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勳男八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起講於十方禪林
嚴義澤、蔡美麗、黃馨慧、龔璞瑾、李珍容記錄
不執著、不著相稱法而行
東土禪宗所傳的三門心要,「見性門」、「安心門」、「發行門」;「發行門」包括「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以及「稱法行」,接著來講「稱法行」。
四、稱法行。謂性淨真理,自之為法,而此理性本無慳等一切萬惡。應稱理性修布施等一切萬善。斯之四行,即是發行門。
這所謂的稱法行,其實就是要我們明心見性,見到我們真正的心性清淨圓妙,但也不是這樣就了了,還要做很多的功德,如布施等的六度萬行。不過這又反過來說,雖然行六度萬行,但最重要還是不能執著、不能著相。大概佛法講來講去,講到最高就是一個不著相、不執著,即《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然講「應無所住」,不是光「應無所住」地就落到頑空去了。什麼都不住,那你活著幹什麼,無所住是無所住,但那是由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有「有」的方面。所以佛法上講空,又講不空,講不空,又講不有,不偏於頑空,也不偏於固執的那個有,要超越過空有。這一點假如說我們能夠把握到,那學佛也就差不多了。
佛法講來講去大概就是這個不執著、不著相,雖然做很多事情,但是不要去抓著不放,也就是說要拿得起、放得下。有時有人是能放得下,但他拿不起。你叫他看開,四大皆空,他很能看開,叫他幫忙掃掃地,他不幹。他覺得我在這邊打坐很舒服,為什麼要去掃地?這一下很容易就自私起來。放下對有些人很容易,叫他跑一下腿、做一點事,服務別人一下,他不願意、不樂意。但也有些人是拿得起但放不下,自己覺得自己無比的重要,整天忙,捨我其誰,卻成執著,那也不合中庸之道,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迷失了自己。看來每一刻都在為別人,但真正為自己心性上的一點反省進步的機會都沒有。所以理想上,我們當然希望我們在家眾,在學佛修道過程中,每天都能放下而自我反省有進步,但也不希望因為這樣來影響到我們所有應該做的工作,這才是學佛的一個正確態度。
福德智慧結正果
南老師經常講說:「學佛那麼簡單?沒有任何福報、沒有一點慧因,福慧雙修,怎麼可能修得正果?」這講的是學佛的資糧。其實作任何事情,都要具備條件。學佛俢道的條件 就二個,一要有智慧。不能迷信、盲信;二要有福報。福報怎麼來?人不做一些好事,怎麼會有福報?這二個都不能偏。修行一方面修心性,智慧上的開發;另一方面,世間上應該作的好事也要作,增長福德,二者都俱備才能夠成就。學佛修道不是光在那邊盤腿,以為這樣就可以成佛。「斯之四行,即是發行門」,以上所講「稱法行」,包括之前提的「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就是「發行門」。
大悲、大智合大願的大菩薩
又草堂禪師《圓覺疏》中亦有三門,大同於此。一、先悟圓覺性,謂一味清淨真心。二、次發菩提心,謂大悲、大智、大願。三、後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等法。
同樣的另有三門之說,跟前說三門事理一樣,是宋代草堂青禪師在他的《圓覺疏》中提出來的,一是「先悟圓覺性,謂一味清淨真心」,二是「發菩提心」,要有大悲、大智、大願心。我們拜佛談到「大悲」是以哪一位菩薩作典範?大悲觀世音菩薩。但觀世音菩薩還是有大智和大願的,不然就不成為真正的大菩薩了。觀音大悲,只是突顯祂心願裡面特別強烈的來作為一個典範。代表「大智」的菩薩是誰?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唸法亦稱曼殊師利,曼殊師利比較接近名字原音。曼殊師利的「曼殊」就是滿洲人的「滿洲」。滿州人認為他們是文殊菩薩之後,滿文就是這樣唸的。還有尼泊爾的人他們也是非常景仰文殊菩薩,傳說加德滿都原來是個湖泊,是文殊菩薩插一隻劍下去,才成有個今天的加德滿都。
