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持一切念頭於總存在於一瞬間的覺心
關於念頭,在第一堂課開宗明義就講了,「息」字有三義,一是呼吸,偏於物理性;二是「自」、「心」成息,物理性的呼吸與精神性的心不二;三是心氣合一的息,就是休息的息在無為中進行。那麼這個息,精神的功用在哪裡?當然是會產生念頭。我們的念頭會一個個來來去去,然而大家為了打坐,不喜歡這些念頭太多,乃至我們平常沒打坐的人,念頭多了也會覺得很干擾。但其實對於念頭你應該要覺得很高興有它才對,為什麼?因為念頭是你精神活動的一個表現,如果你不能思考了,心一片死寂的狀態,那就合乎佛法修行的目標了嗎?也不對!因為那樣根本無法過世間一般正常的生活,而你現在不就在這世上活著嗎?即便將沒有思考當作一種入定的境界,你總也不能一直入定到死吧!或者你可以這樣一意孤行地去,但總是一個片面的選擇罷了!
要知道,有念頭來去不見得一定不好,因為其中有一些好的、有用的、美的、善的合於世間生活需要的念頭,有反省力、有創意,這些念頭我們還嫌它們不夠多呢!至於不好的念頭,如果我們在靜坐中覺察到了,很清楚明瞭想作祟的它們,它們也就被你的心光赤裸裸地照得不好意思,再壞也不會壞得過頭了。據此來說,我們對於念頭是要如《金剛經》所說的「善護念」,也就是「持來去念」,將那如露亦如電的倏忽生滅不易捉摸的念頭持好,連這最微妙生發於一剎那間的念頭,都難逃你覺心察照,發現它們於同一瞬,這樣去修下去,最後還有哪一個法不被你能總持一切的覺心所持呢?所謂修持、修持者,就是修這個「持」啊──,因為覺心本來就是那個能持一切念者,而一切念縱然來來去去,既然還被覺心所持,那它們還有來去嗎?沒有!它們全在那裡,全部只是一心而已。
所以所謂修入出息觀,其實就是在修自心,而自心正是這個「息」,修自心等於在展現每一個念頭的靈光,每一念都是智慧的功用,每一念都是精神的昇華。但若要這樣去修這個心和念往往對很多人來講,不知如何下手。事實上本來就根本沒有下手處,然也當正好懂得了根本沒有下手處,那你才自然有個悟處,叫明心見性,那就是禪了。但若不由禪悟,由息法入也可,因為觀息就是在觀心明照自己的覺性,這雖是個方便法,但真通達方便法,方便法也必吻合於直呈實際的本來,就如同一個運動場,即便你一眼瞥見全貌,卻也無妨一圈一圈繞它而行去體貼它、發現它徹底的空暢,然後以你全然的孤寂消融於這整個運動場的暢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