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和尚講述
詹淑美記錄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日至四日,仁俊上人圓寂紀念法會準提專修開示
第一天
施食一開始,右手結金剛拳印,念三七二十一遍淨法界咒之後,就把金剛拳印散於頭頂上。緊跟著三稱「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同時合掌;然後誦《心經》,還有「四弘誓願」,以及「七佛加持」都應該合掌;以上包括再來的施食的「祈願文」,都是展示我們內心的一份虔敬的供養心、布施心;過來到了念「嗡阿吽」時,就可以把手印散於頭頂上。末了念誦「懺悔文」當然還要合掌。大家請把這個施食修法儀程記清楚了。
這一次,這三天的共修可以說是特別增加的。因為家師仁公上人是去年的農曆正月初七晚上十一點鐘,在新店的慈濟醫院往生。我們即於三月五號為他老人家成立一個紀念館。農曆正月初七,仍在新春期間,大家比較忙,所以老人家的一些皈依弟子們表決,以每一年的三月份紀念館成立來作為舉行仁公上人往生紀念法會之期,並以三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為固定之日。因此就這一次機會,我想既然有一天的上午誦《金剛經》、午供;下午要辦茶會;乾脆前面再多個兩天,等於把三日的共修跟這個紀念法會融在一起。大概以後我們每一年就按照這樣子的方式,變成固定的例行紀念法會與共修了。
今年我個人以專修為主。四月、六月中旬、八月中旬打七。六月十六、十七高雄傳法,緊跟著在峨眉一個禮拜打七,因為傳法一定是配合打七來辦更好。然後八月十一、十二台中的傳法,也一樣配合打個七。上半年大概這樣的,這是我將打七當成我閉關專修的延續。這兩、三年我自己心心念念,出家以來、看《壇經》以來,就一直要為自己的生命真正做到真修實證的目標,這是我這一生的總願望、總回向。
我們學佛、出家修行所為何來?總是希望跟佛法大道越來越接近。一個人能真修實證佛法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福報。其他幾十年的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乃是過眼雲煙,《金剛經》後面一偈講得多實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界與人生的確是這樣的。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可以說是大夢一場。修行上,大夢誰先醒,證得大道就是大夢醒了;證得清淨解脫,自由自在,才算是大夢醒過來了。凡夫幾十年真的只是醉生夢死一場而已。
我大概十幾歲的時候,經常有無常觀。尤其參加我們鄉下村裡的婚喪喜事,特別是到了喪事場合去幫忙喪家挖墳穴、抬棺木、埋棺木。那時站在墳土上,我經常感慨,中國幾千年來的那些英雄帝王何在?從小經常也會問自己,生命到底從什麼地方來?一口氣不來了,人跑到哪裡去了?我從小經常會這樣反問自己,直到看了《壇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才曉得原來生命的道理就那麼簡單!這才是生命的根本。
看完《壇經》之後,心心念念一心想到菩提大道。中間有一小段的職場工作;然後找道場準備出家;出家之後,親近善知識,讀佛學院閉關專修;又親近南老師,從大乘學舍到十方叢林書院、十方禪林,一直到現在,我目標沒有變。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真修實證。這是我心心念念內心中所追求的最大的願望,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也要有這樣的勵志,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這是責無旁貸的。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誰也替代不了。
幾十年的學佛修行閉關用功,閉關出來宏法,我也盡量為大眾多作服務,雖然辛苦,沒有走冤枉路,自利又利他。再說,我們修學佛法要念念奉行「普賢十大願」,這是最實際的修行。菩薩六度裡「布施為能入」,普賢行中的一項「廣修供養」,這是布施波羅密,讓自己的日子沒有空過,讓自己能夠跟大眾廣結善緣,讓自己的人生能夠過得很歡喜,不要在懊惱中浪費自己。人與其懊惱,不如多作一些利益大眾的事情,這是入菩薩行最重要的起步。
