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勳男八十三年九月四日起講於十方禪林
嚴義澤、蔡美麗、黃馨慧、龔璞瑾、李珍容記錄
(編按:本期前所刊載為依講者於八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起講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之「顯教心要」部份整理而成的文錄,本期續接講者於八十三年九月四日起同樣在十方禪林所講「密教心要」部份,所用書版改為明朝謝于教居士所編著的《準提淨業》,內文與《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幾同。)
顯而密 密而顯
關於顯教與密教,我們很簡單來比較,前面顯教部份,雖然是講「顯」,所謂顯就是把話講的清楚,沒有隱密。顯教大約而言是講道理、重法義,這義理雖然述說很清楚,但是我們體會看看,從一開始講到現在,這些道理難免好像聽了等於沒有聽。為什麼呢?因為只是道理,可能多數人沒有真正契合而得實證。這情況好像是很淺顯把道理講出來,但事實上這裡面的法其實有很多的秘密。顯教當中有秘密存在,這秘密話雖講開來了,我們還是不懂。
至於這個密教,所謂「密」首先當然指一種大家不容易知道的秘密。雖然說是秘密,但這密教事實上也真給你講了,你學好了會覺得也沒什麼秘密。因為密教講了很多修持上的事相,由這些具體的事相,等於在傳你所要知曉的內容,接觸了後你也會覺得也沒什麼秘密了,因為由這些事相反而給你講了很淺顯的道理。
所以講密教、講顯教,二者看似分開,到最後的事理境界又會合在一起,這叫殊途同歸,全回到一個所謂的心性上面去。基本上,顯教有顯教的道理,偏重在理方面,比較抽象;密教偏重在具體的事相上,包括各位唸咒、結各種手印、依儀軌辦事這些。一開始你不知道幹嘛要有這些作為,但你知道以後就又覺得不怎麼稀奇,可是沒有什麼稀奇當中,也許你修久了以後,又覺得裡面不少妙用,其修法是一層一層上去,好像我們讀《金剛經》和《心經》一樣,就是你第一次聽人家講,也懂了那個道理,但也許十年二十年後還有你不懂的地方,這個就是《金剛經》和《心經》它的妙用,你念了看起來好像懂了,其實並沒有真正懂,隔幾年你念一念又有不同的體會。
讀經的力量、把經當咒唸的力量
以上講的是顯教與密教簡單的一個比較。密教沒有像顯教的道理,我們前面這樣講了幾個月的道理,它一下手比較不偏重在道理,就直接注重在修。然而這樣說,密宗裡面有沒有道理呢?有,只是一般密宗師父不講。不講有不講的道理,因為講了以後恐怕你就修不下去了。
我記得南老師以前有講過一個小插曲,南老師以前很喜歡大江南北去探訪一些奇人異事,比如包括有人唸咒唸得很靈的,他就去拜訪。一回他聽說某一個村落有一位老先生的咒靈得不了,他就專程跑去請教他唸的是什麼咒?一問,原來他唸的是《大學》、《中庸》的句子,把儒家的東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做咒語來唸也很管用。
這《大學》、《中庸》的內容很有道理的,你要去發揮,那可多了,比如儒家宋明理學講的道理都在這裡面。可是這位老先生他也不懂什麼道理,他就是很虔誠的把它當做咒語來唸,假如你跟他講道理一大篇,那恐怕他就唸不下去了,甚至不相信那個「大學、中庸」裡有那麼大的神秘力量。不過再反過來說,你把「大學、中庸」的道理講清楚了,有沒有力量?也許沒有所謂念咒的力量,但也許可能發揮更大的用來,包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在這裡面,即使你不是當做咒子來唸,大家受其影響,功德可大。所以這就是所學所修入門心理的狀況不一樣。
咒語不譯義的原由 法義味無窮的受用
