滅,但法身是沒有生滅的,推去火化只是火焰化紅蓮,沒有事的。勳男你的顯神通,有實修實證的。
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的苦(看人際的糾結,爭鬥後的傷痕),二是捨不得的苦(捨不得曾經精采,得意時的喝采掌聲),三是輸不起的苦(輸不起一段感情,輸不起人生的失敗),四是放不下的苦(放不下已經走遠的人與事,放不下早已封層的是與非)。這不是多數人的寫照?我也為此苦惱著,但是我不斷地調整自己。
現在的我只能用餘生懷念你,沒有經過摯愛逝去的人不會知道生命有多脆弱短暫。之前只覺得來日方長,但當經過了生死就能體會生活的真相。每年三月五日這天是我最不願回憶的悲痛的日子。以前我一直以為在任何環境下我們會相依為命生活到很久,但我現在知道,我們之間隔的不是台灣海峽,而是比山比海還要更遠的地方,相聚是這麼難。
村上春樹說:你要記住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幫你擋住外來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望你的人,陪你哭過的人,在醫院陪你的人……總是以你為重的人。
從健康到死亡的陪伴,這就是生命的光譜。你突然倒下,陪伴我二年半走了。這點點滴滴的痕跡抹不掉,今生今世都不會再見了,沒有永恆、永垂不朽,哪有來日方長?只有回憶,你的告別讓我不知所措…心碎的疼痛。
葉老師說:真正關鍵在活的人,一念與逝者相契的心念。人與人的感情從人有生死來看,注定終極就存在一念心中的感受,寄在無際的虛空中,不是失落而是不憑形體而更真實同在。用一點詩情詩境來看無常不是那麼為難,塵世擾嚷才令人難熬,以前者的情懷才能穿越後者的包圍。
把金紙化了,我心的功德化為金光合上你所修的道光。一切哀惱皆作佛火之材,燒盡照亮了你,也照亮我。
朋友蔡麗玲傳了蔣雅淇的經歷給我:世上苦難,誰逃不了?即使是達官貴人,富商巨賈,人生都有無可承受之痛。二零一二年主播蔣雅淇的老公、老爸、媽媽在一年內相繼去世。她也撐過來,她還有三個孩子要養活…。
從民國七十二年開始同事,雖然不在同一個部門,也不在同一個樓層。在工作中認識你、接觸到你,大家都對你的工作態度與能力很讚賞,你做人處事的精神更是無話可說。民國七十九年結婚後對你的認識像在挖寶,驚訝你的修養。在你的身上,我看到的不只是說的與做的行為一致,達到知行合一,甚至更多更超過…
不只是對父母、師長、親戚都是非常有禮、順從、謙恭,對同輩晚輩更是善良寬容,不懂得拒絕又從不動怒,對人的好是不求回報,總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數十年如一日聽不到一句你說別人的不是。甚至我從別人口中得知的訊息,去向你求證,還怪我不可以聽信,對人始終是揚善隱惡的菩薩心腸 。
記得有一位長者,希望能將所學付出,開班授課,但由於招生不足,無法開班,你就將你的課程與學生都轉給長者了。你說他年紀大了,這機會就讓給他,你可以教其他的課題。你總是給人機會與希望。殘疾人士也是你的好朋友,你沒有分別心,耐心的聽他們的心聲予心理輔導、行動協助。
你學識淵博、謙卑有禮,常幫朋友修改或改寫文章,一定幫到底,除了修改,補充資料,還幫忙寫序、新書宣傳、推薦,甚至幫忙找出版社協助出版。
自己都窮的滴滴答答的,朋友缺錢就借錢,打開你的抽屜竟然有一疊上百張的借據。朋友沒地方住就帶回家中住數日,有時達數月,自己的侄兒、侄女北上求學更達數年之久。這就是你的為人。
從健康到死亡的陪伴,這就是生命的光譜。在婚姻中我感受到是一種被放在心上、被看重、被愛的情感歷程…。我們是生長在完全不同的家庭環境,與你的相處,¬在思想上的結合與謀合,給我很多的改變與幫助,扭轉了我的人生。
你的離開打擊我很深,相互扶持點滴都是愛,讓我無法面對處理這樣的失落,生活重建要如何著手?滾燙的記憶,看不見的傷真痛。我對著空氣哭喊,謝謝此生勳男與我相遇,給我這麼豐富的人生,陪伴我一生。
厄運排山倒海而來的痛苦日子,靠著信仰意志力支撐著我。我向你「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告別人生伴侶。即使是你已躺在床上二年半了,仍是用功持咒、打坐。從看到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到愈來愈微弱,我不想放棄,我仍是無法接受。而即使躺在病床上是痛苦的,但你的面孔變得更為慈祥莊嚴。直到現在我仍會號啕大哭,心被戳的都是洞,鮮血直流。是我的生病造成你病倒,心痛…
當我最需要愛與關懷的時刻。許多人在這時候給我溫暖關心我,也有人卻傷害我、刺激我。我都感受到了,只有冷暖自知。
你剛開始倒下,每隔幾天請咪納(外籍看護)扶你起來,我抱抱你。天天握著你的手,耽心再也無法牽你的手了。世上有多少不圓滿的夫妻?多少怨偶?我覺得只要聽到你的聲音甚至是鼾聲,都有如舒曼波有著安撫、安定的作用。
感謝你娶我為妻,你是我無話不談的好友、老師、情人。有多少條件好的女生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感謝我的幸運。你也常說我是個好命的女人,你曾告訴我這些都是往昔累世的因緣,我們才會得此福報,這輩子要更加努力行布施、做好事等福業。
還有在榮總的床前,我告訴你曾很介意的事,我已經不氣了,原諒了,你睜眼看著我。你常告訴我:很多不開心的人或事要放下、要原諒,以前我只能擱下,不原諒,現在終於可以做到了。
從看到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到愈來愈微弱,我不想放棄…但終究還是走了,我仍是無法接受…
雖有說不盡的哀思茫然,但請你放心,我深信因果的,接受眼前的事實真相,我會好好的活下去。冥想中彷彿你在呼叫著我的名字。
勳男是很慈悲、厚道,善良的人,在教學上,他的一心一意,精進努力不懈,為了使自己和學生及有緣者身心靈都能受益,大家一起行菩薩行。
在媒體工作時,你還告訴我,不能沾公家一點便宜,這就是你的精神。
大學時認識南老師後如獲至寶,除了早晚打坐,日日持經、持咒,奉持五戒自律自愛,精勤努力,數十年如一日。連在病塌上仍不斷地用功修行,在勳男你身上我看到了學佛的受用 。
勳男平常於海內外四處講學、講演,從事文化出版工作,歷任兼任多職,也擔任十方月刊的發行人,並為十方禪林策劃執行每年各季的佛法與文化交流的學術講座,於與十方的佛法因緣意興非淺。而對於南老師的事永遠優先,有私事的交代也是重承諾地完成,對南老師,勳男你真是做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了。
南老師的錄音帶、文稿及出版,勳男皆遵師囑,無有違越,認真整理、重編到廢寢忘食,只求完美,早日公諸於世,讓普羅大眾能夠認識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的精華,能夠實踐運用於日常生活間。
勳男,憶你,最後真要感謝很多人、很多事,以及所有關心你的朋友,出錢出力,付出愛心,也感謝幫忙整理文稿、錄音帶的學生,希望這些工作能早日完成,於佛法文化思想的傳承上有所貢獻。


