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傑

南公懷瑾上師追思會掠影寄情

追思緣起

二〇一二年十月一日深夜。在蘇州吳江市南公懷瑾上師一手創建的太湖大學堂裏,「護持工作小组」正式公布:南懷瑾先生已于壬辰年八月十四日(西元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下午十六時廿六分,在太湖大學堂安祥辭世,壽终正寢,享年九十五歲。

掠影南公懷瑾上師 勾勒娑婆道意師情

一九一八年農曆二月初六,南懷瑾先生生于浙江温州樂清縣翁垟鎮地團村。其父營商為生。六歲入私塾讀四書五經。只在縣小學插班讀了最後一個年级的課。適逢杭州浙江國術館公費招生,管吃管住,兩年畢業後,可分配各地做武術教官;儘管一九三五年夏已娶了姨表姐王翠鳳為妻,生下長子舜銓,他還是毅然與同鄉相约,從温州坐船到上海,又轉火車去杭州;一九三七年以第一名的成绩畢業于浙江國術館,獲得武術教官資格,却未謀得差使。

不久,抗戰爆發。他來到川康邊境的大小凉山地區,辦起了「大小凉山墾殖公司」,自任總經理兼指揮團總指揮;不到一年,就放棄墾殖公司,回到成都,在成都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他擔任過武術教官和政治指導員。

南先生在四川青城山靈岩寺那裏結識袁煥仙先生,從忘年之交而成為師生。袁煥仙先生人稱大禪師、大居士,與佛門大德虛雲和尚齊名。南先生拜在袁煥仙先生門下之後,改變了他一生的道路,對那些旁門左道的東西已没有太大興趣,軍校武術教官的工作也不放在心上了,而是專心致志跟袁煥仙學佛學禪。一九四二年冬,袁焕仙出關後,到成都成立維摩精舍,南先生辭去了中央軍校的教職前往追隨。一九四三年秋,南先生辭别他的老師,獨上峨眉山,來到中峰顶上的大坪寺,第一次「閉關」修行。一九四七年回到樂清與家人重聚,這也是他與双親最後的團聚。

一九四八年,南先生來到台灣考察三個月後又返回杭州。次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台灣實施出入管理制度之前匆忙趕到台湾,一待便是三十六年。整個五十年代是南先生在台的困頓時期。一九五五年他發表了《禪海蠡测》一書。

在台灣基隆,他娶了第二位妻子楊向薇(東北人,信奉回教),生下兩男兩女。家中原配打聽到他在基隆落脚後,也携子找來。直到義利行生意慘敗,舉家度日艱難,母子才無奈折回家鄉,從此天各一方,八十年代初才在香港相見。一九七三年,楊向薇在兒子國熙赴美讀書四年後,也前往美國,結束與南先生的婚姻。南先生為中國文化事業,把個人一切親情都捨掉了。

一九七〇年代,南先生在台灣輔仁大學講授《易經》及《中國哲學史》。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是他在台事業的鼎盛期。一九七〇年三月二十二日,「東西精華協會」在台北召開成立大會,南先生作為大會主席揭示:本會的宗旨是國際性的,以不營利、不牽涉任何政治活動為原則;以達成人類社會慈善福利,而以東西文化交流融合為目的……」。

一九七一年五月,「東西精華協會」遷至台北連雲街「蓮雲禪苑」四樓,學員由原先三十多人增至六十多人,南先生授課内容也由禪學擴至傳统文化其他領域,先後講《論語》《莊子》《楞嚴經》《瑜伽師地論》及中西醫理。一九七〇年代中期,「老古出版社」(老古文化出版公司前身)成立後,《論語别裁》隨即問世,在台灣出版界引起一陣轟動。

一九七六年底,南先生選擇在台北市鬧區,進行人生中第二次閉關。一九七九年出關後,應緣成立「十方叢林書院」的佛學院及研究部,並創辦《知見》雜誌。

一九八五年七月五日,南先生带着幾名親近弟子赴美客居,直至一九八八年到香港定居。期間先後創辦了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及香港國際文化基金會等文化教育機構;其後,更在世界各地華人社會推廣兒童誦讀東西方經典的文化運動。

