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首愚講述
善至成記錄
大道如是話南師──首愚法師一〇三年三月講於南公上師冥誕紀念準提法會

人生如夢亦如電 唯有見性一真實

六祖講:「禪宗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見性,見到整個生命的中心,見到我們生命的真實相。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但得本,莫愁末」,得本就是明心見性,得了本就要後修普賢行願海。一旦見到生命的真實相,你就懂得用功了,懂得了整個生命,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所以,真正有道之士、明心見性之人來說,看到世間的名聞利養,完全如《金剛經》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言。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寧可不要王位,拋開了家庭、愛情?他是為了尋找生命要怎麼樣才能解脫生老病死。又《法華經》云:「唯有一真實,無二亦無三」,明心見性是整個生命的根本,也就是唯一的生命的真實相,無有枝節,一旦清楚了,你就可以恒順一切眾生了。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可以讓人安家,把家庭照顧好,然而幾十年一晃,一口氣不來,一切都沒有了。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話就是要我們看清楚哪個是本,哪個是末,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你抓住了根本,虛幻的表象已經不重要了。你見地有多深多透,你的功夫才能跟進。見地不通透,功夫進展不了,因此所謂修只是盲修瞎煉。「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中圓」,我們講了,你轉了第六意識,心量寬廣了,海納百川,報身開始轉化。你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一切都是平等心去看,那前五識就轉為成所作智,前五識的神通妙用慢慢就起來了,第八阿賴耶識則隨之轉為大圓鏡智,所照到的都是全面性、整體性,一般人看不到的,你都可以看得到了,不會眼光如豆,看到前面就忘記了後面,看到左邊就忘記了右邊。

「觀想蓮蓬座中,生起我身,頂上放光,迎請本師毗盧遮那佛。」臘字的觀想是讓你能見毗盧法界。佛菩薩的頭部都有個光圈,「頂上放光」,表徵的是清淨法身的境界。清淨法身怎麼見?用你透徹的見地才能見到。「本師現丈六金身,無量相好」,這是圓滿報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一相都具備多生累劫累積的不同的功德。這是大家所要研究佛學的部分了,每一相累積什麼功德能夠成就。佛陀有一相叫廣長舌相,舌頭伸出來可以蓋到鼻子,這是多生累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才能成就。菩薩行願要非常廣,才能百劫修得相好。至於千百億化身不是指有好多的身體,而是指千差萬別的現象,你一一都能觀察清楚,理到事到。千百億化身就是靠後修普賢行願海來成就以證得後得智。佛陀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通達一切智,能徹萬法源。

「觀想奉上世間種種殊勝供養」,修供養等於行普賢行,而普賢行也就是修報身、化身,以見地為導讓行願輾轉增上。你理念上要完全清晰,但行為也要跟得上。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福報就有多大,你的智慧就有多大。建大道場,轉大法輪,都是在廣修普賢行。「奉上世間種種殊勝供養」,供養通常是「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不外衣食住行。物質之豐富,在正常情況下代表你的福德福報,代表你會做人做事,你的經營理念,你的執行力之優,你懂得生活品味,懂得人際關係。畢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你開發見識了多少就多少,這就是境界般若。

六根門頭是道場 簡樸親真修行人

修行不但要懂得做人處事,六根門頭都是我們的道場。去年我在閉關,善至境、善至文說這裡要建個禪堂,我說那先建吧。等來了一看,這個地方氣象萬千,非常好。修行需要法、財、侶、地。法,要有正法,代表對佛教、佛學、佛法的正知正見;財代表你的福德;侶代表好的同參道友、善知識;地,就是環境,好的環境本身都在說法。各位不要以為《阿彌陀經》是在講神話,鳥兒、風兒都在念佛、念法、念僧,在佛學來講叫境界般若。修行不但人際關係要很祥和,跟家裏人互動周融無礙,家裏佈置得也要很整齊清潔,千萬不要雜亂無章。禪,怎麼寫?示單,代表很單純。你人單純就清淨了、純淨了,而一複雜往往就染汙了。修行一定要化繁為簡,我提出四個字:簡、樸、親、真。第一個字「簡」,簡約;第二個字「樸樸」,樸實;第三個字「親」,待人要親切,有親和力,很容易跟人打成一片,彼此沒有隔閡;重點是第四個字「真」,一切很真實,很真誠,不做假。你的生活任何環境,做人做事都是這樣,處處返樸歸真。就這樣來修供養、來生活,則有生活的品味、生活的眼光。其實,這也是普賢行願,把修行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做人處事中,讓自己歡喜,也讓別人歡喜。

