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和尚講述
詹淑美記錄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日至四日,仁俊上人圓寂紀念法會準提專修開示

第三天

之一

準提法的儀軌,本身就是修法的口訣。

儀軌是文字平面的組合,文字之表達有先後次第,局部局部的、一段一段的;但任一局部裡又貫通儀軌整體,所以真正修持應用的時候,整個儀軌是要整體而立體地去把握。既然如此,所以大家修持對法先要融會貫通,有一個全盤正確的了解才好。

準提法的修持,一開始是先觀想頭頂的光明,用梵文「」字來表達。這字總持了一個佛法理事的層次脈絡,引導行者由觀持它到達終極目標。

行持的境界有淺有深,淺的就是對文字敘述的了解。文字敘述通常來表達一個境界,好比我們觀想頭頂上「」放光;「」的文字相,先透過對儀軌的理解整合為這個「」字的觀想,由之轉入到殊勝的境界,妙相妙境,這就是所謂的境界般若;而修持的終極目標則在由這個境界般若再轉進到實相無相的實相般若。

頭頂上兩寸高的地方,觀想印度梵文「」字。觀想「」字就是在鬆放我們的腦神經。而腦神經又如何鬆放?這正要配合後面的心月輪觀。腦神經的鬆放跟身心變化關係極大,來自於我們的念頭是善念?是惡念?善念是鬆放的、愉悅的;惡念是急躁的、分裂的;而由善念昇華的正念是融合的、統一的。善念讓我們全身神經鬆放,惡念讓我們全身的神經緊繃,其最微細部份莫過於腦神經、腦細胞的狀況。我們的心臟跳動、呼吸來往、血液循環還是比較粗糙的。腦神經太微細了,你修準提法的觀行不內化到如此細緻的地方不行。

除了身根之外,我們前五識都集中在腦袋瓜裡,上面兩個眼睛,旁邊左右耳根,眼睛中心點垂下來鼻根,而鼻子底下一張嘴巴含著舌根。腦部的腦神經、腦細胞非常微細,整個身體是身根意根,無所不在,比較粗糙的是我們的意根,也就是第六意識,而第七末那識乃為我執、法執的根本,那更為細微難了了。

準提法的觀想行法是由粗到細,由淺到深。比較粗的,觀想起心動念跟心臟跳動、呼吸來往、血液循環的反應。一開始的「」字觀想是方便導引,乃直接提點出法身境界;到了心月輪觀這地方所闡述呈現的是法報化三身的關聯性、整體性。

而觀「身如透明琉璃體,內空心中生起八瓣蓮花,紅色無根」講的是生滅門生生滅滅的業感緣起,我們 凡夫起心動念種種顛倒妄想、種種痛苦煩惱以此觀來細察、來轉化。

準提法這樣的文字表達,其實告訴了我們,心臟的跳動跟我們的起心動念息息相關,這叫氣動念動,念動氣動。不懂修行的都在生滅門中;有善根有智慧的慢慢從業感緣起的生滅門,慢慢、慢慢進入到還滅門,「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就這地方把頭頂上「」字的觀想融入到心月輪中,整個六根相攝,開展的是唯識學上講的「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中圓」的事理。照顧好念頭,不但是浮塵根比較表面的第六意識,潛在的第七末那識,也都轉化到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和末那識所依的阿賴耶識自然也都清淨圓滿。

最近有道友拿出唯識學八識跟《西遊記》中人物唐三藏、豬八戒、孫悟空、沙和尚,在辯論有關於哪個誰代表哪個識。唐三藏是道道地地代表第八阿賴耶識,孫悟空則代表第六分別意識。比較有爭論的地方在於到底前五識像沙和尚?還是豬八戒?有的認為前五識如豬八戒,沙和尚如第七末那識。還引用他們的法名來推理,這有問題。

《西遊記》是一部關於我們生命活動最寫真的傳奇小說,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它的內容與佛法修証的事理有關。該書裡從來沒有發表什麼意見的是沙和尚。跟孫悟空爭論最厲害的正是豬八戒,尤其豬八戒的一些挑撥離間的語言最厲害,最讓唐三藏能夠動心。所以總觀起來,意見最多的就是孫悟空跟豬八戒,一個是第六意識,一個是第七末那識。

