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提法王法之二十四

首愚和尚主持二0二二年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
十方禪林台北道場金剛般若法會開示
明宗書院河南校編組記輯

 

「三緣和合融命門」正是修氣、修脈、修明點

(第五天二月二十三日 下午第一堂)
在佛教最高的,成了佛就是法報化三身圓滿,這是佛教的三綱,也可說是「中密三綱」講的「心之體」(法身)、「心之相」(報身)、「心之用」(化身)。如果從道家的立場來說,道家的三綱是「精氣神」,儒家的三綱則是「智仁勇」三達德,也就是所謂的立功,立德,立言。還有在佛法的基本上,「因緣果」也可謂之為三綱。再說,我們修行的三要項「見地、修證、行願」也是三綱,所達人生的「真善美」也是三綱。這些三網,它們都是相關聯的,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那麼佛學講的三身,其實也就是三寶。圓滿報身就是佛寶,千百億化身就是僧寶,清淨法身也就是所謂的法寶,都是三綱。
三綱是學佛的綱領、綱要,真正的用功下手處則在「真言十要」。「真言十要」是我們用功、下功夫之所在,也即是所謂的修氣、修脈、修明點。
整個世間法、出世間法,我用禪宗的方式化繁為簡,就是「一四真言,簡樸親真攝一切」。「簡樸親真」展現的是禪宗的道風,統攝了世間法、出世間法,把「中密三綱」跟「真言十要」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南上師在準提法四個開示裡頭提到了,「準提法是秘中之秘,簡中之簡,十地菩薩猶未及盡知之」。十地菩薩都還沒有完全能夠瞭解,何況其他的?可見準提法的秘中之秘、簡中之簡,是打開我們生命的秘密寶藏的鑰匙。
秘中之秘,其實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般若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母。所以南無七俱胝大佛母準提王菩薩,這「七俱胝」指的就是無量無數無邊的古佛修這個法成就的,什麼法呀?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出生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所以準提法是一個大般若的修行法。
這個秘中之秘,最秘密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最簡單的往往是最複雜的,這是有研究過佛學的人才會曉得。那麼,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啊?性空。性空就是秘中之秘,真正瞭解了,反而是最簡單的了。「一念不生全體現」,講的就是性空,講的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所謂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乃見地通透了、智慧最成熟了所達到的最精簡的境界,所以叫「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個境界在《仁王護國經》裡面提到的,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秘中之秘。
而簡中之簡,從最簡單的起修,老實持咒是簡中之簡。簡中之簡要念到秘中之秘,那可不簡單!那麼秘中之秘的下手處,恰恰是簡中之簡。
「簡樸親真」從二三真言「念清楚,聽清楚」修起,「念清楚」是一四真言「簡樸親真」裡頭化繁複為簡約之初。
「聽清楚」就是「簡樸親真」裡頭的樸拙、樸實,是堅持忍持的一種修行力量,是一種貫徹始終的力量。
有了樸拙的精神,可以讓我們很熟悉的習氣從熟處轉生;讓我們對佛學的名相,對很模糊的佛學概念,從生處轉熟。整個佛法名相、佛學的內容,你越來越熟悉了,熟悉就是「親」。智慧越來越成熟了,原來大道就在當下,就在眼前,不隔一毫端,原來跟我們整個生命融在一起了,這麼「親」地打成一片了。所以再過來「二四真言」的「念念分明」是親到融合在一起打成一片了,那是功夫成熟了。「念清楚、聽清楚」,念到成熟的時候,「念念分明」了,「念念分明」就是「親」,而再到「念念本空」那就最真實不過了,達「念念本空」即是「蓮花化生」。
「念清楚」是修氣,「析肉還母」;「聽清楚」是修脈,「析骨還父」。到了「念念分明、念念本空」,那「蓮花化生」了,整個生命最真實的呈現了出來,原來「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就在你的當下,就在你的念頭,就跟自己的念頭完全融在一起了,念念分明了,進入到最實在的、最真實的,啊,念念本空,那真是真實不虛啊!
各位,你體會得到嗎?體會得到,你的佛學就越來越清晰了。行持下手處就在「念清楚、聽清楚」,然後再如何念到「念念分明、念念本空」以成熟了。
接著「二九真言」,「觀想慧日命門入大道——理入悟大道;持咒心平氣和化百病——行入證大道」,至此才能夠進入「生命真相」「般若慧觀三緣融」中講的「三緣和合融命門,入胎三緣會三網」而真正得「脫胎換骨真修證」!
「三緣和合融命門」,正是修氣、修脈、修明點,而「念清楚、聽清楚」,「念念分明、念念本空」,是真實功夫的下手處,這下手一定要跟「三緣和合融命門」相對接,整個中心就在命門。

