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提法王法之九

2020年首愚法師於西安禪茶會開示
十方圓明心地湧記輯

10月18日 早課

「中密三綱,真言九要」指証華嚴法界

我們修習佛法,不單單是從心理層面,還要能夠統攝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觀想觀在頭頂上,這是偏向心理層面;觀想到命門,則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完全統攝在一起了。

「慧日孤懸融命門」已經把六識是因、六塵是緣、六根是果融在一起,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一以貫之。我們的起心動念會影響到人事上的一切氛圍,所有境況都體現在我們的因地居心。你講出來的話是「語業」,你的態度行為是「身業」,你的居心是「意業」,身口意是不可分的。所以「慧日孤懸融命門」這最空靈的境界,拉入到最實際的六根中了化業緣。我們的此心、此身對了、正了,散發出來的那種氣質、氣氛就 是祥和的。修持上如果只是在心念層面,那你沒接地氣,你的內心境界很高,但會不會反而冷漠寡情。

我們的起心動念也照顧到色身,影響到周邊的人事物,這才是立體的、全面的修行,才能通應華嚴法界,華嚴法界是面面俱到的。還有,有的盲修瞎練只照顧到身體,不曉得根本在心,反而心外求法,修成了外道法,這也要注意。

我們從六識出發,影響到自己的六根,影響到自己面對的六塵,如此則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轉化其中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通於地水火風四大,所以說這識性觀修法的見地通透了,你修法是全面性而不是片面的。

就二十五圓通而言,我們啟動的是第二十三位彌勒菩薩的識性觀、二十四位大勢 至菩薩的念性觀、第二十五位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乃至啟動的是二十五圓通的全面開發,也就是「慧日孤懸融命門」的觀想。

七七真言後面六句,就是敘述全面性的開發,第二句說的是眼根、意根、身根;第三句講的是舌根、鼻根、耳根;第四句講的是功夫的層面「氣吞萬象湧命門」;第五句講的是二十五圓通的華嚴法界,也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其實就是華嚴法界觀,這當然是儒家未及的。「真言九要」裡頭有心理空慧觀,有生理養生觀,有倫理入世觀,這樣才是全面性的佛法。

至於七七真言中的「五五圓通會命門」,你見地、功夫成熟了,就是「實修証」的「光音交融吞命門」,一切化得乾乾淨淨。我們見地、修證、行願,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最後「道圓成」,即「慧日菩提三身圓」,這是從華嚴法界的因到華嚴法界的果的全面性的信、解、行、證。

你的見地意識到了,就會懂得自我開發,再也不會退轉了;你見地意識不到,那對這個法,對它不會起珍惜感。很多人會退轉,覺得可有可無,不覺得怎麼樣,那是你的見地沒有深入,不知這個法緊要,難免「三天打魚,七天曬網」,那怎麼會修得效果乃至有成果?

華嚴法界也可以說是普賢行願海,普賢行願海涵蓋一切佛法。準提法就像是汪洋大海,大海能納百川,所有各宗各派,世間法、出世間法,它統統納進來。「中密三綱,真言九要」就是華嚴法界,重重無盡,撒開來盡虛空、遍法界。見地、修證、行願很紮實的,哪個意識到了,哪個人的菩提心就發起來了!

10月18日 第二支香

善觀緣起見生滅流轉 善了緣起現慧日孤懸

「四五真言」是金剛法眼、正法眼,也就是「七七真言」的第一句「慧日孤縣融命門」,跟第二句「眼意身根點命門」。

「慧日孤懸」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它的前行就是這「四五真言」的第一句「心住于眼目:心眼融」。心是我們的意根,住于眼目,這是眼根,等於意根與眼根的融合, 這叫「心眼融」。我們很多知識來源於眼根,好比說,通過眼根看到一些好的書,收穫了很豐富的知識,這是眼根與意根的融用。或者說,古人的名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靠的是眼根來看書,意根來體會;行萬里路是閱歷,走到哪裡、看到哪裡、學到哪裡,這是你的經驗。所以最高的觀想都沒有離開眼根與意根的融合。要「心眼融」,你才體會到什麼叫「慧日孤懸」。