豬八戒代表意識的潛在面,以自我為中心,我貪我慢我痴,比較像第七末那識。第七未那識怎麼呢?就要看《八識規矩頌》這麼講它,「恆審思量我相隨」,它意見那麼多,哪裡來的?怎麼去轉第六意識跟第七末那識?要從因地上轉。對自己的觀念看得很清楚,看好自己的念頭才能夠把第六意識跟第七末那識轉化過來。

豬八戒執我的能力很強故叫悟能,第七未那的我執的力量最強,因此讓第六意識孫悟空最頭痛的就是豬八戒,老是跟他作對,把他弄來弄去,弄得團團轉。那麼等到你「六七因上轉」,轉過來了,則「五八果中圓」,果,代表清淨圓滿,所以第五識沙和尚叫悟淨。修到了清淨圓滿,那是果位中,叫「五八果中圓」,第八賴耶的總持識也一樣是到了果位才能圓滿清淨。

佛學在指明我們生命的真相為何,有它事理微細的脈絡解析,而這些唯識學大部份都是羅漢菩薩們思想理論的發揮。比如《大毘婆沙論》所說大部份都是羅漢們的見地,所以屬於小乘論典,包括《俱舍論》亦是。也因此各家各派的敘述在法上的看法有時候出入很大!而一旦一有出入就有爭論,所以佛學上佛陀告訴我們要「依經不依論」;經是佛說的,論是羅漢菩薩們造的,佛法觀念之依歸當然終歸要依經;「依智不依識」,要依我們的智慧,不要依我們的妄想分別,另外「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這二點也是很重要的,我們曾經都講解過的,因此就不再多說了。

然而不管這些各式各類的說法,禪宗祖師一上來,見性直指,那是大菩薩、大智慧者才作得到的。比如神秀大師的東西還在佛學的階段中,到了惠能大師則是在佛法的領域上,直接從法上一下進入。他這一生示現的是一位沒有讀過書而通達佛道的樵夫,所以他在法上沒有文字上的包袱,其說直截了當,痛快淋漓。

中國禪宗的祖師禪從六祖展現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風,不跟你多談這些佛學理論,直接從他多生累劫修證過來的悟境印證實相無相的境界給後學去悟。六祖可以說是把祖師禪發揮到極點,他雖說法而不立文字,因為文字是他的弱項,他不識字,但這反成了他的強項。然而這是大菩薩再來、古佛再來才能夠作得到的,一般人甭談。

總而言之,大家要把準提法整個儀軌,首尾相接,一念觀字光明入心月輪觀中去,乾乾脆脆的,要講佛學,沒完沒了。不多說了,我們修法吧!

之二

春天,一下涼、一下熱,大家要小心一點。今天早課,我少穿了一件衣服,就覺得涼了。一涼,就感到寒氣,馬上脈象就不對了,因此我早課跟這一支香就念得比較辛苦,這些都很現實。所以,雖然身體是四大假合,但是畢竟身相還是有的,你不懂得照顧它,一疏忽,它就跟你搗蛋了。我們這身體像溫度計一樣,心裡頭平和不平和,色身上調不調立刻便有反應。冷熱稍微有一些變化,馬上脈象就有一些亂了;一亂,念咒就不順,這是一定的。要修練到寒暑不侵,反過來非得這報身轉化到相當的程度不可。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裡講觀世音菩薩有「十四種無畏功德」就是報身圓滿成就的反應,如『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如『設入大火,火不能燒』。這說的其實就是寒暑不侵,報身無瑕,萬德莊嚴。

修行的確要修到萬德莊嚴,有種種的福德、功德累積才能成就,所以法報化三身成就不是那麼簡單。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地吸取經驗,不斷地在失敗中漸漸了解了,體悟了,經驗豐富了,這色身才轉化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真修實證在千錘百煉,這是我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在我個人的信念中十方禪林是真修實證的專修道場,不是香火道場。若這裡是專修道場,那大家就要下很深的功夫。你來專修道場是要耐得住寂寞,甚至於進一步要能夠甘於寂寞、享受寂寞,大道才會距離越來越近。

現在的佛教比較喜歡熱鬧,世俗上表現的規模容易見成果,但真正要在大道上面學佛陀五年參學、六年苦行,証悟大道,那可不是做給人看的。凡是參學就是要把大道看清楚,在佛法的修證上,大家沒有什麼便宜好佔,一定是一步一腳印走過來才行。你有作功夫就有一些,你沒有作功夫就沒有。點點滴滴的累積,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之三