再說,關於「咒」我們傳統上都不講你所念的它是什麼意義,我們所有的大乘經典也不翻譯。但事實上那些咒都有意義的,要翻也可以翻譯出來,只是翻譯出來,我們傳統上認為你再去念就會不太靈光了,而且我們所有對咒的解釋,意義上也沒辦法完全。因為咒語本身包含多重的含義,用語言文字來解釋咒是有它的限度,這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了解咒的意義以後,你的腦筋就在思想,會被那個意義所牽引,沒辦法很專心而沒有雜念地去念咒。你的腦筋往往一直用第六意識去想那些咒的意義,以致沒辦法很虔誠專念。這是最主要的兩個咒語不翻譯的理由。那麼現在講密教部份,各位照密教的傳統,你真正修不管它意義,真修到某個程度,你自然也會懂得咒語的道理。
我們現在看密教部份,可以說各位挨過那麼長的時間來聽顯教那很抽象的道理,現在你來看密教的這一部份,你就覺得說非常的簡單了,沒有像前面那些不免傷腦筋的思惟,不過各位對前面顯教部份講過的道理也可以隨時配合溫習的。顯教的道理就是,你看一年、看十年,你永遠對那個道理都一次看有一次不同的體會,不要說懂了就算了,那可能還是不能受用。
悟後起修好成佛 如人得方自調藥
前顯教圓宗,須要先悟毗盧法界。
前面講的部份都是顯教,「顯教圓宗」這裡主要指華嚴法界的事事無礙觀,包括由以《華嚴經》的佛學系統整理出來的「先悟毗盧遮性海,後修普賢行海」,以教理判教來講它屬於圓宗,也就是法義及行法非常圓滿的一個宗派。
毗盧遮那佛是《華嚴經》裡華嚴十法界的教主,也是唐朝密宗和日本密宗的教主,一般就是把他翻譯成「大日如來」。顯教我們講過,起先的修証是「須要先悟毗盧法界」,也就是我們人人都具備有毗盧遮那佛的佛性,只是我們沒有開展出來,因此一下手修,就先要明悟此毗盧佛性。修密宗部份,其實也一樣,前面要具有這樣的信念,認為我們人人都本具佛性,本來就沒有缺少,只是我們有很多矇蔽、很多障礙、很多業障,才沒辦法開發出來,修行就要先領悟這個,我們人人大家都具備有這樣的潛力。
後依悟修,滿普賢行海,得離生死,證成十身無礙佛果。
然後你領悟了這個道理,當然這個悟先是理上的悟,還不是禪宗那種頓悟,但也是一種悟,就是你真正體會了,至少真正這樣相信了,就依這樣的體悟去修「滿普賢行海」。這普賢行海的法門,前面已介紹過,簡單分類有五大類,即「諸法如夢如幻觀」、「真如絕相觀」、「事理無礙觀」、「帝網無盡觀」、「無障礙法界觀」。這五大類觀行,你先選一樣來修就可以了,不必五樣全都來,因為你修一門修到究竟,也就可以通達其他門。
那麼這五大門的普賢行海,就依據各位的習性因緣,你覺得適合修哪一個,你就修那一個。但你願意修全部也可以,不過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你一門深入或許比較好,比較容易見效。只要我們能修到究竟圓滿,就可「得離生死,證成十身無礙佛果」,了脫生死,達到於一切法無礙的佛果境界。這佛果的境界用十身來表徵,即「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這十身是依佛身的體相用的功德來分說的,各位先知道名相就好。
如病人得好藥方,須要自知分兩炮炙法。則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
他說好像病人得到好的藥方,需要自己知道「分兩炮炙」用法。我們的中藥方每藥材下都寫上幾分幾兩,還有炮跟炙。中藥要炮或炙才好發揮他的藥效,你們看中醫師開藥,比如方上寫甘草,下面就寫個炙,炙就是要加上火烤;或有些還要加上糖蜜一起去炙,叫蜜炙。那麼最有名的是一種《雷公炮製藥性賦》,講究中藥裡面這個藥材要經過各種的處理,炮製有的是藥要去蒸一蒸,各種處理法過後再合成這藥來服下去,才能夠「除病身安」。顯教修法是這樣,顯教部份講道理很多,自己也要懂得配用調和選擇,才好修成。那麼至於密教呢?