一九九七年八月八日,侯承業教授出席南先生匯緣籌劃的金温鐵路全線舖通儀式時,朗讀南先生的詩句,「世間须大道,何只羡車行」,他是在說:世間須有大道,是一個通往人心的大道。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十日(農曆八月十五日)晚上,在太湖大學堂爲南公懷瑾先生舉行荼毗儀式時,一輪皓月高懸天際,清明的月光下,中國佛學院副院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師爲南師舉火。整個祭奠告別儀式莊嚴清淨,殊勝圓滿。宗性法師的《爲南公懷瑾大士荼毗語》道:「應化人間樂太清,七星了然住大坪。遠走康藏通禪那,繽紛法雨墜紫雲。」

恭維南公懷瑾大士。一九一八年農曆二月六日降生。浙東樂清人士。一世行藏,已載籍章。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平生功績,難描難繪。二〇一二年農曆八月十四日,化緣既盡,大事已畢。遊戲人間九十有五載。醉心法海七十餘春秋。向上一乘,早識貧無立錐之旨;隨順世情,不費依樣畫葫之機。今於: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笑曰:俄而一夢,是夢非夢,夢裏夢外,夢夢夢夢。南公懷瑾大士,印如是耶?既今末後一著荼毗一句,又如何舉揚?

「靈巖諸子出火宅,太湖水印峨眉月。四大五蘊如意樹,一粒粟米滄海闊。」

宗性 拙

謹此掠影南公懷瑾上師履痕,幽忽勾勒娑婆清淺道意師情;頂禮南門內外莫非妙莊嚴路,生起次第一生終竟滅塵合覺。

由小見大說恩義 家國天下一身隱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三日十方禪林於峨眉道場舉辦了一次感性的「南公懷瑾上師追思茶會」,吸引了僧俗道侶絡繹於途,齊聚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湖畔這塊當初亦經南師、首愚法師等徒眾風塵僕僕往來勘定而今已具規模的十方禪堂修行寶地;從上午莊嚴肅穆的準提觀音法會,繼而佛前大供、午齋供眾,到了下午一轉氛味成為來自海內外僧俗七眾弟子念舊認親訴說恩義情懷的茶敘盛會。

會中由當然的地主首愚法師領眾,來自各地的南師常隨弟子代表慨然陳述湧自心田的前情舊事及對未來南師精神的擁護切情。筆者曾於一九八〇年九月至一九八一年二月半年的時間以十方叢林書院研究生的因緣蒙南師及書院諸師長大德提點照護慧命,得以稍具修身安心智識根本;對追思會中南師公子南國熙先生於報告南老師的最後一程人生路的開場語:「父親以天下人為子女,以子女為天下人。」這話特別有感。

因為一九八〇年十月二十五日,我的修學日記中有如此一則記載:「南先生贈予一件他自己的上衣(中國式的),心裏的感覺怪納悶的。」並題小詩一首以為情念「天涯有路盡紛歧,世事如霜無痕迹;秋涼蕭颯日子裏,叢林書院一贈衣。」大有傳說說中韓信受漂母一飯之恩的悸動。

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六日「南先生再致贈二手冬衣夾克一件,除了默默接受且實際使用它外,我拒絕了也不是(一位長者的關情),不拒絕又不是自己所願接受的。」另詩記懷「孑然一身是本命,旁生關情惹紛紜;平白冬衣裹肢體,雜亂心緒星滿群。」

蓋十月末旬後的台北已入寒涼不定時節,當時的我只是還算單純的尋常社會子民,以哲學系畢業生隱伏心中的慧思不斷才隨順報章「叢林書院招生」啟事因緣循序會考入學獲准;由於並非生涯整體規劃的行程動線,只憑一股向學熱誠便辭去穩定的職場職務,生活得可能相當克己自儉;南師贈衣只是請人悄悄置放我在書院固定的座位上,事後也是由人轉知見我未曾穿著保暖衣物〈可能又知我的拗性〉而不著痕迹請人送衣相贈;若非具「以天下人為子女」之對待周遭子弟的關情,區區一介過客子弟何得蒙受此般巨細彌遺的照護恩義?