地藏法門的精髓
還有「大願」,這大願的代表是地藏王菩薩,祂地獄都願意去,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事實上,我們看佛經,觀世音菩薩祂也是常常到地獄去救度眾生,不祗是地藏王菩薩才去。我們不要誤會度地獄眾生是地藏王菩薩的專利。也不要拜地藏王菩薩時,以為地藏王菩薩祗是管那個幽冥界。有些人不懂,看人家家裡拜地藏王菩薩,很訝異,以為那不對。其實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吩咐地藏王菩薩,說我走之後請你來照顧未出三界的人天和諸眾生,一直到彌勒佛出世。也因為這樣另有經典上說地藏王菩薩每天晨朝入諸定,於諸定中放光加持眾生。因此若以佛對地藏王菩薩的咐囑,地藏王菩薩從世間法來看就類似一個皇帝過世了,下一個皇帝正式理政前,中間代理國政的攝政王。
再說,地藏王菩薩手拿一顆寶珠,一般人都認為寶珠一照,地獄門就即時破開了。事實上地藏王菩薩的這顆寶珠也能降福給我們眾生,這是地藏王菩薩祂修的大願。修行沒有大願,不可能有大成就的。所以說平常你在家念經拜地藏王菩薩,那當然可以。至於密法上修地藏法,那就要有老師的指導。我有一個朋友,修密教地藏法,他半夜起來修,修得許多眾生都來聽法,但他有一個女兒天生眼盲,特別敏感會害怕,所以他後來就不便再修了。
地藏法門是個很大的法,修這個法,等於是要超渡下三道的,沒有相當功力能隨便說超渡就超渡嗎?憑什麼去超渡他們?你自己都泥菩薩過江,自顧不及還去超渡人家,這不狂妄?我們起慈悲心很好,但夠不夠條件?這夠不夠的條件就是我們的心性,所以不要隨便認為自己是神一般去超渡冥界眾生。我聽說有的法師七月辦普渡法會,若是心性不正的話,人高高地坐在主法台上都會被好兄弟拽倒下來。但話說回來,我們一般在家裡拜地藏菩薩,那絕對沒有關係,但假如說你修地藏王菩薩的法,是特別要來渡冥的,那可慢一點,先將我們自己的心性修得比較光明一點再說。
關於我那友人夜半修法事,我曾經問過泰國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和尚,他馬上寫一個對聯送我,「百死尚遺忠孝在,夜半說與鬼神聽」,這句子很有氣派。後來他鼓勵我,你要修地藏王菩薩法,心一定要正,要「忠孝在」,而那也不祗是忠孝,忠孝只是代表所有應該具備的德行;這樣你才可以「夜半說與鬼神聽」。講到這一點,我想我們還是暫緩、暫緩,大家先修準提法,把自己的心性修得很乾淨以後再來。
密教三本尊
「大悲」、「大智」、「大願」,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大行」,以普賢菩薩為代表。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面跟文殊菩薩隨侍在毘盧遮那佛左右,象徵知行合一。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實踐,修行二個都要俱備。光說不練,有智慧,但是不救人,也是不行。光要救人,你沒有智慧,愈幫愈忙,甚至救人反而把人家害了。《華嚴經》裡面非常重視文殊、普賢這二尊,在西藏密宗裡,他們把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稱為三本尊,不管修什麼法,都一定要供養這個三本尊。那麼以上談了「二、次發菩提心,謂大悲、大智、大願」,再來的「三、後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等法」,普賢菩薩可謂為其代表。
