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和尚主持二0二二年九月九日至十日
南公上師懷瑾先生圓寂辭世十周年十方禪林紀念法會開示
明宗書院河南校編組記輯
滿空天星 萬法歸一
(九月十日 上午第一堂)
現依新訂法本編目序號說明增列的修法法義次第。
伍、星月日輪準提網(四則)
廿三、繁星點點十八界
1、六識心念若繁星
2、六根五臟煩惱宅
3、六塵複雜眾生相
4、收攝十八入明星
「星月日輪準提網」,把法本前面的「中密三綱、真言十要、生命真相」,整個起承轉合,轉入到我們的準提法脈中。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陽,這是我們修法觀想的一個妙觀,真的是個妙觀。
第一句「繁星點點十八界」,天上的星星,統攝了六識、六根、六塵。這一幕的境界,我回想到小時候的農村生活,那天然景象,跟我們的修法觀想,正好用得上。
我們早期臺灣鄉下,一到了初夏,田裡頭的秧苗大概長得這麼高了。經過幾次除草,秧苗慢慢長高,哦呦,一片綠油油的,這時我非常喜歡走在那個田埂之間,看整個秧苗一片翠綠的田野風光。田裡頭的小水溝,會有很多大肚娘仔魚。我們還會到小河裡頭去抓蝦,去抓螃蟹。怎麼抓?把蚯蚓放到一根草上面,塞到石頭縫裡,哎,螃蟹被引出來了,右手這麼一引,左手這麼一抓,就抓到了。那是我們小時候生活常有的情景。看到水稻田裡頭的蝌蚪,還有很多的泥鰍、鱔魚、小魚,最多的就是那種大肚娘仔魚。那時我經常跟我母親用裝菜的卡箕,竹子編的,去撈那些大肚娘仔魚,哦,一撈一大把,每一次都是滿水一桶回來,家裡就可以加菜了。
在那田裡頭的蜻蜓可多了,白天有滿天的白鷺鷥,偶爾看到老鷹,它專會抓小雞的。到了晚上,天上的星星,哇,太多了。現在已經看不到那種景象了,星星之多,滿天毫光,數也數不盡,無量無邊的星斗。稻田中的螢火蟲,連我們房子中庭都是螢火蟲爍爍發光,一閃一閃的,那景觀太美了。同時還聽到了蛙鳴蟲叫,那蟲嘰嘰喳喳的,這田野風光,真是類似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的演奏。
後來,農藥用多了,化肥用多了,田裡的青蛙也少了,農藥噴死了很多的螢火蟲,哎呀,水裡頭魚慢慢越來越少了。這是科技對自然界帶來的傷害,現在回到鄉下已經看不到這些。你看人的貪婪欲望,著實傷害了整個自然界。
看到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螢火蟲,蛙鳴蟲叫,哦,真的非常喜悅。鄉下那種鬆放空靈,我們就過著這樣的一個無拘無束的生活,物質條件雖然差一點,但是精神上很豐富。那麼這說的我小時候所見的這一幕,正好可以引到我們準提法來觀想體會。
首先,「繁星點點十八界」,這是看到我們的起心動念,「六識心念若繁星」,哎呦,我們的念頭可比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有多少,我們的念頭就有多少。
「六根五臟煩惱宅」,五臟六腑其實正好配著六根,這以前我已經講過了,請你們仔細看以前那些我說法集成的〈十方圓明心地湧〉的文錄,我們青島的準提共修會會長都已經把它整理出來了,編成十本書,電子版的,編得非常好。
老子講,「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其說就是第二句「六根五臟煩惱宅」。其實我們身上的細胞啊,毛細孔的,也都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的。我們的全身都會說話,身體舒服不舒服,它會講的。從六根六塵,引發了六識,所以「六識心念若繁星」。不但我們的全身細胞、毛細孔,都像星星一樣,念頭也像繁星。在凡夫來講,哎呀,起心動念,無非是業,都是煩惱業。
第三,「六塵複雜眾生相」。六塵複雜,包括人事上的複雜,我們眼睛看到的,山河大地倒還好,相分;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那才複雜。我們隨時都在六塵的這種煩惱境界中,所以「六塵複雜眾生相」,眾生百態啊!佛陀講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有一切心,才需要一切法,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所以叫「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真的是像天上星星那樣的。你看到星星,有人認為好看;進一步呢,心中有煩惱了,一看,怎麼這麼多星星啊?這星星是為什麼呀?你會有種種懷疑,種種的觸景生心。這心情好的時候,看到滿天星斗,都心生歡喜。這心情不好,看到天上星星啊,好像都在嘲笑自己。哈哈,一切唯心造,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天上的星星有多複雜,我們的內心就有多複雜,我們的身心境就有多複雜。那麼多複雜的妄想境界、念頭,怎麼辦呢?禪宗祖師講的,萬法歸一。
萬法歸一,所以第四個,「收攝十八入明星」。「十八」就是十八界,將六根六識六塵「入明星」,就是萬法歸一,繫心一緣。所以整個佛法修定修慧,首先要把握到繫心一緣,其它的都是沿途風光。
把人生歷練當作修行 生命就有方向目標了
(九月十日 上午第一堂)
我看這個世界要恢復到小時候那種農村的景象,已經不可能了,因為都受科技的影響破壞自然了。為了減少蟲害就噴農藥;為了使田裡的農作物生長,所以施化學肥。這個化學肥看來表面上對收成是好,對很多的動物可不好。施了那麼多的化學肥,這些小動物不小心吃下去,就要中毒了。農藥一噴灑,哎呀,死了多少的昆蟲、魚類啊!