慧日、太陽,比喻我們的般若智慧、自性光明。自性光明是靠我們的心與眼看到的。我們看到太陽,是我們的眼根看到,意根去辨別。我們也看過月亮,曉得月亮光來自太陽,心觀如月亮只能說是觀我們生命中的業感緣起;觀察到業感緣起,能夠對業感緣起洞察清晰,這是善觀緣起。這整個緣起你觀察得很透徹,表徵了準提法的生起次第。

我們要瞭解生命的種種困惑、無明,因為無明的困惑造就了種種善業、惡業、無 記業,給我們召感了很多的煩惱,這在佛學名詞叫做「惑業苦」,講的是我們生命的生滅流轉門。那麼,看清業感緣起了,明白苦諦跟集諦,最後想要得到清淨圓滿的解脫境界,要修大道,這個大道只能夠用太陽來比喻。

準提法的圓滿次第用太陽來比喻,太陽是恒星,晝夜常明,儘管有陰天,但陰天不是太陽的問題,是雲霧過濃好像把這太陽光明給遮住了。然而太陽光是二十四小時都在照耀,只是我們生活在地球,地球自轉一晝夜,地球的一面轉到太陽的那一邊就是白天,轉到太陽背面就是黑夜,所以我們看不看得到太陽光不關太陽的問題。

我們一想到生命最圓滿的境界,要用慧日,用太陽般的慧光來比喻,以之彰顯我們的菩提心。而唯有般若智慧才能真正開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完成不了大道。菩提的深心象徵見地,開發完成了就是清淨法身;廣心則成就了千百億化身;直心代表功夫,這樣以三心合一去修,整個業力轉化得差不多了,成就的是圓滿報身,此所以稱之為「慧日菩提三身圓」。

命門乃生命之源,身心的總開關

一個人真正精明能幹、耳聰目明,他看到、聽到了什麼,馬上會有反應。好的、對的馬上做。這樣的人非常有智慧,一個聽由耳根,一個看由眼根,這我們生命中最靈敏的兩根,我們要善用起修。

「心住于眼目,眼住於命門」,把最高的修持境界融入到我們生命、身心最核心的地方:命門,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十二官之外,別有一主」,它統攝了十二經絡。

命門的開發,別人我不曉得,我是行般舟三昧開發出來的,般舟三昧不可思議。其實,左脈右脈集中到中脈的一個交叉點就是命門所在。我們的兩隻手跟兩條腿實則也表徵了左脈、右脈,兩條腿走路這樣一前一後,其交集點正是在命門;中脈通到命門,左脈、右脈、中脈匯集到命門,我們阿賴耶識的現量境界更是在命門,胎息大法樞機也是在命門,大家要仔細去參究、去體會!

「四五真言」非常寶貴,那是我們金剛法眼所在、「慧日孤懸融命門」所在,所以修法時「眼住於命門」。中醫的另外一個說法,眼睛的睛明穴也是命門,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睛明穴在鼻根、內眼角間,當然也跟命門相通。這樣六根融命門、命門融六根,這是我們整個生命的總樞紐。所以說觀想不是觀在心臟,也不是觀在頭部,而是觀在命門。古人這個命門用詞用得太好了!生命之門!身心的總關鍵的地方!

對命門的認識我不是看中醫學說來的,是行般舟得來的,身心的現量境界開發出來的,苦行出來的!哦,到了關鍵時候,命門一開,下行氣、中行氣、上行氣、左行氣、右行氣都起來了。從生命實驗出來體驗到的,那整個是立體的事理的發現。

10月18日 第三支香

般若的本地風光吻合「三平哲學」

「四五真言正法眼」的第三句「命門無所住」,整個般若都是遊走在空有之間,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非空非有,這是般若正觀的正法金剛眼所在,而「慧日孤懸」就是正法金剛眼。「慧日孤懸融命門」統攝了二十五圓通,它的融命門是全面性的。