修行要知時知量並知根
斯之三門,禪學之者,甚為切要,若不圓修三門,無由離諸邪見。謂古來禪宗諸家語錄多分,但應當時根宜,或唯說見性,或但言安心,或只談發行。又於安心、發行中,復各有多途,或但明一途等云云。今此諸門,心若通達,然後披覽諸家禪教,乃各知其指歸。
草堂禪師所講的這三門,學禪的人要俱備。不過這有一點很重要,「但應當時根宜」,講的是各別的應時、應機、應根器條件之需,這很重要。南老師也經常講,學佛修行要知時、知量,配合自己的條件,懂得看狀況調整。所以說修道很難,難是難在要很多條件的搭配,而這些條件又非一成不變。若條件一成不變,那就簡單了。然而每個人都有個別差異,每個人的智力、領悟力、耐心、恆心都不一樣,另外還有家庭各種情況也有差,職業、工作的清況也都不同,所以修行不能拿一個標準出來,大家一下都一致照著來,並且也很難有這樣一個標準。
比如所謂要知「時」,禪宗五祖弘忍前生為破頭山的栽松道人,他向四祖道信大師參問禪道。道信跟他說,你太老了,聞道也來不及廣化眾生,你下輩子再來,我可等你。結果他真的就重新去投胎來續這段前緣。「時」,又比如說,你堅持要修某個法門,但你上班工作外,可以用來修這個法門的時間夠不夠?還有,「根」,根器的問題,怎樣的根器適合修怎樣的法門,這也很重要。再來要知「量」,量就是一天自己功課預定多少?太少功不足,太多又可能壓垮自己。所以佛也指示他的弟子,修法像彈琴一樣,弦不能拉太緊,太緊易斷,太鬆就彈不出所要的聲音來,弦的鬆緊要調配得恰到好處才行。因此學禪修道上面講的「見性」、「安心」、「發行」三門,雖要具足不偏,但也可先從其一下手,再通達其餘。如果修通達了,便知各家禪教事理異以其同了。
先肯定自己有圓覺性,不怕還沒悟到
以上草堂禪師的《圓覺疏》講學佛或修禪的三個要件 ,第二的「次發菩提心」與第三的「後修菩薩行」,大家可以要求自己勉強去做,但第一個「先悟圓覺性」,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去悟圓覺性呢?我們有哪一個悟了圓覺性的?請舉手看看!若沒人舉手,再一問各位有沒有圓覺性呢?說自己沒有圓覺性的請舉手。沒人舉手,那就是都有!沒人缺少圓覺性,圓覺性每個人都有。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嘆說:「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証得。」後來禪宗六祖也講「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目性能生萬法」。佛與六祖悟的都是本來就有的,所以大家都有圓覺性,這是基本的前提,不然我們學道修佛來這邊浪費時間幹什麼?
那麼,這基本前提我們認了,但怎麼悟呢?依各種方法都可以悟,修禪宗可以,念佛持咒也可以,途徑不同而已!我們還沒有真正大徹大悟以前也沒關係,但要先肯定自己的圓覺性不缺,只是我們還沒有把它開發出來。我們還有很多的障,這些障去掉以後就行。所以我們要先建立信心,我們每個人從這一點上講,可謂一切眾生平等,本具圓覺佛性。然而在現象界看我們眾生則不平等,為什麼男的跟女的不一樣?為什麼世人窮富不一?聰愚、美醜有別?儘管如此,每一個人基本都可以學道成佛。
所以各位不管怎樣的不同,大家一起來修準提法終究都可明心見性的。修準提法一樣要先悟圓覺性,至少先有這個信心。我們這準提法的圓滿次第,就是密法的無上瑜伽,最後要印證得到。所以大家不必急,這準提法繼續修下去。我們這準提法分升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前面的升起次第是比較有形的,比如說我們透過一層一層的觀想念咒,從這有形有相之法到最後再進入圓滿次第,就達到無相了。這兩個次第都很重要,但是真正要到佛法的成就,法上一定要到進入到圓滿次第。進入圓滿次第,沒有觀想,也沒有念咒,到底有沒有效?有效!