此外,由前項南師事略掠影中,亦普見其「萬人如海一身藏」、「大隱於天下」的經世風範。身處亂世中國的南師真是:文身武事韜略一生,世出世間經事濟群當代;弘傳準提法要供眾,恢宏儒釋道慧命薪傳。剪影他的一生直是:風雨江湖書生行,離亂人間作觀音;慈懷牽引淪落人,悲心文化興學堂。值此追思氛圍濃郁之際,順風遙寄塊壘胸中戚戚之情。

虔誦《楞嚴經》肅穆思懷師

為紀念南先生手著《楞嚴大義今釋》揭示楞嚴奧義宗旨,法益流芳;十方禪林又於南師圓寂滿七之日舉行「誦楞嚴  思懷師」的活動,以「同參楞嚴微密,共沐南師智光」之深具迴向十方慧命意義的追思法會,在在提撕向道弟子的慧命本真;直如《楞嚴大義今釋》篇末「楞嚴法要串珠」揭示:「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法會現場在十方禪林台北道場復青大廈頂樓舉行,為期兩天;十一月十五日上午八時起誦兩卷經文,接續午供,用齋,下午再誦三卷經文,接續往生壇回向;十六日誦完全經十卷後,逕接回向後並火化疏文及牌位;全體會眾於金爐前禱祝南師滅塵合覺,圓滿菩提。

筆者有幸因緣和合,兩日來能夠順利全程與會,在肅穆的情思中誦完楞嚴全經;私下慶幸雖無法參與太湖大學堂爲南公懷瑾先生舉行的荼毗儀式法會,然能在曾與南師時空交會點上的十方禪林台北道場恭逢滿七誦經盛會,得以目送象徵性的縷縷清煙合體於朗朗天地間,音聲中所熟悉的南先生、南老師、南公懷瑾上師,就在這麼一個年度的中秋圓滿時節,進入生起次第的終階「真源湛寂身」,明點直充乾坤自然的圓滿覺海,直如一壇準提修法的圓滿次第現前;如斯滅塵合覺,應也是菩提澄淨的一場示現!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自在平地圓覺菩薩摩訶薩。

結語—了緣入真我頂禮

南懷瑾先生於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證實圓寂,並於九月三十日於太湖大學堂舉行荼毘儀式,除兩岸各地陸續的追思紀念會或莊嚴或感性的舉行外,「南公懷瑾上師永續傳承追思會」十一月四日在台北十方禪林舉行,由十方禪林、東西精華協會、老古文化事業、太湖大學堂等南公懷瑾上師生前創辦的四個單位合辦;會中決議籌建一座懷師紀念堂、一個懷師佛學院,以培養在家出家的人才,宏揚正法、傳承中華文化。茲將新聞稿順緣登錄,一方面頂禮南公懷瑾上師恆順眾生的一生行誼意志,一方面也贊歎由首愚和尚領眾的十方禪林禮敬諸佛、普皆回向的悲智願行。

新聞稿全文如后:

興建懷師紀念堂 大家孺慕一同

回顧南師在台發揚佛法的因緣,及其於文化思想上所留下時代性的哲人巨像,乃匯導投映在十方禪林弘傳如來聖教、興文教淑善社會人心的漫長發展史中。十方禪林爰由眾議,將籌備於峨眉道場興建懷師紀念堂,以永懷其智德來啟發後世向道者之正法眼和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感。面此重任,特請十方大德、各界善信不吝提供規劃意見,並踴躍發心贊助,共成美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