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社會,我趕上了,後來看到臺灣的工業起來了,鄉下從每戶人家開始做手工藝,串雨傘骨啦,做種種工廠配件啦,變成家庭工廠了,從農業慢慢轉入到工業社會了,商業越來越發達。士農工商各層面的變化,我都經驗過的。
我不但是農夫,也是個工人,建過三合院、四合院,現代洋房,我都做過。爬鷹架,弄水泥,小時候這活都幹過,幹到出家為止,就放下了。出家以後,在佛光山讀佛學院,佛光山西方極樂世界洞窟那些水泥都是我們去攪拌的;也當過小商人,在臺北的民生西路,我還記得很清楚,做過米商,騎個腳踏車,挨門挨戶地去送米,也送給工廠。反正有人需要米,我都要把米送到了客戶那邊;回來沒事,開始揀米,一個漏斗,把米底下那些石頭撿出來,還有米裡邊的雜物揀乾淨。揀好了米,再分發到各個客戶。出了家,講經說法,也算是士啊。所以說士農工商,我都幹過。
把人生歷練當作一種修行,你的工作就覺得不會無聊了,生命有個方向目標了。
剛才提到,我不只是建築工人,建過三合院、四合院,建過最傳統的那種鄉下人用的土牆、土角厝,製作泥磚。從土牆,從草屋,所謂草屋就是用稻草當做屋頂的房子,也叫做茅草屋;從茅草屋進入到最早的那種紅瓦屋,一小片一小片疊起來的;再進入到比較近代的那種瓦,應該是水泥瓦;牆壁也改成這個磚牆,這些我都蓋過;還有也做過那種洋房的鋼筋水泥,這活樣樣幹過。我會拋磚,會拋瓦,從地面拋給砌磚人,爬過鷹架,蓋現代洋房,這些都做過。
中學讀的是紡織科,所以在織布廠修理織布機。當兵回來,到中興紡織廠上班,做的成品有三槍牌、宜而爽,我做過筒子機,當過機械的技術人員。
所以,從傳統到比較現代的機械工、機械的技術人員,我都幹過。一直到當兵的時候,看了《壇經》,啊,其中指出的,這才是生命的歸宿,這是生命的根本。我再也按捺不住了,不想再為世間的名聞利養去追求了,追求的是生命的大道。所以尋師訪道,遇到了南上師。
認命的哲學 長遠心的可貴
(九月十日 上午第二堂)
廿四、心月明暗屬業感
1、月初月末日不同
2、淨界護身初一月
3、心月字輪漸轉化
4、上下弦月未得圓
前面的「繁星點點十八界」,說明了阿賴耶識的相分現象。過來這「心月明暗屬業感」指的是我們的業感緣起。
1、月初月末日不同
從初一到廿九、三十,每一天月亮的圓與缺、明跟暗,有明月,有黑月,都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阿賴耶識的業感緣起。針對我們心念的起伏不定,好壞不定,是非善惡不定。
2、淨界護身初一月
初一月亮一點點,就像一顆小星星一樣,若有若無,不是很清晰的。修行總是從點點滴滴開始,從初一的月亮,經歷到十五、十六的圓月。但這圓也不是真圓,如果是真圓,它應該是永恆的一輪明月。可惜,從上弦月到十五、十六後又轉入到下弦月,十五我們也可以說是上弦月的圓滿月,農曆的十六就是下弦月的圓滿月,它又走下坡了,轉入到下弦月去了。所以說,我們的修行過程,起起伏伏、上上下下的,就像月亮的明暗、圓缺的一個現象,這表明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見地不通透,功夫不扎實,行願不到位,所以才會起伏、上下不定。
3、心月字輪漸轉化
在本尊法裡頭,這個「心月字輪漸轉化」,字輪代表老實持咒,這一輪滿月代表的是毗盧法界,頓中有漸,老實念咒就是漸修法。你體會到了心月孤懸,那是先悟毗盧法界,見空性,由空性來指導我們的念咒,我們的念咒就變成金剛念誦,慢慢振開了我們的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堵塞,所以說「心月字輪漸轉化」。
各位,你不要小看,這種基本功你少不得,偷懶不得的。在準提法的修行中,如果你不肯老實持咒,你跟準提法擦身而過,叫作入寶山空手而歸。因為你沒有那麼大智慧,所謂大智慧是已經根器成熟的。我們等於一個窮小子,你還是要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哎呀,那窮小子是勤勞的,你只要肯勤勞地老實持咒,你準提法基礎就慢慢、慢慢越打越深厚了。你沒有這基礎,你少講大話,所謂慧日菩提那不是你的境界,我們一般只能夠漸修,「心月字輪漸轉化」,所以你想要快,你也快不來。