最樂觀的一部經
前面由修普賢行海,開示我們五門觀行,已講了一、諸法如夢幻觀,二、真如絕相觀;再來講三、事理無礙觀。
三事理無礙觀者,謂常觀一切染淨事法,緣生無性,全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淨事法。如觀波全是濕,濕全是波。故《起信論》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這「事理無礙觀」是講「緣生無性」的道理。我們活在這個現象的世界裡,離不開因緣法,而有因緣當然就有果報。我們學佛修道,有一部分人希望下輩子在人世活好一點,這樣修的觀念也可以,佛法不排斥,因為佛法度生是三根普被。不過進一步有些人希望昇到天界,以此為是,這也可以。再有一種,他希望說至少了脫生死,其他我管不了、照顧不了,眾生都那麼頑固,世界這麼惡劣,我怎麼度啊?我要先自度做阿羅漢,那也可以。再來更高一層,要己立立人,自利利他,那當然很好。
學佛修道很多不同的動機,理想上我們是希望大家都是自利利他,自度又能度人。但萬一有些人實在不能這樣,也不該就讓他失去學法上進的機會,因為菩提心不是一下子就能發起來的,有時要看時節因緣。佛教講時節因緣很重要,時節因緣不到,有時不能勉強。假如根據《法華經》的說法,早晚大家都要成佛,時間不一樣而已。所以《法華經》可以說是最樂觀的一部經,最滿大家願的一部經。不管你們心願多大、多小,早晚都要得度,因為地藏菩薩就講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証菩提」。
緣生無性心地淨 何處纏結說千千
因此,說來不管我們由怎樣的動機來學佛,和我們自己心願大或小,只要你能夠經常的去體悟「緣生無性」這個道理,慢慢都會使自己的生命逐漸向上提昇。「緣生無性」指出我們生命的本體總是很光明、很乾淨的,我們要「常觀一切染淨事法」如此。這世間每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即便怎麼不一樣,最重要是我們時時刻刻不執著、不著相。你這樣訓練自己習慣久了以後,慢慢自己就會向上超脫現象界很多的糾葛,那牽涉很多麻煩的一些業報逐漸空淨,本體就逐漸顯露出來。
學佛修行要在不執著、不著相,也就是隨時都能夠放下。一件事做完了,就放下,不要常常把它糾結在心頭。所以從天台宗或者唯識論講我們眾生心裡有很多結,可說心有千千結,這些結就由我們執著、著相而來。我們學佛就在訓練不管個人遭遇什麼樣不幸挫折,都隨時能把它放下來。這些「染淨事法」跟我本體的圓覺性不相干,任何的挫折打擊不了你,你再怎樣還是具備這樣光明的一種圓覺性。
天台三觀一鏡照 夢幻空裡遍體真
若習假、空、中三觀者,謂想一切諸法緣生無性,舉體全空,即是空觀,如觀鏡中像全無實體。若想一切諸法雖有不實,皆如夢幻,即是假觀,如觀鏡中像有而不實。若想一切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如前終教所明廣大真心是也,即是中觀。
再來本書提出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觀來講「事理無礙觀」。假觀是偏重在看世間上的事情一切都是方便施設,都是假設來的,修假觀要「想一切諸法,雖有不實,皆如夢幻」,要訓練這種眼光來看世事。至於空觀要把一切觀空,因為「一切諸法,緣生無性」。但這二個都不是究竟,最後要從「假觀」、「空觀」進到「中觀」。進到「中觀」才符合天台宗所要求的,因為它超越了空跟有這兩個觀。假觀偏在我們世間法,空觀偏在空上,到中觀則不落於空和有。所以這天台宗三觀也屬於華嚴宗的「事理無礙觀」。空觀是「一切諸法緣生無性,舉體全空」,「如觀鏡中像全無實體」。假觀是「一切諸法雖有不實,皆如夢幻」,「如觀鏡中像,有而不實」。中觀是「一切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就同前面講終教所指出的那個「廣大真心」一樣。
如觀明鏡,此之三觀,或單修一門,或漸次俱修,或一時齊修,任器取捨。
這三個觀,不一定每個人都要修,單修一個,或修兩個,或依次一個一個修,或三個觀一起修也可以。用鏡子來做比喻,第一個「觀空」,依十二因緣的道理,世間一切緣生緣滅,看鏡子裡的影像,看是有,你去摸它卻沒有,空的。然而說沒有,鏡中卻又是有那個影像,有如夢境醒來不見,假的,這假觀很接近「夢幻觀」。小乘佛教講求「空觀」,大乘佛教則很重視「假觀」、「夢幻觀」。修夢幻觀,觀世間如夢如幻,等於一切霧裡看花一樣。煩惱得不得了的時候,假如應用一切如夢如幻的「假觀」,你一下子就脫離出來,不陷在其中,人變得很清明,那些事相好像一場戲劇在你眼前上演一樣。我們日常生活可以這樣修,修得好的話,在夢裡都可以知道自己是在作夢,在夢裡又自夢裡抽離出來。
