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提法王法之二十二

首愚和尚主持二0二二年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

十方禪林台北道場金剛般若法會開示

明宗書院河南校編組記輯

 

心月何在?金剛眼何在?

(第三天二月二十一日 下午第一堂)

要修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這你得好好用功,由之去轉化自己的命運!這之間對中密三綱「禪宗三網心之體」、「生命科學心之相」、「普賢行願心之用」的事理深入體會。其中禪宗三綱「心之體」的般若,在確立整個生命的大方向、大目標,由此我們的命運得以轉化。這在道㲀大師所說的準提法是先悟毗盧法界,找到生命的根本,這是要正確的知見,屬於四三真言的「正知見—法身斷德般若門」。

那麼我們根深蒂固的習性、個性若不轉化,命運改不了的,所以還要有行願修菩薩道、菩薩行,這屬四三真言的「行悲願—化身恩德善巧門」,其中當然也包括「生命科學心之相」,要好好觀照去轉入胎三緣所成我們的這個身識,而能「析骨還父,析肉還母」,轉我們的業報身為圓滿報身,這要真功夫,屬「實修證—報身智德解脫門」。智慧開發一分,你的報身就能夠轉化一分。

所以,認識了入胎三緣的事理,你就看清了怎麼來轉化自己的生命了。這「入胎三緣成三綱」,是最初要現修,也是最後要成就的。

各位,對這個入胎三緣的觀照,也正是代表了佛法修證上見地、修證、行願的關鍵。「正知見」轉化阿賴耶識,「行悲願」轉化我們的個性、習性,「實修證」轉化我們的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色身。我們的報身太複雜了,要以「生命科學心之相」去觀透它,也就是整個身命的緣起要看得很微細通透,如此才能夠合於真修實證。

所謂的父精、母血,其實就是剛強與情執方面,種種貪嗔癡慢疑的習氣習性,這可不好轉啊!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若沒有再加上菩薩行轉化不了,因此藉境煉心很重要。

現在,我們說是心月也好,慧日也好,就是以般若慧觀來轉化我們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與父精、母血的交集點就是命門,也就是入胎三緣和合最早形成的一個關鍵核心—命門。

所以依此在觀修上可用「心月命門金剛眼」一句來提點,你看到了嗎?你體會到「入胎三緣成三綱」的事理究竟嗎?哪三綱啊?心月、命門、金剛眼,這不是三綱嗎?各位發現到了嗎?就這一點而言,這是無上甚深妙密法,在此毫無保留地供養給大家,問題你有沒有智慧聽進去?就請隨文入觀去體會、去把握了。

盡心盡力、隨緣隨力中道行

(第三天二月二十一日 下午第一堂)

以我個人來說,此時最需要的是金剛念誦的真修實證,我希望我最好二十四小時金剛念誦不間斷,精進行持,這對我的色身轉化當助益莫大。現在講這個法,是為讓很多還沒有懂過來的,希望幫得上他們。佛度有緣人,我們弘法上只能盡心盡力、隨緣隨力。大家在一起,這是緣分。我的弘法利生,歷來有八個字,「盡心盡力」,就盡我最大的這份供養心,其餘全依每一個人的因緣,所以我也只能夠「隨緣隨力」,做多少算多少了。「隨緣隨力」有點隨過頭了,難免會鬆散,所以「隨緣隨力」還是要「盡心盡力」來襯托它;「盡心盡力」盡過頭了,有點壓力了,給自己解壓,就「隨緣隨力」。這是中道而行,大家可參考。

見地通透了,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都不是問題

(第四天二月二十二日 上午第二堂)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佛學理念參透一分、開發一分,就有一分的法喜。所以,一定從理到事,這個理想通了,我們才會很認真地去用功。達摩大師提到理入還要行入。行入叫事法界,我們的功夫加上我們的菩薩行,都是屬於行入。不但是要想得到,還要做得來。理入是想得到,行入是做得來。

當我們道理想通了,事修功夫也慢慢、慢慢跟進了,你的那種歡喜,啊!這才是我們生命所要的不斷地開展。

《金剛經》最後一句話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的名聞利養,地位再高、生活再富貴,幾十年過去只是一場夢,都是幻化的。但是佛學你想通了,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啊!加上我們事修功夫的跟進,感覺上跟大道越來越接近的時候,等於修行有個盼頭了,知道自己所修的法門沒有偏差,是個正確的,值得信賴的,這樣地修下去,那麼成果總是會一步一步顯現出來。

說來理上的開發,已經不容易了。你把這佛理都參透了,整個修法的次第都看清楚、看明白了,你的信心大增。那麼緊跟著,從理入到行入,感覺上自己所做的非常有價值。

如果信佛、學佛只是拿香跟著人家在後面拜拜,你會感覺不是很踏實。若道理想通了,打從內心裡願意這麼做,好比說你每天懂得念咒、懂得計數、懂得報數,那你會報數報得很法喜,很歡喜,呀!我今天沒有空過,我又給自己一份靚麗的成績單,我總算很認真地在法上用功。這樣也就會看到自己的心量不斷打開來,看到對佛學理念越來越清晰,念咒及觀修的功夫越來越扎實。

當一個人到了生命的終點站臨命終時,佛學上告訴我們,「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業,我們當然是希望帶的是善業,帶的是清淨的業。那麼善業、清淨業能夠跟著我們,往後多生累劫陪伴著我們,在菩提道上面不斷地成長,一想到這個,多欣慰啊!

