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念念有、念念空,貫通持名、觀想、實相三種念佛 我們修習佛法,修到了圓滿的程度,提起的時候正是放下的時候,這下便知道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 有;真空與妙有中間可以劃上等號,並不是在有之外另有一個空。比如,我們在持名念佛時,別以為離開了持名念佛,另外還有個觀想念佛,乃至實相念佛。要通達這層事理,和我們的智慧、福德深淺有關。
我們起初由淺處的持名念佛起修,慢慢深入,就可從佛號中逐漸了解佛的功德內涵,進而懂得觀想佛陀慈悲智慧的德相,以及這些德相佛是如何成就的,並且自己也去學他的模樣和行履,這就是觀想念佛。然後再逐漸地把悲智合一的福德修習得圓融無礙,在日常生活中提放自如,一如禪德說的「即此用、離此用」,也就是此心「念念有,亦念念空,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就這樣修去,只要福智 真正成熟了,唸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直接進入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實相念佛的境界。
準提法中的禪味
我們凡夫在世法或佛法上,常常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不過至少這幾天準提專修下來,有不少人已經多少體會到準提法門金剛念誦的空有不二的效果,一 邊唸咒,一邊身心都空掉了;甚至有的人還安住在一片光明中,這已經是接近觀想念佛了。如果唸到能所雙亡,空性現前,便有實相念佛的味道。所以,這準提法的確是一條修佛的終南捷徑,能夠讓我們接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法門。
只在這一念法門在哪裡?法門就在我們自己這當下的一念,是「不移一步到西方」,多快啊!其實到他方佛國,《阿彌陀經》中的描述是「一念頃」,人馬上就到了。因此光只這一念,就非常有大學問。《阿彌陀經》又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修行人要得生佛國,必得福慧圓滿,一方面念念有地眾善奉行,一方面念念空地自淨其意,那當下就成了。
大家在這裡修法,念咒念熟悉了,速度自然會跟著快起來;萬一嘴巴跟不上,心也可以跟得上。所以別擔心修不來,你舌頭縱然有時會打結,但心不打結就好了,用心默念,一樣會跟得很舒服。快慢隨心,快也無罣礙,慢也無罣礙。
《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們修行的原理
馬鳴大士著的《大乘起信論》是最終亦迴向淨土的 華嚴宗所推崇的一部經典。它是浄土法門「五經一論」中的「一論」,其內容是幫助我們分析自己的生命,將我們的心分成體大、相大、用大;從體、相、用來認識自己,而能藉此以修持佛法而得到解脫。《大乘起信論》有「一心開二門」之説,將心分成「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並以大海和波浪來作比喻,心真如門大海的波浪是大海的「相」(現象),也是「用」(作用);大海的「體」(本體)就是水。因此,海體是心真如門,海浪的現象和作用是心生滅門。
我們一般人經常妄想紛飛,就好比大海的波浪一樣,這是生命的作用和現象,但是何不體會一下,這生命的心體是什麼呢?想想我們一天到晚在用心造相,卻忘了也找不到自己的心的本來,結果日日夜夜、歲歲年年掉 在色身之相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之用,盪起貪、嗔、癡、慢、疑等駭人的洶湧波濤,不得安寧。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念佛、持咒?就是希望利用一句佛號、一個咒子把妄想之浪平息下来,以徹見心體本來面目。
從去惡向善到止於至善
另以善惡來說,當一個人的善念、惡念及分別心很強烈的時候,就好比「境風吹識浪」,境界的風,攪動我們這潭心水,於是就起了種種波浪。我們行善作好事,是生命的一種提昇,造惡作壞事就是生命的一種墮落。惡業會讓我們執著的更厲害,陷在莫名的痛苦中。但一個經常行善的人,一天到晚笑咪咪,整個身心是愉快而鬆放的。佛曾以四句話統歸他的敎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法整個戒律的總綱。
簡單說就是,壞事千萬不要做,只要不做壞事,地獄門自然就關掉了。善事要多做,盡量做,則天堂之門必然為你而開。你不要小看天堂,升天必須具備十善業的功德,且為人要守五戒,試問我們有沒有做到些呢?要經常起的都是好念頭,沒有什麼惡念,這種人才有資格升天。試問我們自己心裡頭是否如此呢?更進一 步,你合乎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還不夠,還得要再「自淨其意」才行,如同禪語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別說是惡,連善也不留在心中,這樣此心方能契入真如門中。
什麼是戒律
我們唸一句佛號,只要繫心一緣,唸得很純熟,這句佛號便是善業,也是自淨其意的淨業,因為這時心裡 頭已沒有任何的念頭了,可是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外在環境既複雜,人心亦混濁不堪,總是善惡兩業摻半不清。如我們批評某個人是壞人,可是真正推究起來也不見得,要說他是好人嗎,有時候的行事作為卻也顛顛倒倒,所以這世上好人、壞人往往是很難一分為二的。
但是既然我們要做好人,總得要有個標準。以什麼為標準呢?在《大乘起信論》體大、相大、用大的說法中,以用大來說,就是菩薩行,要將心的大願大行大用 的功德發揮出來,這裡面便包括了大小乘的戒律;一方面止惡、一方面行善,以達自淨其意的至善。學佛要從 三皈五戒進入修行,然後增上到小乘戒,乃至菩薩戒。
更美麗的世界 更完美的你
所謂持戒就是我們要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門頭上、在世法的人事上,一一去符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菩薩行。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通通屬於戒行,都是莊嚴我們的「用大」。我們行菩薩道,通常有兩句話,叫做「莊嚴佛土,成熟有情」,簡稱「嚴土熟生」。嚴土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熟生是讓眾生佛法的善根成熟,也能一起來嚴土,化五濁惡世為佛國淨土。
一個人經常心存善念,便會心平氣和,則業報的身體(相大)的病痛才能慢慢轉好,乃至於在修法中得到圓滿報身的成就。事實上,一個人要把身體修好就不容 易了。我們和佛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些都是他菩薩行的功德造就的,而我們一般凡夫不知、不信,不肯走菩薩行的「用大」法門,不是造惡,就是善惡雜陳或善惡不定,更談不上「自淨其意」,因此心念動處,不好或有漏的業報身也就只有常相隨了。至於「體大」,那生命的本源,那就更難、無緣親見了。再説回來,念佛如何能念到一心不亂呢?這要靠見地和工夫並進。而這兩者的高標準,是要達到「心氣合一」,心和氣能化在一起,這才有機會享受一點解脫的經驗。我們再加油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