過去南上師講的,那些鄉下老太太個個都是哲學家:哎呀,苦啊,生活艱難,但這是我的命啊!她們認命,認命就是哲學家呀!她認命了,心就安了,安于現實了,少打妄想了。我的命既然這樣,我就認命吧,認命心就安了。這好比孔子讚歎顏回一樣,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住在陋巷裡頭的,那種等於貧民窟裡頭的生活,這許多人都苦不堪言,顏回呢,安貧樂道。這是真的修養,內心世界不同了。安貧樂道,這四個字太重要了。安貧樂道就叫認命了,所以雖然苦,但是生命力很旺。這個就是認命。
修行從點點滴滴開始的,所以「心月字輪漸轉化」,你想快,快得來呀?我們閩南話翻成普通話來說:「吃不到三把空心菜,就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修行人要認命,認命就看清了整個命運的業感緣起了,你看清了業感緣起,你才會認命好好行持。
4、上下弦月未得圓
既然有上弦月,有下弦月,可見十五、十六的月亮是短暫的圓滿。缺的時候還是多呀,圓的時候太短暫了,也不過兩天,其它都是缺的。「心月字輪漸轉化」是我們修行漸修的過程,不要小看這個漸修過程,不要小看那個觀想明點,可很有作用的。
這裡回到綱題來講,「星月日輪準提網」,這一綱題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看清楚了,就能夠像老太婆一樣的,就能夠認命了,就能夠安分守己了,就能夠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持之以恆修去,長遠心就出來了。光勇猛心沒有用的,與其勇猛心,還不如有長遠心,長遠心可珍貴了。勇猛心,往往是程咬金的三斧頭,一時的三斧頭之後就沒了。長遠心要耐煩,很耐煩,很認命的,甘於受苦,這才是一個修行的好榜樣。如果認命了,自然就在普賢十大願中了。普賢行願從世間般若、出世間般若、行深般若到甚深般若,久久行持都需要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可以貫通、貫穿了四般若。
功夫是從點點滴滴開始的,這是「心月字輪漸轉化」。這種長遠心的功夫持之以恆,必當受用,必當漸漸心想事成,最後才能夠真正達到心想事成。你沒有這個長遠心,那你打妄想,癡心妄想,沒有用的。
我們這個峨眉賞月一日修也好,懷念南師一日修也好,紀念南師一日修也好!這之間上午總共三堂,加上下午的第一堂,我把這四法則,每一堂講一法則,講得輕鬆些,我們解行並重啊!
緣起性空 性空緣起
(九月十日 上午第二堂)
從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如果十五的月亮代表性空,那麼初一到十四也可以說是緣起法,緣起性空。所以,月亮不是只看十五跟十六,是要看整體的。從初一到廿九、三十,以整個生命的整體性來看。
我們生命就像月亮一樣,有圓有缺,有黑有白,這就是一種業感緣起。
從初一到十五,緣起性空。我們要善觀緣起,善觀緣起才能夠進入到性空的解脫境界中。那麼緣起有理法界,有事法界,有理事無礙法界,理跟事不斷地交融中,最後才能夠進入到事事無礙的大圓滿解脫境界中。
十五、十六的月亮代表性空,十六的月亮代表空的理解到了極致,從性空再看世間種種千差萬別的現象,那是性空緣起,性空緣起也就是善了緣起。
所以,整個月亮,從黑月到初一的小白月,慢慢、慢慢的擴大,代表我們的覺性慢慢地充實。農曆廿九、三十天裡頭,十五、十六的月亮圓,也不過十五分之一,其它的都在缺月的階段中。直到月底,完全到了黑月的境界中,黑月也代表了大無明。
所以,這個真正的圓月,所謂的第一月,第一月指的是我們的生命最原始本來的光明,是性月,第二月則是相月,相是千差萬別的,以初一至二十九、三十的月相來代表;而性是本空的,是整體統攝一切相的,就這個本性的空才是真正的人人自性的圓月。
我們這星星、月亮的相,代表苦諦跟集諦。要明苦知集,你才能夠曉得怎麼樣來轉化它。轉化它是要靠般若慧觀,先藉十五、十六的月亮代表般若慧觀,般若慧觀是性空本空的。這個要看得很清晰,看得很通透,從相月悟性月,你才不會被這個圓缺啊、黑白啊、好壞啊、是非啊,被這些假相騙去了。你如果不跳出這個相,你永遠進入不了我們自性的性空。
因此,這嚴格而言,從月亮還要講到太陽,太陽才代表了真正的般若慧觀,展現出來大般若智慧!