「入胎三緣成三綱」撒開來是天羅地網

(第五天二月二十三日 下午第二堂)
在我個人來說,幾十年研究佛學,喜歡化繁為簡,所以最早提出禪宗的宗風「簡樸親真」,這也是我當年看《壇經》的一個心得。我從六祖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以演繹出很多的佛法法義,統攝很多的佛學理論。
所以,這一次本周的主題,可以說延續峨眉兩周準提七,將之整合成四句話。第一天、第二天整合的是「入胎三緣成三綱,三綱十要證三身」。第三天又提出了兩句,「三緣和合融命門,脫胎換骨真修證」。
其實,講「入胎三緣成三綱」,這之間還有很多理路的過程可敘述,我都把它省略掉了,直奔主題,直接融入主題中,就斬釘截鐵地提出了「入胎三緣成三綱」。
這三綱,剛才上一堂講了,三綱有很多內容,不止是中密三綱。那麼這「三綱十要證三身」還是要回到入胎的三緣來看。
父精、母血、阿賴耶識入胎三緣,和合成身,這身透過「析肉還母」、「析骨還父」以「蓮花化生」,這也又形成一個三綱。
再者,證果的三綱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即阿賴耶識是我們的根本識,轉化成清淨法身;六根轉成圓滿報身;六塵轉化成千百億化身。
還有,「二三真言」、「二四真言」,「念清楚」修氣,為「析肉還母」;「聽清楚」修脈,是「析骨還父」;「念念分明、念念本空」乃「蓮花化生」,這又是一個三網與三綱合套的三綱。
至於你能不能真正把握到「三緣和合融命門」,那看你的智慧了。這是轉化報身之法,很重要的!
我們在座有一位他可以把我這綱要演繹成佛學的理論,就是我們少庠會長。那麼這三綱撒開來以後,天羅地網一般,把非常複雜的佛學含攝起來。那麼「入胎三緣成三綱」可以寫成一篇洋洋灑灑的博士論文,最近我看上南華大學我們的老參方耀珠,她從南老師的因緣來跟我的,以十方禪林的準提法寫了一篇論文,寫得非常好。