持誦神咒如服一帖離生死妙藥
今密圓神咒,一切眾生并因位菩薩,雖不解得。但持誦之,便具毗盧法界、普賢行海,自然得離生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藥,雖不知分兩和合法,則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
這裡講密宗,跟顯教不一樣,顯教你要知道那個藥量的輕重,怎麼樣去處理這個藥,但密宗你就不一定要懂這些。合格的密宗上師叫你說你適合念這個咒,你就照他講的去修,不必問甚麼道理,是完全聽老師給你指導就可以。所以甚至包括「一切眾生并因位菩薩」,「因」就是還沒達到菩薩果位,但是已經有進到因,種下菩薩的因,在這個位階上都稱為「因位菩薩」。一切的眾生和因地上的菩薩對所得「密圓神咒」,密教圓滿的神咒,「雖不解得」,不了解這神咒怎的道理,但只要好好「持誦」,便能與顯教所講的「毗盧法界」和「普賢行海」相應。
這裡 「誦」跟「持」兩個意思,我們一般容易把它忽略過去,當做一個。「誦」就是我們嘴巴唸著、唸著在朗誦;「持」就以這個「誦」這樣來做自己繼續的修持,即不止誦還要持。就根據你所修的密宗的法,你要能夠持,要把它做為你的座右銘,做人做事不離。光誦沒有持,效果就差多。
他說你能夠這樣誦之和持之,「便具毗盧法界,普賢行海」,前面顯教講的這些事理,便都可具備,「自然得離生死」,得以由之了生脫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跟顯教圓宗的修行成果一樣。「病人得合成妙藥,雖不知分兩和合法」,因此這密圓神咒修法,就是不必一定要知道這一帖藥裡面有哪一些成分,哪一些藥須有多少分、多少兩,你不管,只要照所拿到的藥,聽醫師的吩咐吃就可以。
修行當得總持
故《首楞嚴經》云:諸佛密咒秘密之法,唯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餘聖所能通達。但誦持之,能滅大過,速登聖位。
佛的密咒,只有佛跟佛彼此才能夠互相了解,一般有修証的菩薩都還不一定知道。這是《楞嚴經》裡面特別強調的。咒語有的是佛部的咒,有的是菩薩部的咒,有的是金剛部的咒,佛部的咒語只有佛與佛知道,不共其他,得其他果位的不能通達。我們只要依照佛的指示去持誦,即可以「滅大過」,很大的一些業障過愆都可以消滅,「速登聖位」,很快法上可以有所成就。
般若經云:總持猶妙藥,亦如天甘露,能療眾惑病,服者常安樂。
「總持」指的是陀羅尼,陀羅尼也包括所謂的「總持」。陀羅尼很多種意思,其中一個指咒語,另外還包括種種意義的一個總結、總論。這個總結、總論就可以包含各種詳細的理論。這裡講這個總持一切的陀羅尼咒,就像一種妙藥,很靈光、很有效用,「如天甘露」好像那個天降的甘露水一樣,「能療眾惑病」,可以治療眾生疑惑的病,包括不知原因的那一些病,服下這甘露妙藥的人自然身心得平安喜樂。
醍醐上味何為是
又《理趣經》中,如來說有五藏。一經藏,如牛乳;二律藏,如酪;三論藏,如生酥;四般若藏,如熟酥;五陀羅尼藏,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等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西天多用醍醐療病。
《理趣經》是唐密後來傳到日本成東密裡面,很受歡迎、很受重視的一部經。這《理趣經》中談到佛的法教有「五藏」。這是對於大藏經裡面佛所講的各種道理,依據義理事用不同的層次分成五大類。第一個經藏,就是所有佛菩薩講的為經,當然也有包括一些聲聞聖者像舍利弗講的。但是即使是舍利弗或者是菩薩講,要得到佛的肯定印證才算是經。即使不是佛講,由佛的弟子講而經過佛認可說所講就是我的意思,深獲我心,這些都收在經藏裡。