談到作夢,夢不都是消極的,夢也有積極作用,透過夢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潛意識。用佛教的名詞來講,可以說了解我們一些沒有發作出來的業,不管是善業還是惡業。那麼修「空觀」、「假觀」,還有「中觀」可修,「中觀」講全部的法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演化來的。這三個觀法天台宗講得非常多,也可以說這三觀是天台宗基本的一個修法。再來講五門觀行的第四個「帝網無盡觀」。
觀想自己多個化身禮拜諸佛要夠根器
四、帝網無盡觀者,於中略示五門。一、禮敬門,二、供養門,三、懺悔門,四、發願門,五、持誦門。初禮敬門者,謂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禮帝網無盡三寶;每一三寶前,各有自家帝網無盡身禮。更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帝網無盡觀」,帝網的觀想境界前面有講過。這觀略分五門,第一個是「禮敬門」,禮敬簡單講等於拜佛,這禮拜之法是觀想,觀想遍虛空界無量無邊的佛菩薩、佛法僧三寶前面,有自己帝網般交渉無盡的身體,自己化身出跟佛菩薩一樣多的身體來,然後自己的每一個身體跟每一尊佛菩薩和所有三寶禮敬。這觀想的禮敬是窮盡未來不休息沒有中斷的,觀者整個人的身口意三業一直在這樣的境界上不退失。下面一段小字,我們再看看。
或坐中作此觀想,或晨昏禮佛,暫時歛念,入此觀門,功德無盡。清涼云:不入此觀,徒自疲勞。或且入純門,想遍法界,純是毘盧佛或準提等。每一尊前,且想一身禮。更若難入,且想十尊佛,每一尊前,有一身禮。習之稍熟,漸增百尊、千尊,乃至無盡。
這段話對前面觀行的方法作了補充,這對一般行人而言,我比較有保留。因為曾經有同學修這化身禮敬法,被南老師警告,怕他沒弄好,弄成精神病或人格分裂。佛菩薩身化很多當然沒有問題,但自己一個人分成很多身,自己的根器不夠,那就怕有副作用。我們到哪個寺廟禮拜三寶,當然可以觀想禮遍虛空界十方諸佛菩薩和一切賢聖,不管它殿上供奉的是阿彌陀佛,或者是釋迦牟尼佛、毘盧遮那佛、準提佛母,不管你修的是不是以祂為本尊、本法。不過觀自己很多化身,這要有相當道行,我們禮佛暫時還是以一個身體去禮敬,至於佛菩薩身你喜歡的全部都請來,那沒有關係。
大心想像親友或法界眾生一起念佛持咒
再者,我們不觀那麼多自己的化身,但我們可以想所有眾生都跟我一起在持念準提佛母的咒、禮敬準提佛母,如果你是修準提法的話。比如你在家裡自修,但你的父母或妻子、丈夫、子女,他們還沒有這個信仰,那你在持念準提咒或禮拜時,你可以想像他們跟你一起禮拜念誦,他們念不念、拜不拜都無妨。你心念若是更大一點,還可以觀想自己家的這個社區,或者整個城市的人都一起修這個準提法。密宗裡面就有講這樣,甚至還講到可請你過往的父母、歷代祖先一起來,觀想他們也都一起在禮念,不過假如你覺得自己初學或還不行的話,那祖先暫時不要請來。但若你修得很虔誠、很有自信,而且對自己祖先也不害怕,那你就可以請,不管你修的是哪一個法,都可以請他們來跟你一起共享法益,得這持修佛法的善利。
供養與懺悔 誠心並身行
二、供養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出帝網無盡供具。所謂香華、燈燭、衣服、飲食、幢旛、傘蓋、瓔珞雲、樓閣雲等,每一一身所出供具,各供養帝網無盡三寶。每一一三寶前,有帝網無盡身供養,更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修供養,可供養諸佛菩薩的東西很多,包括這裡提到的「香華、燈燭、衣服、飲食、幢旛、傘蓋、瓔珞雲、樓閣雲等」,而密宗裡面有八供、七供,也有內供、外供,規矩很多。我們不是信密宗的就無所謂,那就照我們顯教的規矩,供品少也沒關係。我們可以觀想,譬如說我們只供養一根香或三根香,或者幾個水果,花只有一點,可以觀想成很多。對於比較做不到的人,你這一點點心意要禮薄情重。這之間加念咒語或不念咒語都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意要擴大,觀想的意境同前「禮敬門」一樣遍虛空法界。
三、懺悔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身,每一一身盡皆志誠懺悔帝網無盡罪障。所謂自從無始迄至今身,所造五逆十惡等罪,煩惱、所知等障。每一一身懺悔帝網無盡罪障,每一一罪障有帝網無盡身懺悔。總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三「懺悔門」,也是同樣觀想對著遍虛空法界所有諸佛菩薩,這時我們觀想自己無始以來所犯過種種的罪障、煩惱障、所知障等一一懺悔除滅,整個身口意,身體作的、嘴巴說的,以及起心動念所有不好的,都真心悔過。菩薩戒裡面最重視起心動念不善的動機,密宗則強調確實從身業去改。