當年旅居三藩市的陳健民上師他提出了修淨土到底是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而認為是消業往生。

只是如果消業往生才行,那一般凡夫怎麼做得到啊?佛菩薩修行的境界可還分成五十二位階,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叫做凡聖同居土,有聖人有凡夫。如果談到極樂世界,既然有九品往生,有的已經到了上品,有的才到中品,更差些的才到下品而已。這等於有的人還在幼稚園、小學階段,有的人已經升到中學,乃至有的人已進入到大學。這些階段都是在學習的道路上,學佛也是如此,都被佛法攝受在學法、修法次第的道途中,你說到底是消業往生還是帶業往生呢?

你見地通透了,帶業也不是問題,消業也不是問題。消了幾分業就得到幾分解脫嘛!換句話說,消中有帶,帶中有消。你完全帶業,你帶的什麼業啊?淨土有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中品也是又分三品,上品也是一樣分的分法。

這往生為什麼分成九品啊?就事論事這也不一定光在談這個淨土法門。從佛學理論來講,我們眾生的修學程度本來就有高低,福德好、智慧好的,當然他修行上就更加法喜,而有的學佛學得苦苦惱惱的,但雖然是苦苦惱惱,他可也有信仰,苦惱是苦惱,但既然能夠學佛,也是有善根、有帶著善業來的,只是有的惡業多善業少,這才修得很苦惱,這不是帶業嗎?但人家不就還是走在佛道上?

又好比說已經修到了初地菩薩的人,他能夠滿足自己的現狀嗎?滿足現狀他就進步不了了。由此以觀,你說初地菩薩有沒有帶業?怎麼沒有帶業?如果他沒有帶業,他應該已達到了佛果的境界。簡言之,初地他怎麼不是二地?怎麼不是三地?可見成長的空間還很大。

所以,這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問題,應該可以這麼說,多消一分業就少帶一分業,業之消跟帶之間是通合不能切割開來二分的。你的智慧成長一分,自然你受苦的機率就減輕一分,就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中進行!

那麼我們修行是要比上,不是要比下。若我是初地,那我希望能夠上升到二地;二地的人也不能夠得少為足,也希望再往上提升,不斷地向上提升上去,這是一定的道理。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君子以自強不息」,修行之道無非如此。總的說來,見地通透了,是消業也是帶業,是帶業也是消業,消了一分業就少帶一分業,以迴向淨土而言,正是生西九品蓮花化生的差別境界。

當年也是南上師就在這裡講消業往生還是帶業往生?留下一篇講錄,大家可以找來好好讀一讀。

過來我們繼續修法。你老實念咒不就不斷在消業?念到多消一分業就多帶一分清淨業,是消是帶不就如此?

親近南老師,行普賢行,苦盡甘來

(第四天二月二十二日 上午第二堂)

從一九七九年一月三號,離開佛光山的佛學院,到臺北親近南老師,成立大乘學舍,成立十方叢林籌建處,隔年創辦十方叢林書院。一九八五年南老師離開臺灣,當時從辦《知見》雜誌到《十方》雜誌,以《十方》雜誌來說至今年已經四十一年了。離開臺灣之前,南老師還幫我們成立了財團法人「十方禪林文教基金會」。到了一九八五年的七月五號南師飛美,從一九七九年的一月三號到那天,我總共親近南老師六年六個月零二天。

南老師七月份離開,我們峨眉的土地,大概十月份買到。過了一兩年,又買到了臺北十樓、十一樓、十二樓,向農民銀行貸款,大概還了將近二十年才還清。這之間,峨眉十方禪林又在不斷建設,又要內修外弘,這是一個磬聲、一個磬聲敲出來的。現在又有十方學堂也在建,說來不易,這麼大的一個擔子在挑!沒有經歷過是不瞭解的,其間我們謝福枝謝老總特別關心我,很感謝他!

從一九七一年出家到一九七九年,都是過著獨來獨往的佛學院學生生活,其間在同淨蘭若有一年多,我師父也到美國去了。

各位,當家不好當啊!我大乘學舍當家一年,轉過來十方叢林書院也是當家,換個名字,叫十方叢林書院的訓導副主任兼總務主任,整個事務、法務、學員管理等等都落到我的頭上來。

想來那六年六個月零二天,每日從早上睜開眼睛,一直到晚上睡覺,忙得團團轉。到了晚上南老師上課,我負責敲磬,敲磬後,實在太累了,但仍勉強聽課。所以親近南老師六年半,是我一生中最辛苦的一段歲月,但也是成長最快的,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重擔一肩挑。各位,修習佛法總是苦盡甘來的。我們發的願,我們自己就要了願,就要去兌現。

整個參學過程,在一九九0年南老師就要我寫《我與南老師》,那已是三十二年前的話了,我到現在還沒有動筆,想想也該動筆把整個親近南上師的過程,整個一個身心的煎熬、成長寫下來。現在想起來,好比是在倒吃甘蔗一樣的,越吃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