「四五真言正法眼」告訴我們悟毗盧法界,怎麼悟毗盧法界?毗盧法界就是金剛正法眼,這要「心住于眼目,眼住於命門,命門無所住」,這四五真言其實統攝了一切法。

緊跟著「五五真言」,它其實是沿著「四五真言」而來。即法本第十六頁的第三則,「五五真言證三身」(六祖印證祖師禪)。這六祖講的《壇經》多靈活呀,大家看《壇經》會很有親切感。但如果你去看其他的禪宗禪師的言行記錄,如《指月錄》、《景德傳燈錄》、《碧岩錄》等,那機鋒轉語,看得你頭都會暈,你對般若沒有相當理解是看不懂的。但後來的參學者專門講這些機鋒轉語,那已經沒有祖師禪的味道了。所以禪最原始、最樸素平實的莫過於《六祖壇經》,而我們所提的「三平哲學」就是《壇經》的本地風光,平常、平實、平凡。

高明的人不但用三平哲學來自我要求,也可以用這個三平哲學去勘驗天下所有善知識。凡有些講的神奇的,那已經不平凡、不平常、不平實了,那種說法往往有問題,或者可以說是「聖人以神道設教」的方便說,不是究竟說。真正的般若的本地風光一定是平常、平凡、平實。

那麼「一四真言簡樸親真」,其實也是從《壇經》來的。禪宗的道風本來就是「簡樸親真」,離開了「簡樸親真」,那已經失去了禪宗的道風。「五五真言」我用的完全是《壇經》的思想,第一個「無念念命門」,到了無念,整個命門的現量境界完全展現出來了。「無念念命門」則「法身無念納萬德」,「納萬德」,什麼萬德?妙有!真空一定是符合妙有。如果是羅漢,那只有「空」,沒有「有」,那是小乘境界。大乘境界是無住涅槃,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

實際理地不著一塵 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五五真言」第二個「無相相命門:報身無相現莊嚴」。修行如果你還在乎人漂亮不漂亮,那你已經著相,被相所綁了。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還要靠打扮嗎?修行追求的是內在美,你太講究外在的,那是漂亮而非莊嚴。如果從女性來講,莊嚴是貴婦人的命,漂亮要小心紅顏薄命。紅顏為什麼容易薄命?不夠莊嚴!這是由於心態的問題,過於花枝招展,偏虛榮心炫耀世俗。所以要修「無相相命門」,報身無相才能現莊嚴,你越能夠跟般若智慧相應,你身心展現出來的現量境界越是莊嚴。

各位,能體會到嗎?能體會到,你的境界就不同了。要自我要求,人活得有一股風骨之氣。人要有骨氣,不隨風而轉。這無相就是人的一個風骨,而唯有無相才能夠無畏佈施啊!你若在乎,活得舒服不舒服,那你離大道還遙遠得很呐!

「五五真言」第三「無住住命門:化身無住普賢行」,應無所住才能夠把命門給呈現出來。你怕這個、怕那個,都是世俗的想法,進入不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人不住在好和壞,那才能夠放手一搏。一個人太在乎自己的利益,太在乎這個、那個,就礙手礙腳了。大菩薩大格局,那就是「化身無住普賢行」。《永嘉大師證道歌》的名言叫做「大象不遊於兔徑」,兔子羊腸小徑東跳西跳不定,大象四平八穩走大道,二者差多了。永嘉大師還有兩句名言,「直截根源佛所印,尋枝摘葉我不能」,法好比是樹木一樣的,尋枝摘葉代表光很多名相的分析,陷於枝節,不見大體,真正的大禪師不來這一套,直探法源根本。

而法源根本是「本來無一物」,「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一切掃得乾乾淨淨的,或也可說如靈龜走路,隨走隨掃,不留痕跡,這才是高人。處處還要顯擺自己,炫耀自己,那是小兒科。但即便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卻又是「萬行門中不拾一法」,這菩薩道、菩薩行,還是充分十足地發揮。

10月18日 第四支香

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修行在善成就戒定慧,這要明白三心不可得,見到依他起性,破遍計所執性,最後證得圓成實性,圓滿道業。「圓成實性」其實就是佛陀的第三個法印「涅槃寂靜」,「涅槃」可以說是佛果的境界,充滿了生命的常樂我淨,充滿了生命的真善美。

有時我們會聽人家說,某某高僧涅槃了,這麼說並不很恰當。所謂涅槃,不是死了叫涅槃。「涅槃」是清淨圓滿的意思,也就是成就了之意。凡夫是「諸行無常」,到了明心見性的聖者,找到生命那種真「常」,就是永恆的意思;而「樂」是極樂淨土,究竟快樂的。涅槃是真正的、清淨的真我、大我,不是那種凡夫的我執、法執的我。解脫生死的聖者充滿了大公無私的精神,那是大我、無我的境界,究竟清淨圓滿,是名涅槃之道。所以大家不要認為人死了以後叫涅槃,哪有那麼好?「涅槃」那是佛菩薩才有的,「涅槃」是大成就、大解脫。

