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至於孔子研究的心得報告,有幾個要點:
一切學問的準則
第一,《周易》這一部書的學部法則,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易與天地準”。
不論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為法則。
換句話說,化學的也好,物理的也好,數學的也好,無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也不管軍事、政治、社會、文學、藝術等等,都離不開這個法則。
天地之準是宇宙間最高的標準,最高的邏輯。簡單地說,如果人家要問我們,你們中國的《易經》是怎麼樣的一門學問?答案是“彌綸天地之道”的學問。
“彌”就是畫一個圓圈,因為圓周形無所不包。
“綸”就是在這個圓的外面,再捆上一條帶子,一直一橫,好像我們小時候沒有玩具,用棉花團一個圓球,外面再用線把它纏起來,當皮球用,在地上拍,“彌綸”就是這個意思。簡單地說,如果人家要問我們,你們中國的《易經》是怎麼樣的一門學問?
答案是“彌綸天地之道”的學問。
宇宙間萬事萬物一切的法則,都在它的範圍之中了。
中國的實驗科學
第二,我們的祖先畫八卦,創造《易經》的哲學,它是幻想來的嗎?
不是的,它是科學的,是經過科學實驗的程序的,
是“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而研究發明的。
我們老祖宗觀察這個天文,不曉得經過幾千萬年,才累積起來成為這個心得經驗。
我國的天文內容很多,譬如我們小時候看過一部叫《白猿占經》,書的表面花花綠綠的,很奇特。這是一本早晨看太陽,晚上看月亮,觀察開象面知道刮風下雨的書。
哪個地方有災變、有刀兵,晚上一看天文就知道了。
這本書的來歷,據說是上古時候有個猴子修道,活了一萬年,它觀察天文,記錄下來累積得到的經驗,成了這一部《白猿占經》。當時我們聽說了這本書,興致很高,千方百計設法購得,視為珙璧,藏之密篋,輕易不讓別人看。
等到自己年齡大了,知道了箇中乾坤,也就一笑置之。
過去一些同學們感到很新奇,我說你們誰想當諸葛亮、劉伯溫,你們拿去好了。同學們當然很寶貴。但當他們弄清楚了箇中道理,也沒有什麼稀罕了。
神秘的無字天書
我們老祖宗了解到天地的法則,是科學地觀察得來的。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這個地理,並不是你們中學讀的地理。在中國古代,看風水也叫地理,這個地理是地球物理的另一種學問。所以古人又把看風水稱為堪輿學。
輿圖之輿,過去就叫地理,是依據一般的地理圖形~
包括山脈河流的走向等等。
堪就是察看,察看地球所能負擔的能力。
輿是車,也是載,有地厚載物之意。
所以堪輿就是地理,一般稱它為風水。
這裡我們所談的地球物理,是新興的一種學問,可是我們老祖宗早就研究了地球物理。
我常常告訴外國的朋友,關於地球物理這門科學,我們中國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了。
我們中國有一本書,不但外國人不懂,連中國人也看不懂,這本書就是無字天書,只有圖案,沒有文字,在《道藏》裡邊。以我看來,這本書就是地球物理學,全書都是圖案,畫了很多圈圈,都是洞洞,白洞黑洞,究竟哪一個指什麼?
誰也不曉得。
這本書就是《五嶽真形圖》。
在我們中國古時,認為地下面都是通的,地球是個活的生命。我們古人之所以把地球視為一個活的生命體,就是認為地球裡面有人。
現在美國人的研究,也認為地球裡面也有另一個世界。這話是否可靠,地球裡面到底有沒有人,很難說!
刻我們年輕時念過一首求仙得道的詩:
“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那個時候我們認為是真的,絕對不假,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小時候這種故事讀得多了。
現在西方也有這類科幻故事。譬如天上的飛碟是從哪來的?
這有很多說法:一種認為是來自外太空,一種認為是來自地球內部的人類,因為我們搞原子彈、核子彈,擾亂了地球內部人的生活,所以他們派出來偵察,看是怎麼一回事。
據說美國曾經有位叫維物上校的軍人就被他們抓走,帶到地下去審問了。不過我想如果能被他們抓到另一個世界去玩玩,我倒滿希望的。
據說到了地下,便可以長生不死了。我們中國人過去都說,地下人的生命比我們長,像王子去求仙說的“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那多好呀!這是不是神話呢?也很難說。
到現在不但地球裡邊是個謎,就是連地球的北極是什麼樣子,也還沒有人下過定論。科學家們、航空專家,都沒有辦法。因為飛機到了北極上空,一切儀器便都失靈了,分不出東西南北,只有在那裡打轉。
如果被地心吸力吸進去,飛機便飛往地下了,也就什麼都完了。進去之後變神仙不變神仙,我們不知道,但這些情形到底是什麼原因,現在人們還弄不清楚。
倒是幻想的科學家的這種想法,幾千年前我們老祖宗便知道了。這些在《道藏》裡邊都有,但很可惜沒有人看得懂。
如果我們能懂了,知道哪裡是門戶,一開門我們便可以進去了,那該多好。
我曾經想關起門來研究它十年八年,總要弄出個眉目。如果能進去,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滿好玩的。但總下不了這個決心,因為到底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讓我下這個功夫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