第二是律藏,律藏談修行上如何持戒,及戒律上一些事理細節。至於第三論藏是收集各種論理,包括對經或律的析義探討,還有各宗派裡面不同的觀點引起的問題的討論,當然一些對經加以哲理上的發揮的,也都屬於論藏。第四是般若藏,特別談般若智慧的。佛教講智慧,以般若稱之,不同於一般世智辯聰,是大智慧。最後第五是陀羅尼藏。
那麼這《理趣經》認為這五個藏有深淺不同的區別,後來居上。第一經藏比喻做牛奶,第二律藏比喻做酪,第三論藏比喻做生酥,第四般若藏比喻做熟酥,第五陀羅尼藏譬如醍醐。平常我們會說如灌醍醐,讓人乍然醒覺,指醍醐是治病當中最高最好的東西。
醍醐是從牛奶提煉出來,最上等的一種精華。陀羅尼被認為是像這樣的妙藥。這是《理趣經》的觀點,說「醍醐之味,乳酪等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下面接著說「西天多用醍醐療病」,在印度把它當作治療用食品,因為是經過提煉來一種很精純、很營養東西,但吃了也不是萬能,這裡密法只是用它來比喻最妙用的陀羅尼。
修行方法不要拿單一標準要求別人
陀羅尼者,經律等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理趣疏》云:性德力大,密咒功強,解行雖劣,解脫則疾。
一樣地,過來的文句還是在強調持陀羅尼神咒的殊勝,簡單講,能滅眾生罪、了生死、成就佛道。又引用《理趣疏》說的。《理趣疏》這「疏」就是解釋《理趣經》叫做「註」,註了還覺得不夠,再加上更多發揮的疏理解說就叫做「疏」。若疏之仍有未盡,又怕有了還是有不明白處,以現在而言就要用白話去講了。
照理來講,佛菩薩講的經應該就很清楚了。但沒辦法,因為離當時講佛經的那個年代越來越遠,語言文字的變化後來不容易了解,只好一層一層繼續解釋下去。但是這樣解釋下去,繁了後也很煩,往往一部經後人解釋了一大堆,汗牛充棟,比原文不知多了好幾倍。比如道家的《老子》只有五千言,現在有的註解起碼幾百種以上。那麼這《理趣經疏》說「性德力大,密咒功強,解行雖劣,解脫則疾」,就是說這陀羅尼咒本身的性能,所具備的功德,能產生的力量很大很大。修行上持誦密咒的功效強,「解行雖劣」,「解」就包括對道理的了解,「行」行為上的實踐,這兩方面即便差些,但密咒好好持之「解脫則疾」,出離生死可以很快。
不過以顯教來講,非常強調「解行並重」,也就是知行合一。「解」就是要了解、要知道;「行」要付諸於行動的實踐,解與行不可或缺。至於密宗的觀點,認為解行雖然差一點,沒有像顯教講的那麼多,要求做到的那樣,但專持神咒,要得解脫很快。這密教的觀點,其中也含鼓勵之意。
密宗各派裡面都會強調自己這派的優點,不然創立這個派幹嘛!當然這也不限於密教如此。但我們今天假如不全以密宗來看我們自己修學的話,持咒法門固然好,即便我們修密宗,我們還是要解行並重,不要因為這裡講「解行雖劣,解脫則疾」,那我們就疏忽於解行。只是有一些佛教信眾,因緣背景條件的問題,於解行方面也就先不那麼要求,就先由好好持咒下手,很具信心,專念而去,那當然能是一條由之可得度之道。
像我的祖母,我從來沒聽她講什麼道理,但她一天起床一直到睡覺,都一句唸「南無阿彌陀佛」,從早唸到晚,除了吃飯時間大概有休息吧!吃飯時,我不曉得她心裡有沒有在念。我祖母在我十歲就過世了,但我猶記得看到她唸佛無間斷的一幕。最後她過世時是坐在客廳椅子上,坐得很端正走的。但話說回來,我們現在年輕的,有機會去解去行,還是要解要行,而缺於解行因緣的,那也不能強求。佛法給各種因緣、各種根器的眾生都有他適合的法門,最怕就是我們以單一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有時候就要求錯了。每個人環境不一樣,我們能做得到的話還是要「解行並重」,因此這話也可以這麼講「解行並重,解脫更疾」。
密圓對顯圓不相矛盾
問曰:賢首大師等,但判《華嚴經》為圓,餘教皆非。今判陀羅尼又是圓教,豈不違賢首等耶!