現在為新皈依者,簡單的把皈依三寶說一下。皈依就是回家,簡單地說回家依靠三寶。這裡講回家,我們回的不是一般世俗的家,是如來本家,回到了我們清淨本來的法身之家,就是清淨法身境界。法界境界是我們的心靈家園,我們心靈的故鄉。什麼是心靈的故鄉?清淨本來。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其實就是找回自己、看清自己、明白自己,不斷的提升自己、莊嚴自己、解脫自己,這才是真正皈依三寶的一個實際內涵。

回到如來本家,如來本家的中心就是三寶。我們皈依三寶通常有兩種、三種、五種的說法,但講兩種也就可以了。一「現象三寶」,眼睛能看畫面上的佛菩薩是現象佛寶;三藏十二部經是現象法寶;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代代相傳,傳到現在的是現象僧寶。現象三寶是座橋樑,接引我們進入到二「自性三寶」。

自性三寶,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那什麼是自性三寶呢?什麼是自性佛寶?佛在哪裡呀?佛者覺也,哪個人能夠覺悟到生命的本來,哪個人就是覺者。當然了,覺者還是有淺有深的,淺的是覺悟到自己,看清楚自己生命的本來;深的不但能夠自覺,還能夠覺他,佛菩薩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

講到什麼是佛?佛在心中!馬祖道一禪師講的,「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心就是佛」。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我們的清淨本來,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本來,禪宗稱之為悟道,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各位,你見過你的本來面目嗎?有個參禪的話頭,參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明心見性,你的本來面目就呈現出來了。明心見性要三心不可得,三心就是我們的妄想心,妄想心降伏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寂滅」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清淨本然這是真正的佛寶。

佛在心中莫遠求,離心無別佛,離開你的心再找什麼佛呀?心外求法可就成了外道了!

三寶的功德盡虛空遍法界

我們如何體會進入到「即心即佛,是心作佛」?要有正知正見。那什麼是自性法寶?法者正也,我們有了正知正見,隨時隨地可以見十方三世一切佛,就在你當下,就在你當念,叫做見法即見佛。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有了正知正見,原來心就是佛!

見法見佛,身心就清淨和合了,這是自性僧寶的僧者淨也。你明心見性後,你的身心清淨和合了,那也是個僧,廣義的僧。狹義的說,出家眾才是僧。你只要明心見性,你就超凡入聖,你就是真正的僧。但佛門有佛門的規矩,出家就是出家,在家就是在家,所以也就不以這個作為標榜了。

我們皈依法,就是皈依智慧。「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皈依智慧。「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皈依僧就是皈依福德,能夠入眾無礙、處眾無礙、威德自在,那就是僧。法寶是智慧,僧寶是福德,福德智慧圓滿,佛寶就呈現了。

法寶是我們生命的根本,是心之體;佛寶是圓滿報身,是心之相;僧寶是心之用,這三寶是我們生命中的體、相、用。法寶也代表清淨法身,佛寶代表圓滿報身,僧寶代表的是千百億化身。還有,三寶也是真、善、美,追求人生達到真善美的境界。明心見性的人最真實,所以法寶是真;僧寶是善,廣結善緣;至於佛寶,佛寶是美。這是隨順世俗說法,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但佛寶我們不講美,講莊嚴,福德莊嚴,智慧莊嚴,這是佛果的一個精神內涵。法寶代表因,僧寶代表緣,廣結善緣,而佛寶就是果了,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果,這整個來講稱之為因緣果。因緣果、體相用、真善美、法報化,這是三寶的功德,展開來盡虛空、遍法界。

我們真正懂得皈依三寶後,尤其皈依自性三寶,三寶片刻不離我們,我們認得三寶原來遍一切處。我們的心已經具備了佛法僧,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這樣你對三寶就體會得很深,也非常廣。

各位,這裡把皈依三寶的精神內涵大概地畫龍點睛點出來了,剩下的就各人自己去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