我們這一生佛法的修證功夫,不管是淺是深,只要自己盡心盡力就好了。在現實生活中要念念以利他為主,佛道即已現前。新參們,咒語念不熟的,趕快念熟;不會背的,趕快背;不會念的,趕快請教老參。才兩三位新參,儀軌我就不講了。你們可以看「十方雜誌」去年十一月份、十二月份相關的文章,裡面都有的。
第二天
之一
道友們問到:觀想心月輪,月輪中現字輪,到底是平面的?還是豎起來的?大家想一想,我們就用月亮來作代表。你說月亮是平的?還是豎起來的?簡單講,它是個球狀,既然是球狀,哪有什麼平擺或是豎立的問題?提這種問題,代表大家還沒有真正深入到法的中心。觀想身如透明琉璃體,內空心中生起八瓣蓮花,紅色無根,這表徵我們的業報身。這業報身是多生累劫業力形成的,但隨著每一個人的福德智慧,每一個人身心的現量境界都不同。做這樣的觀想,就是要我們觀察生命的業感緣起,透視觀察我們心脈輪心臟的跳動及血液的循環。心臟跳動原來跟我們的心念有關係,心臟跳動跟呼吸來往、血液循環密不可分。業障重的修起來就身心酸脹麻痛雜念一大堆,業障輕的就念得、觀得非常輕鬆自在。
修行從世間的生滅門如何修到不生不滅的還滅門、涅槃門?這是修行的總關鍵。所以以蓮花上現一滿月輪來講,這月輪代表清淨光明、寂靜潔白,用來調理舒緩淨化我們藉心臟跳動去造作來的業力和業報。如何達到這如月的清淨光明的境界?清淨光明的境界,最透徹的莫過於悟得摩訶般若波羅密多,那最高解脫實相無相的境界。
佛教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最終目的就是要進入到實相無相的解脫境界,在淨土來講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超越了一切時間,時間就是念頭的分別;無量光超越了空間,空間只是無量淨光的一個表現。從蓮花紅色無根,同時觀察我們身心變化;觀想心月輪中現字輪,如果你這樣去把握到空的般若的境界,你還需要問這觀想是平面的還是豎起來的?不是這個問題。重點還是大家要把握到念念分明。
觀想字輪在轉,其實就是把握到念念持咒分明,等於通於「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的道理,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的境界相應。所以念誦與觀想是一體兩面的,都是要我們進入到月照臨空般的般若境界中,不被業報身障礙。 觀想沒有離開光明,念咒念佛沒有離開音聲。光明代表我們生命的本能,生命的本能是無量壽、無量光。我們要找到無量壽、無量光生命的能量。找到了,生命就鬆放了,就空靈了。所以最透徹的觀想就是要跟般若波羅密多相應,跟實相無相相應,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的本能之所在,其中有生命的熱能,這熱能正是我們轉化身心很重要的一股最原始的力量。
念咒語的音聲,那音聲其實就是氣,佛學名詞叫做風大。你一口氣、一口氣念就是風大起。然後風融於火,就念到全身熱起來了,這是煖相,很重要的!跟我們生命的本能相應了。你要念得很鬆放、念得很空靈、念得軟綿綿、煖綿綿的,這是風融於火,全身非常的暖活,而能念的心代表光,所念的咒語代表力。風融於火後,火融於水,把我們身體的痠脹麻痛更慢慢、慢慢轉化了,這是一股生機催化的力量。對利根的人,業障消得快,而鈍根的人,業障消得慢,但這樣修一樣都是在消業障,都一樣會得到法益。
之二
這回放這卷CD來帶領大家的念誦,對新參來講是快了一些,對老參而言則非常好,快而不急。這是作為自修、共修非常好的一個念誦版本。
下一個階段我自己閉關,就準備用這一卷CD,我著重在返聽返聞。對新參,我們準備四月份再錄一卷慢板到中板的。
之三
我們通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指人這一份向道之心,有了很好,但還是比較薄弱的,而人的煩惱習氣總還是那麼深厚。人要修行的過程當然會魔考重重,如果佛學、佛法的見地理念不清,很多人在修行的里程中便會退轉,那樣微弱的向道之心可抵不住自己的煩惱習氣。
見地理念清楚了、透徹了,修行過程中會把我們潛在很多的病根引發出來,然後就靠著我們見地清楚了,心胸寬廣了,一切業障逆境一來,便化為重報輕受。來勢洶洶的業緣的沖擊,只要你見地清楚、道心堅固,那這些對我們身心造成的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就算身心四大不調、百病叢生,但只要你把這個法看得更清楚透澈,便不會被它考倒,反而讓你向道更為堅固。對於業力不但不去抗拒它,還可以與之融合在一起,化阻力為助力,讓你的身心的變化轉化得更快。這要有定力,也要有智慧!