供養好了,「佛身自頂上光明中渾入我身,我身立即轉為本尊,無二無別」,然後再觀想傳法上師現前,這是上師相應法。大家福報都非常好,能遇上南老師這麼一位當代的大善知識,不但通宗又通教,而且通達儒釋道三家思想,通達諸子百家,他按照《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把四種不同版本的《準提陀羅尼經》整理成法本,融合了各宗各派。這是我們所修這一準提法很殊勝的地方。各位基本上都有看過南老師的書,不管佛家儒家道家,講得那樣的透徹。往後我們在南上師的冥誕日、圓寂日來紀念上師,主要要承襲他的智慧,要多研究他一生的著作,使我們修習佛法在正知正見上得到更精準、更正確的引導。觀想傳法上師現前,一代一代在頭頂觀想上去,這代表法脈的傳承,觀想好了,「上師又由我頂上光明渾入我身」。我經常說,上師相應法,就是般若智慧相應法。上師通稱為金剛上師,要通達般若才有資格稱為金剛上師。

準提法的第二個重點,已經講完了。明天講第三個重點,也可以說是準提法的心中心,金剛念誦的中心核心怎麼樣跟實相般若相應,那你就懂得怎麼念誦了。金剛念誦這四個字,涵蓋了修氣修脈修明點,整個準提法濃縮到最後,只剩下這四個字,貫穿了整個準提法的儀軌、脈絡。

朝朝夜夜共佛起 念念正念吾即佛

「夜夜共佛眠,朝朝共佛起」。修持上要念茲在茲,心中有佛,處處有佛。什麼佛?清淨就是佛,正念是佛,邪念就是魔。所以,要隨時提起正念,萬一提不起來就老實念咒。

什麼是老實持咒?對老實這兩個字,我常說就是:「老練純熟,通達實相」,念念不離自性,這叫老實。不管你念也好,不念也好,念也是它,不念也是它,隨時跟自己的自性相應、覺性相應。

《準提寶懺》的內容非常好,會不斷給你鼓勵,多念有很大的功德。我在臺北帶大眾修過一次。有用唱的,有用念的。你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念,跪也好,盤腿也好,重點要跟寶懺的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

準提法如果沒有接受傳承,念咒、施食都沒有問題。只是觀想一定要如理如法,不是依樣畫葫蘆而已,要多參加打七。

莊嚴國土莊嚴心 自利利他菩薩行

發願,在佛學上就是發菩提心,這是自利利他。我們的願力通常來自於自己的見地,見地越深越透,菩提心自然油然而生。菩薩行,我希望我得到好處,也希望跟有緣的人來分享。所以,發菩提心是來莊嚴自己,也是來莊嚴有緣的人。菩薩道最主要兩句:「莊嚴國土,成熟眾生」。讓眾生的善根不斷地成長,智慧不斷地開發。莊嚴國土,你所做的一切讓自己心生歡喜,也讓別人歡喜,在現實的生活中呈現一片祥和,成為一片淨土。眾生是我們的福田,多利益大眾,你的智慧福報就會不斷地成長。莊嚴自己叫自利,莊嚴別人叫利他,真正佛法自利利他,自他不二。奉獻越多,收穫相對更多。願力發起一定是看到了生命的真實相,這可以多誦誦《華嚴經》的《淨行品》《梵行品》《普賢行願品》,還有《勸發普提心文》等來帶動自己。願力也就是我們的見地,有多深的見地,就會發出多大的願力。當年南老師離開臺灣到美國之前,在台北道場帶領十方的學員專修準提法十三周,每天都到禪堂來,要我們誦一段《普賢行願品》偈頌由他講述,記錄下來就是《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這篇文章。這正是菩薩行的表現,身為三寶弟子應該有這樣的責任。懂一分佛法就有一分責任,懂兩分就有兩分責任,不分出家在家。所以發菩提心太重要了,不發,你的道業不會成就的。南老師這篇文章大家要多看幾遍。

真正的觀想終極目標在哪裡啊?實相無相的境界,從有相到無相。凡夫沒有那麼高的境界,但你看《金剛經》的邏輯思想也是三段,「所謂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一切相掃掉了,然而最後還是肯定莊嚴。「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謂觀想,即非觀想,是名觀想」其旨不二,我們初步觀想在有相的境界中,但最後還要用心眼看、法眼看。

法、報、化三身,其實就是體、相、用。六祖講:「禪宗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而禪定一定是關係到報身的,解脫一定要福德圓滿,至於見性屬於清淨法身。法、報、化三身,互相輾轉增上,根柢在見地,見地一偏差,就盲修瞎煉。見地有這麼重要。見地對了就知道怎麼用功了。見地偏差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