「賢首大師等」,賢首大師外,指的包括前面我們講過的華嚴宗祖師杜順和尚、智儼大師、澄觀大師、宗密大師。當時佛教在中國流行分科判教的法的歸納分類,因為佛經並不是很有系統傳到中土,從西域和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都是傳譯者他們最契合,他們較看重喜歡修持的,為了釐清各種佛法義理的脈絡和相互關係,便形成了天台、華嚴等各宗派的分立。現在這裡自提出了一個問題,華嚴宗賢首大師等人只判《華嚴經》講的事理為圓教,其他的都不是,那所謂陀羅尼密法也是圓教的說法不就與之不合了?
答云:圓宗有二,一顯圓,二密圓。賢首但據顯教正判華嚴為圓,今《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類彼顯圓,判斯密教亦是圓宗。顯密既異,乃諸師無違也,
佛經一開始傳到中國翻譯不是很有系統的,依原始佛教一直發展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乃至密宗的前後歷史發展順序。不同類型的佛經交錯傳譯,其中內容講法就有難免讓人覺得有些出入矛盾,因此以分科判教的分門別類法去幫信眾了解佛法就有需要。這之間就設立一個法的衡量標準來判別,這經是屬於什麼樣性質的,那經又如何,而不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判別標準。華嚴宗有華嚴宗的標準,天台宗有天台宗標準。這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就變成哲學思想理念上的不同。各位有興趣可以去讀關於佛教發展史類的書籍。
這裡說像賢首大師等人判《華嚴經》屬於圓教,其他的經都不是,你現在又說陀羅尼又是圓教,這怎麼回事?作者的回答是賢首大師他們是根據顯教去判華嚴為圓,而他是依據《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類比密教為圓。所以這一個是顯教說的圓,一個是密教說的圓,二圓之說並不互相違背。
思想上不同地域的文化表現 釋迦佛本懷面對時代的演變
那麼此處提到二個「疏鈔」,都是對原作重重的註解說明,註怕太簡略,後面便再作「疏」,乃至註疏不全便又再發揮作「鈔」。「鈔」是客氣用語,寫鈔者謙虛地表示前面的人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我祇是再稍微釐清一點而已!這是依據孔子「述而不作」的傳統方式去講東西,假如是西洋人那又不同了,多會否定前人,然後提出自己的意見,一層一層去論述,這是源自希臘哲學「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觀念,為了真理可以把我的老師踩在腳底下去超越前進。中國文化強調尊師重道,就是即便老師講錯,也要想辦法把它圓了,即使你自己的見解超越過老師,也不好說自己超越過自己的老師,甚至有時候還會把功勞推給老師,說老師本來就是這個意思,祇是沒有講得夠清楚,我只是幫他講清楚罷了。
中國佛教包括儒家、道家的那些註、疏、鈔特別的多,比如很少人敢直接批評老子、莊子,提出不同的意見反駁他們,這樣也就成了若不喜歡你,就不去讀你的書,喜歡的話就拼命去為他作註解。也因為這樣,被人覺得好像中國文化思想後來沒有什麼進展,至少我們現代人慢慢感覺中國最精華有創造力的東西都是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時代,到漢朝以後幾乎都停留在註、疏、鈔的遺緒。當然以佛經站在宗教的立場,為了讓信眾在不違背釋迦佛的原意下去體解佛法,這是最重要的,因此這註、疏、鈔的講述佛法的文類就多了。
所謂釋迦佛的本懷到底真正的意思是甚麼,在不違背這個原則之下,佛教在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時代文化裡面,會做很多各種比較合乎時代與地區文化的種種解釋去發展,這也是必然,也因為這樣佛教才能繼續到今天還有生命力。假如佛教祇是很呆板的嚴守古來制式的解釋,那很可能就被時代淹沒了也不一定。這反應了任何事情發展的不同方面都是有利有弊。當然作一種新的解釋也很難保證就是釋迦佛的原意。因為這是要由我們的心親自去體證的,而即便不違背釋迦佛原意,你還要在不違背原意之下有善巧方便去表達或運用給眾生帶來好處,不然後來者聽不進去、不接受,那也沒用,因為整個社會時代早改變。
先有法還是先有佛?