一般人一個逆境來就把他給沖垮了,所以佛法的見地太重要了!這也是六祖在《壇經》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觀念,『禪宗只論見性』。見性把整個生命看通、看透、看清楚,人生何事奈何得了他。
潙山禪師有句名言,「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你見地對了,你禪定的功夫就會跟進了,所以解脫不是問題。這是本末的問題,一個本一個末。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告訴所有學佛的人,「但得本,莫愁末」。
之四
用功修行沒有所謂的一帆風順,會有各式各樣的考驗。你金剛念誦一定要念到得心應手,脈象一定要覺得非常通暢,身心一定要感到非常鬆放。你念啊念,念得自然就輕鬆了。有一些傷寒,有一些感冒,有一些病痛,四大一不調,這時候金剛念誦修來會受到一些折扣。
在佛學上所謂的戒學,其實屬於福德門。而行者能不能定境現前,這要橫跨福德跟智慧兩門。福德門就是我們的菩薩行,種種待人處事,在人事上要做到隨緣盡心盡力沒有牽掛。你一有所掛念,身心一定是受到一些束縛。心中無罣礙,人事上沒有什麼缺陷,做得很歡喜、做得很圓融圓滿,這時內心才能夠無所牽掛。而智慧門則在見地理念之清楚透徹了無一法可得。所以,戒學、定學、慧學是輾轉增上的,互為因緣果報的。
見地就是因,因地上理念清晰了,是正念、是善念,這叫正因;依之你回應所接觸的人事物這些緣才能夠是善緣、是正緣;由善因、善緣才能夠得到正果。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戒行莊嚴的人,可以在人事上少牽掛、少煩惱;要不然你心有千千結,時常牽腸掛肚的,那就是由凡夫的七情六慾種種的不是善緣、不是正緣惹來的。而且緣從因來,從你的見地觀念來。修行人因地若能夠跟實相無相之理相應,那所作一切都隨處解脫,見地就有這麼重要!見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我們凡夫都是在毫釐、千里上著相了,著相就牽掛;達到實相無相才是徹底的了無牽掛。
修行佛法要在一切所作所為上能夠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實相無相的境界,由這樣的正因正修才能夠有正緣正果。我們這個色身又稱為果報體,凡夫是業報身,佛菩薩則是圓滿報身。這之間人的見地理念千差萬別,人的緣也變成千差萬別,因此果報也就千差萬別。所以你的心在因地上很清純、很純淨,那你的緣自然會是善緣、正緣,也因為這樣,你此身此心才能夠清淨解脫。
見地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行為的導航者,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導向什麼方向,就看你的見地。至於真正佛法的見地要處處三輪體空,處處實相無相,這正是〈普賢行願品〉偈誦中提到的菩薩道心「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若這樣修證佛法就對了;要不然處處黏著,處處就有煩惱。
再者,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提到,「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成正」,你的智慧夠,因地清楚了,任一法你用了都是佛的正法,不會帶給別人和自己苦集,因為你的一切所作所為都跟著你的因地由智慧導入到實相無相的境界。不管正面、反面都是讓你了無牽掛,都是讓別人消災解厄。這叫「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成正」。
至於那智慧不夠的就變成「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成邪」。有的人講佛法,一下就把佛法曲解了。有些教派也講《金剛經》,也講《壇經》,但是一講就講歪掉了,這問題大了。有些大德在他著作裡、在他講經說法裡,動不動就批判別人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不就是邪人用正法嗎?真正見地通透的人,看到所有人都是聖賢境界,自然能夠「稱讚如來」,對別人都是讚歎的,讚歎在他本位的程度上面,好比幼稚園讚歎他幼稚園的程度,這給幼稚園程度者很大的鼓勵;到小學程度,你讚歎他小學程度。你見地通透,人生就圓融了。總是站在每一個人立場上、程度上來讚歎對方,懂得每一人都值得讚歎,這就鼓勵了所有人,要這樣才能夠叫「稱讚如來」。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沒有一句話在批評別人,他告訴我們「人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真正修行人只看清自己的問題,改正自己。
有人請教六祖:有位臥輪禪師,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六祖問:臥輪禪師怎麼講的?問的人回說臥輪禪師經常講四句話:「臥輪有伎倆」,他就是有法子;「能斷百思想」,所有妄想到他前面就把它斷得乾乾淨淨的;「對境心不起」;對任何境界,他都不起念頭;「菩提日日長」,他說他的菩提就這樣每天都在長,越長越大。
六祖說,這不對。因為這樣教導別人是在修一種外道定。那麼如何才是正確?六祖說,如果是我,那『惠能沒伎倆』,我沒有什麼方法;『不斷百思想』,念頭來了,不需要斷它;『對境心數起』,在生活上,這心非常活潑,非常空靈。如何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不就是「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就這樣,菩提不生不滅,哪有什麼生跟滅、成跟長!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這偈子高明了,一看就是一個大般若境界,真正明心見性的大禪師的境界。但是,臥輪禪師那一番話對一般外行人就蠻有吸引力的。有方法,大家修行最迷方法,所以臥輪的廣告行銷還蠻厲害的,大多數人聽了他的宣傳,心裡頭不免會癢癢的。各位,你癢不癢,癢不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