不急涅槃、及時行願的大乘道
四、發願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身。每一一身各發帝網無盡願,所謂無邊眾生誓願度,無邊煩惱誓願斷,無邊佛法誓願學,無邊福智誓願集,無上菩提誓願成。并自心所樂善願,盡總發之。每一一身發帝網無盡願,每一一願有帝網無盡身發。總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再來,也是於盡法界虛空諸佛菩薩面前,我們自己很誠心誠意地發願。這發願同我們平常早晚課裡面都會念到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邊再加上「無邊福智誓願集」、「並自心所樂善願,盡總發之」,所有好願全包。這等於祖師爺幫我們擬定好一個所有善願的典範,而且可再自己加上個人想要的,給我們隨時依願而修。
我們每個人的心願不見得都一樣,譬如說阿彌陀佛、藥師佛,每一尊佛菩薩都有祂自己特別強調的願力,我們自己除了有共同的修佛願望,還會有自己不同的心願,自己可以再加上去。這發願門要我們經常提醒自己有這樣的一個願力,「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且還要我們能夠隨時隨地在身口意上儘量去實踐、盡力去達到。
當然這個嚴格講,我們一輩子也沒辦法做到百分之百,但能盡力就是。譬如說「無邊眾生誓願度,無邊煩惱誓願斷,無邊佛法誓願學」,這願發的是無盡、無量、無邊,以我們一個有限的命來講,可以說幾乎做不到。但佛教講的這個願力並不限於我們這一世,這一輩子沒有做完的,我們下一輩子還可以再來,乃至生生世世行願成之,這即是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大乘菩薩道並不急著去涅槃,菩薩道行者願意再來人間持修度化。最近西藏密宗白教噶舉派,他們第十七世的大寶法王找到了,在第十六世過世八年之後。西藏密宗就有這麼個轉世制度。十六世大寶法王過世前有預言他下一輩子父母是誰,父母的名字都寫出來,誕生在什麼地方。這訊息他生前裝在一個盒子,跟那個護身符給徒弟,也沒講這是我遺囑的預言。結果這個徒弟掛在身上也沒有去打開,因為十六世大寶法王只說這個東西不要隨便送人,將來對你有用。所以大寶法王在美國芝加哥醫院過世後,大家找遍了,一直找不到的遺囑,當然也就找不到他轉世的後身。
大概到今年,他這弟子夢到大寶法王說,我交待你的事情,你都還沒有辦啊!他一醒來才想起來夢中所指的大概是他身上掛的這個,一打開果然就是他的遺囑│轉世的預言,依之就找到了現在已八歲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這裡舉這個例子,只在說我們學佛修行的「願」一世無法完成,每個人的願也不一樣,目標定得高,「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但盡力去做,能做多少算多少,不怕生生世世去完成。下面是「帝網無盡觀」的第五「持誦門」:
持誦經咒 定慧等持
五、「持誦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身。每一一身各持帝網無盡真言教法、諸佛菩薩名號。每一一真言教法、諸佛菩薩名號,有帝網無盡身持。總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一門也是觀想遍虛空法界的諸佛菩薩,在祂們前面修真言法門及念祂們的名號。比如說,念南無阿彌答巴,是南無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答有,是南無長壽佛,你合起來念南無阿彌答巴有,那麼阿彌陀佛、長壽佛都念了。你要念咒,阿彌陀佛的心咒「嗡阿彌德瓦舍」,或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也可以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吽」;還有念準提佛母聖號,或念準提咒心「嗡.折隸.主隸.準提、娑呵」等等諸佛菩薩名號及其咒語,都是持修祂們的「真言教法」。不過「真言教法」還包括佛所開示的經典上的言句法義,我們也要持誦思惟,當然這就包括了念經的修學方式在內。這種持修方式,跟前面幾門一樣,都要恆久不斷行之。以上這五門修法廣大勝妙,要一門具其他門才算圓修「帝網無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