「真言十要」開啟生命的華藏世界

(第五天二月二十三日 下午第二堂)
三綱十要,上午有提到「二九真言行二入」的「1、觀想慧日命門入大道——理入悟大道;2、持咒心平氣和化百病——行入證大道」,緊跟著就是「四三真言」。
「四三真言」,這是一九八九年,南老師要我不要把眼光老是停留在臺灣,將來有機緣為大陸佛教盡一點心,所以我寫了一篇文稿,其中有八個字「實行正道,莊嚴世界」,並立「四大宗旨、三大目標、九大實踐中心」,整個禪林的理想,就在這四大宗旨、三大目標、九大實踐中心中。
「四三真言」的「實行正道」,第一個「實修證」,講的是我們的業報身六根的煩惱,六根的煩惱需要「實修證」,懂得用功,這是「報身智德解脫門」,等於是「析骨還父」的一個環節。那麼六塵上的、人事上的煩惱,需要有菩薩行,「行悲願」,這是「化身恩德善巧門」,這是針對到「析肉還母」的環節。至於「蓮花化生」,這屬大般若的「正知見」了。你的知見要很正,此乃「法身斷德般若門」。最後一個是「道圓成」,融合了法報化三身的成就,成「正等正覺無上門」,大道修證完成了。這「四三真言」也跟入胎三緣,三綱十要,完全融在一起了。
緊跟著是「四四真言」,來自于南上師的開示。一九八八年,我去朝拜韶關南華寺六祖惠能大師金剛不壞的肉身像,回到了香港,南上師給了我兩句話,「心月孤懸,氣吞萬象」;這是「四四真言」前兩句,我後面加了兩句,「光音交融」,這是真功夫,功夫到了,一定是「光音交融」;第二句當時寫的是「心光無量」,我現在把它改成「慧日無量」。原來的「心光無量」加上「光音無量」,這四句共用了兩個「心」字、兩個「光」字,中國文學上不喜歡這樣的重複,因此就改用「慧日無量」,同時意境上也更合於真實。
「慧日無量」是圓滿次第。「心月孤懸」,是拿來做觀察業感緣起的,也是準提法的生起次第。那麼「心月孤懸,氣吞萬象」,這氣是什麼氣啊?習氣跟業氣把它化得乾乾淨淨的氣,這樣才能夠「光音交融」,才能夠「慧日無量」。我這些真言的句子都是畫龍點睛的綱要式的一個總結,也即是對佛法的見地、修證、行願提出一個個的口訣,非常濃縮。
緊跟著是觀想的要領,觀想的要領核心在眼根跟意根。我們所有的觀想,沒有離開眼根。眼根,是你眼睛有看過的境界,你才觀想得出來。所以第一句是「眼融意身根」,身心融合在一起;第二句是「六根通命門」,六根融通在一起了;第三句是「命門無所住」;第四句是「正法金剛眼」。這是禪宗講的正法眼藏所在,這把修行的要領整個地點開了,叫做「四五真言正法眼」。
緊跟著的是「四七真言四般若」。我們修行一定要具備四種般若。世間法一定要融通,世間法融通乃修道的基礎,怎麼修?第一句「道人剛毅無畏施」,這是「世間般若」。
第二句「鐵漢真心菩提情」,這是「出世般若」。沒有發菩提心成不了大道,鐵漢代表意志力非常的堅強,要如古德所言「修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才行。修道一定要具備這樣的出世精神!
第三句「心月命門金剛眼」,各位,你真正體會到了心月融命門,命門的光明點正是金剛眼所在。心月代表整個生起次第,你研究得很通透,將我們生命的業感緣起把握得很精準,具備生起次第的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的條件,這樣去修「心月命門金剛眼」,那就「行深般若」了。所以你體會到命門,心月光明融入到命門,你的修行可以少走太多冤枉路,可以接近菩薩的那種智慧了。問題是你有沒有體會到、有沒有把握到?
第四句「耳門圓照慧日明」,這是「甚深般若」。而這也只能夠點到為止,我正在開發,沒有開發完成之前,先保留,免成「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大可不必。一切真正回到自己身心去修,那我們才是真實不虛地在修行佛法,不是靠打廣告的了。
所以說,「真言十要」於法是精華中的精華!我們生命的心中心!這一大秘密寶藏,看你有沒有智慧去開發。

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第六天二月二十四日 上午第一堂)
古代的禪宗祖師有兩句名言「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也就是說,談佛學理論,你講得滔滔不絕,你的佛學理念很通透,這佛學的理念能不能轉為你自己的受用,來改變你的習氣跟業氣?習氣業氣就是我們種種貪嗔癡慢疑跟身體上酸脹麻痛的種種病苦。如果你所瞭解的理念,都還不至於來改善你自己的習氣跟業氣,與其這樣,你還不如講究實用和妙用,這叫「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這「行」也代表改善,改善自己身心的種種煩惱、習氣、業氣。
過去我們南上師曾經講過,這一段典故我沒有看過,是南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民國有名的唯識學大家,唯識學很精通、很有名的歐陽竟無先生,太虛大師親近過楊仁山居士,而歐陽竟無應該也是楊仁山的弟子。歐陽竟無有幾位相當出色的弟子,像熊十力。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牟宗三等是新儒學派的代表性人物,我們院長星雲大師曾請到佛光山演講過。歐陽竟無先生臨命終時非常感慨,自己學了那麼多的佛學,是有名的唯識學的大通家,到這時自己的痛苦都沒辦法改善,他勸弟子,大家還是好好念佛。所以說學佛怎麼樣讓自己得到實用、受用、妙用,這很重要。
佛學是釋迦牟尼佛的聖教量,是智慧之學,我們當然不能夠忽視。見地通了,最起碼內心對人世間很多會看得更開、看得更淡,這可肯定有的。當然,一個人臨命終時,對自己的痛苦改善不了,說一些感慨的話,其實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