金剛念誦是轉化四大一個很殊勝的修練法門。你念啊念、誦啊誦啊,一旦脈象鬆開來了,你的念誦天人合一的感覺才會出現。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一個術語,在佛學來講叫渾然忘我,能所雙亡。

金剛念誦要持誦到色身能轉化,四大能夠調和,脈象暢開才能作到百病祛除。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老實念咒!你慢慢念,身心便慢慢鬆開來,業報身不是短時期所能夠轉化成就的。

之四

宋朝的名宰相范仲淹有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能夠成為一位歷史名相,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有大菩薩轉世的味道。我們身為一位修行者在實踐菩薩道上正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悉離苦。行菩薩道、修證佛法,這是要用心比別人還深,用功比別人持久。那樣的用心、那樣的用功對佛法才能夠有深入的體會。

吃的苦頭比別人多。別人沒有想到的,你先想到、你先看到;不但想到、看到,還要做到。所以,所謂菩薩道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樣的福德當然就不同,智慧的開發力道就不同。

你想在佛法修證功夫有成就嗎?你要比別人更認真。笨沒有關係,勤能補拙。比別人認真,比別人用心,比別人用功,則沒有不成就的。功夫功德不會從天下掉下來,都是靠自己去開發的。你說你有智慧,那你智慧再高,高到道大師所講的「先悟毘盧法界」,見到空性了才算。

你想完成大道嗎?一定還要「後修普賢行願海」,廣積六度萬行,吃苦比別人早吃苦,享福比別人後享福,這才能成就!這樣的精神,這樣的情操,我們要有。

范仲淹這兩句話太重要了,正是對菩薩道的寫實,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心胸氣量,這樣的承擔力量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

佛法浩如煙海,反証了我們的習氣無量無邊。但正因為我們習氣無量無邊,所以能修的話,功德也會是無量無邊。煩惱有多深,功德就有多深,福報智慧就有多深,這也就是所謂的「煩惱即菩提」,你要到哪裡找菩提呢?在煩惱海裡找菩提,這也就是所謂的苦能入道。你怕吃苦,大道跟你沒有緣。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煩惱海,哪能證得菩提果?

一旦學佛發了菩提心,那你準備就是要多吃一點苦頭,大道在你身上,就這樣慢慢的散發出光芒。我出家四十一、二年來的體會就是這樣,十方禪林的開發歷經千辛萬苦,哪有那麼簡單!

之五

修習佛法很多人很喜歡談感應,但最大的感應,莫過於「感應道交難思議」。你色身上有些轉化,脈象有些鬆放,或者有些境界上的瑞相,這只能說是小感應。真正的大感應是跟道相應,叫做「感應道交難思議」,進入到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的解脫境;換句話說,跟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相應,才是大感應。得到正法眼,有了正知正見,對法再沒有一絲一毫的迷惑、疑惑了,信心清淨,這才是真正的跟法相應的大感應,達到不動地,不退轉。

一般人的道心惟微,非常的脆弱,經不起逆境的考驗,一考就烤焦了、考倒了,立刻心生退轉。然而真正的修行人越挫越勇,受到挫折更加的承擔起來,沒有一絲一毫的迷惑疑惑,也因為這樣,這才能與道「感應道交難思議」。

修行是自己每一個人份內的事情,哪裡需要人家鼓勵?你真到了信心清淨,生命就不動搖了,順境是順增上緣不在詰下,逆境成為逆增上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一般人順境容易起貪,貪也是顛倒;逆境容易起瞋、起疑心,疑神疑鬼,懷疑到底怎麼回事、怎麼可以這樣,這叫自我顛倒了。

還有,真正的大修行者必然有大無畏施,所以觀世音菩薩有十四種無畏施功德,這是大菩薩、大修行人才有的特殊的風骨風貌,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感應。

之六

因為家師,仁公上人往生周年大法會,所以特別舉辦了這三天的修法。明天早課之後,八點到九點這一支香一個鐘頭給大家休息一下。

九點五十分,大家換上海青,在禪堂誦《金剛經》。十點五十分,午供,在六祖殿;還有仁公上人、廣善上人壇上的回向。預定十一點半用午齋,下午一點再開始仁公上人的紀念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