由老子的出世思想到出世間般若
(九月十日 上午第三堂)
我們進入到第三個法則:
廿五、日輪轉化四般若
1、明點月輪屬生起
2、方便行願乃世間
3、出世行深大菩提
4、慧日無量得甚深
「明點月輪屬生起」,講生起次第;「方便行願乃世間」,屬世間般若,「出世行深大菩提」,則為出世般若觀行深入的境界。
「明點月輪屬生起」。從淨法界咒、護身咒,觀想頭頂上的 字,這 字就等同一個光明點。心月輪一觀起來,一樣是要融入到命門的光明點中。所以命門的光明點,在我們凡夫來講,有的人感覺得到,有的人沒有感覺到,有時候用得上,有時候用不上。這就好比上弦月,從初一到十五,從漸修中,漸中有頓,頓中有漸,慢慢地體會。體會到前面十四天的基礎,才能夠到達十五的月亮圓滿明亮。這些都是我們在生起次第的體會過程中,也是在般若慧觀裡的種種歷練上。
「方便行願乃世間」,世間般若,人情世故。也就是小乘行者討厭世間沒有用,逃避並不能夠解決問題。對此大乘佛教是面對的,該面對的面對,該挑起來的挑起來。這正是儒家跟道家的不同。當然我們佛教的戒行裡也是有的,特別以普賢行願來說,普賢行願是入世的,也是從人道開始修。在世間先把人做好,等於太虛大師的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把人做好,大道才會現前,你越過人道想成就大道,門都沒有。
你唯有很耐煩的,「方便行願乃世間」,修這世間般若,你要很耐煩,這是普賢行願的基礎。在菩薩戒律裡頭,你喜歡的恰恰要放下。你的貪婪,名聞利養,這是你所喜歡的,要懂得放下。不喜歡的偏偏要挑起,唉呀,人那麼多,事那麼煩,挑起來行人所不能行,忍普通人所不能忍,這才是菩薩行。
我最近看了一部電視劇叫做《老子傳奇》,太好了,這片子拍得非常好,編演春秋戰國時候,老子大概比孔子大二十多歲。孔子十五六歲就見到老子了,孔子那時專門從事婚喪喜慶禮儀方面的工作。
劇集中,孔子和老子第一次見面他們還沒多少交集,只是孔子對老子印象非常好,談話談得很契機。當時正好有個由孔子負責的喪事場合,孔子請老子來列席,碰到日蝕,但在儒家觀念,不管天候好不好,都要照常走。這時老子勸他不能走,講了一篇道理,說這時大家應先放下,等到太陽出來時再走。
第二次孔子見老子的時候,老子在周朝洛陽的地方,當等於現代的圖書館館長;還有除了當圖書館長之外,周天子在早朝時跟大臣的對話,他要做記錄。孔子第二次去見老子時,老子大概五六十歲了。孔子總覺得自己有所不足。周朝有大圖書館,收藏中國古代以來所有典籍。孔子在這圖書館一邊看,一邊請教老子,受用很大,這是孔子問道於老子。
第三次在邙山,第三次再見面時間不是很長,老子已經要離開了。老子九十九歲,在函谷關內,他有一個學生尹喜,老子要西出函谷關。尹喜說,師父啊,您要離開了,從關內要到關外,要去秦國。尹喜跟老子說,您總要留點東西下來嘛!老子,沒花多少時間寫下《道德經》五千言,留下這五千言就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踪了。
那麼,也就在老子要西出函谷關之前,孔子專程去請教老子。在函谷關要西出的時候,孔子的學生子貢,子貢特別代表儒家的這個學團,來請教老子,送老子西出函谷關。
老子學說裡面講天地人,很多講的是出世思想,後來西出函谷關,有如出世間一樣了吧?所以,「出世行深大菩提」,出世需要出世間般若,行深就是行深般若,這是一個發大菩提心,展現大智慧的境界。
那麼,大菩提、大智慧的境界又是怎樣呢?「慧日無量得甚深」,這要同太陽的光明普照一樣,才算真正進入到甚深般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