又一切諸佛皆從陀羅尼所生,《樓閣經》云:真言是諸佛之母,成佛種子,若無真言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佛從何生這個道理好像那個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我們就不去討論哪個是、哪個非。就依據密教說的「一切諸佛皆從陀羅尼所生」。若依據顯教的道理來講,應該是有先成佛,才有陀羅尼。我們讀釋迦佛的傳記沒有讀到釋迦佛唸咒,他是有修禪定,先在雪山苦修諸定,然後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不過密教所相信的是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有唸咒,尤其是當時魔來刺探擾亂時。釋迦之最後如何成佛這個問題我們暫時就不要求個究竟,大家要有這種心量,接受各種不同的說法,不一定要抓著一個不放。我們現在知道,顯教有顯教的說法,密教有密教的說法。密教就是說一切佛是從陀羅尼生的。
又引用《樓閣經》這部經原名《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說「真言是諸佛之母、成佛種子,若無真言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我們知道我們都是母親所生的,而真言等於是我們之所以能夠成佛的一個母親,沒有母親沒有我們,沒有真言我們就不能成佛,這話講得很嚴重的。所謂真言,就是實語、不妄語,而日本密宗就稱為真言宗,西藏密宗稱為金剛乘,為了區別小乘、大乘。「若無真言,終不成無上正覺」這種說法,當然我們就可以問第一尊佛是誰教他真言?如此追問,恐怕只能一直追下去,沒完沒了。所以說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總之,這裡就密教而言極度強調真言咒語的重要,我們了解這個說法就好。
文字符號的神秘性
又三藏教盡從陀羅尼所出,故最上《大乘莊嚴寶王經》中說有四乘,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方廣大乘,四最上金剛乘,謂陀羅尼藏是也。
過來繼續引用密宗經典《大乘莊嚴寶王經》的觀點,分佛教為四乘,如引文所列。其中「聲聞」指的是釋迦佛在世時跟著他聽法的徒眾,還包括「緣覺」,由十二因緣法下手去修的,至於「方廣大乘」,概略性地含蓋所有時期經論的大乘,然後佛教歷史最晚期記述的法門,就視為「最上金剛乘」。這是密宗興起看待之前佛法的一種分法。
一切法皆從金剛乘陀羅尼中流出,《神變鈔》云:千流萬派起自崑崙積石之山,十二分經出乎總持祕密之藏。又萬行總從陀羅尼所流,謂真言中,每一一字全是無相法界,萬行無不從法界所流。
大陸絕大部分的河流出自崑崙山、巴顏喀喇山、積石山,這裡《神變鈔》以之比喻所有佛經全部都從陀羅尼總持密藏而來。佛經稱為「十二分經」是依據大藏經裡面所集結的各種不同的題材,分成十二種,於此不一一解釋,想了解的請去查一下佛學辭典。
這裡從前面「密教心要」起的部份講的都是密宗的法,純粹顯教的信眾恐怕不太容易接受這些。但不管各位所學所修是顯是密,我們就先了解這種說法。「又萬行總從陀羅尼所流」,「萬行」包括顯教講的六度波羅蜜及一切善行,都由這陀羅尼密法所展現。還有「謂真言中,每一一字全是無相法界」,這是說密法真言的每一個字都等於是無相的法界,雖然法界無相,卻有文字相的表現。所謂文字相就是一種符號,以咒語來說,不去討論它的意義。它當做一個符號,包含很多種含義,但其以為咒就不是純粹以我們的字典裡面所解釋的那個意義了,而是付給它很多很多無窮的意義,就如最著名的「阿」字,不是特定意思能講得的。
日後大家有機會接觸大乘經典,或者《華嚴經》就會讀到有關講字門的內容,提到梵字的殊勝作用。印度人都很自豪,他們認為梵文是大梵天所傳下來的語言,每一字都是很神聖,而且聲音也很神聖。古印度很重視聲音對人的作用,到今天在恆河裡,大家經常可以聽到有人發著「唵」音,修瑜珈的就念這個音。那麼我們中文漢字厲害不厲害?也很厲害!歷史上說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還有與文字有關的道教裡的畫符念咒,你不能說它純粹迷信,不能說沒有功用。是有一些江湖術士,弄這一類詐財騙色的把戲,但文字符號配合真正實修功夫,還是有一種特殊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