【天地雲影】

鷗鷺忘機-下篇

詩、文、攝影/歐陽向容

琴曲與詩賞析之三:一規月漾

據明代的《神奇秘譜》與《重修真傳琴譜》對此曲(尤其後半部)的解題,皆指向於表達「坐忘」的意趣;清代的《琴苑心傳全編》認為曲意在於「澹逸幽俊,對之塵想一空」。
絕大多數人都將「坐忘」定義為靜坐修持,以為是要藉著打坐來忘卻自身。深究「坐忘」一詞,出自於《莊子-大宗師篇》:「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因此可見,「坐忘」是放下對身心的執著、摒除心機,跳脫既有的認知框架與自我限制,才可能去知忘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是種「內化」的心靈涵養與現量境界,若執著非要透過靜坐將淪為表面功夫,也可能落入漠然無知的狀態。
古代琴人吟詠在古琴的世界中,追求著沒有俗念妄想、塵想一空的意境;然而,這是無法追求來的,因為妄念塵想是虛妄的。當你起了追求的心,有了得失心、好壞高下、淨與不淨,就是以我執(自我中心)為出發點,於是又會與貪嗔癡慢疑相應,反而又帶來了更多的妄想煩惱。所以,禪宗祖師才會教人:「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因為,就連要「塵想一空」、要「求真」的這個念頭,本身依然還是塵想。
對於古人作解末段的「坐忘」曲意,我則以「默照」來做新解,解題為「一規月漾」。吾師「六百先生」在此段開頭,加入了一些手法,讓曲風洋溢著「舒意」之感,在我感受彷彿開始拂起了一陣習習清風,把天空的雲朵都吹散了,在漸慢的旋律逐步醞釀出「雲盡見月」的氛圍。
首句「皎月定中明」除了呼應此處情境,也自帶有一種「雲開空自闊,葉落即歸根;回首煙波處,漁歌過遠村」的味道,更象徵著皎月(法性)原來就在,它本來就是心性的作用。
開始連續走弦舒軟之段,原本老師希望我表達出在雲裡霧裡的鬆柔感;但我更覺得此處像是在表達月色如圭,所呈現出光暈的擴散與光波的流動感,金波流光遍照天地萬物,清楚無遺。詩中我用「檀心覺裡清」來比喻一樹梅花(檀心)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澄明景緻,也暗喻學人的心似琉璃清楚覺照,在生命體驗上香滿一輪,洋溢著活潑生機。
進入最末的泛音(天音)段落,小白鷺早已忘卻了自己, 融入了天地間, 沐浴在無垠月光海裡,故我採fade out手法漸漸淡出,在最末音做出輕柔地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般。「湛然千里共,一水一澄泓」兩句寫泛音句,在陳述天地的法性與個體的自性圓融一體,生命圓成化為無限的寧靜與無拘自在,山河大地無非皆是法身。
後記:作為一個後學,嘗試以古琴曲做詩文分享,並非我的琴藝超群卓越;反之,平凡且平淡的我,僅僅只是單純的樂在其中,因內心被古琴深深觸動著,結合對生命體驗上些許的感悟,因而想將這美好透過真摯的文字來供養給諸位。祝願一切眾生,活出生命的真善美,一切圓滿無瑕。

《鷗鷺忘機之三:一規月漾》
皎月定中明,
檀心覺裡清;
湛然千里共,
一水一澄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