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問:近來觀想心月輪感覺胸口有些緊張,月輪觀想出來之後定不住,反而不如老實持咒專一,請師父開示如何觀想?

答:觀想,你不要抓得很緊,輕輕一帶,它跟念咒是合二為一的。理念一清楚就放下,不是要你老是抓個月輪!

觀中有念,念中有觀,觀念合一,還有什麼觀不觀的問題?念得清楚已經是在觀了,觀什麼?觀「念念本空」。觀想、觀想,其實就是智慧的運用,你真正把握觀想了,那就在念咒的時候已經在觀想,不需要再頭上安頭。念得清楚,念念分明,「念念分明」本身它即已經在觀想。把握到「念念本空」、「即此用、離此用」,那就是般若正觀,你還怎麼觀呢?

第32問:我是初學者,我持咒時觀想字,總是在眼前,不在頭頂,怎麼樣才能觀到頭頂呢?

答:你想它到哪裡,它就在哪裡啊。「嚂」字是你作意出來的,真正觀想起來了,「嚂」字是整個山河大地以及我們整個身心的總代表,已經沒有上下左右之分,你跟它融在一起,要這樣的觀想!

第33問:有沒有持咒數量的要求?

答:數量要求只是鞭策,重點是要把這個法門融會貫通。持咒計數是生起次第,念到空相現前,就進入圓滿次第,一切放下就好了,你還管計數幹嘛?你又不是當會計的。

第34問:準提法中提到要修到光音交融,是否跟光音天天人的境界有關係?

答:佛法講我們人類來自光音天,是光音天的天人於刧初天地方成,靜極思動,飛到我們這地上來。而我們在準提法上所講的「光音交融」是指我們修行上,觀想沒有離開光明,持咒沒有離開音聲,且要能夠修到光跟音完全融合在一起,打成一片,那就有消息了。修時除了要「光音交融」,更要「心光無量」,心光無量等於進入入流亡所、渾然忘我的境界。由光音交融你用功達到能所雙亡,能觀所觀、能念所念完全融合不二。而能光音交融,必然達到心光無量。

第35問:刹板之後,不想念咒,也不觀想,妄想若有若無,這是什麼境界?

答:刹板之後,不念咒、不觀想,也沒有妄想,你認得嗎?認得那就差不多了。一切本自俱足,一切本自圓成。

我們凡夫都是自我顛倒,佛陀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的一刹那說:「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能德相,只因顛倒妄想不能證得。」我們凡夫自我顛倒了,煩惱習氣一大堆,如果沒有顛倒、也沒有妄想,那麼如來智慧德性一切現成,此即禪宗祖師講的生命的「本地風光」,找都不用找。

一切只是我們凡夫自我迷失,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大家好好參!不念咒、不觀想,也沒有妄想,這個時候,等於六祖接引慧明禪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你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個認得,就差不多了,那就恭喜你了!

第36問:準提法裡的淨法界咒、護身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

答:佛法我們當然要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好比說,哪個地方陰森森的,有些煞氣,到了那裡,你就觀想「嚂」字在頭頂上放白色光,身密要結金剛拳印,口密念淨法界咒、護身咒,也可以默念。又比如,你的親朋好友在彌留之際,或剛剛往生,這種狀況下現場難免陰氣比較重,而有的人陽氣不足,從那種場合回來就容易生病;或者到醫院看病人,到他家裡也好,尤其很重的病,煞氣很強,這個時候一定要懂得觀想「嚂」字放白色光,默念淨法界咒、護身咒,這對自己、對病人、對在場的人都有好處。

甚至晚上睡不著覺,也可以念念淨法界咒,讓自己身心鬆放就睡著了。其實,大家對睡覺的觀念要正確理解,我們不要覺得睡得天昏地暗才叫睡覺。以我們修行的觀點,只要身心放鬆了,沒有顛倒,正念本身、清明本身就是休息。你在睡不著覺的時候,正好依此用功。淨法界咒不一定三七二十一遍,你一直念下去也可以,法要靈活運用。

第37問:如何理解本師、上師與我三身合一?

答:觀想本師、上師由頂上光明中渾入我身,本師、上師還有自己三身合一,了無分別。把佛陀的平等智慧、上師的平等智慧跟自己融合在一起,這正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準提法把佛陀、上師跟自己拉在一個平等上,一切唯心造,一切回歸到清淨的心地上來,不存在一絲一毫神秘的思想,那神秘的面紗完全剝掉了。

準提法本身就是個大般若的修行法門。在大般若的眼光中,是法平等,一切平等,究竟平等,一切都回歸到我們的現量境界,回到我們現實的此身、此心、此境。此身是六根,此心是六識,此境是六塵,共十八界,回到我們的現實,當下無差別心。修學準提法是要有真正的般若智慧,你才能夠完完全全的吸收,你才能夠消化得了。

第38問:修習準提法要不要用準提鏡?何謂「用心若鏡」?

答:很多道友問我,要不要用準提鏡啊?我就問:「你用得來嗎?」沒有那麼簡單啊!我從來不給自己增加這個麻煩。我修準提法是禪宗式的,不是密教式的,不被宗教的儀式、儀軌所綁住。修法把握四個字就夠了,「用心若鏡」多實在啊!

佛學上,「用心若鏡」,這是以比喻的方式來示佛知見。我們如何用心呢?我們的心就好比是一面鏡子,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不迎不送。我們在修行中所用一切方法也是一樣,事情來了就挑起來。好比鏡子在照東西一樣,境界現前,照得清清楚楚;境界消失,就放下了,不需要再留戀什麼。所以在唯識學上講轉識成智,識指分別意識,識也代表是一種煩惱,代表一知半解,不夠成熟;智則對生命的見地成熟了,把不成熟的認知慢慢提升到徹底瞭解,即成智慧。

把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妄想分別的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能善分別諸法相」,對一切外相分別得清清楚楚,但「於第一義而不動」,內心清淨無染。又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七識以自我為中心,我貪、我嗔、我癡、我慢、我疑,而平等心就是清淨心。最後轉第八阿賴耶識為能寂照的大圓鏡智,至此即「用心若鏡」的成就。

《西遊記》中以唐三藏代表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看到唐三藏是懦弱無能的,而孫悟空代表能耐特強的第六意識,孫悟空說:「師父啊,我劃個圈圈,你不要出去啊!出去恐怕被妖魔抓走了。」然後他去探路了,找些吃的東西回來。孫悟空剛走,豬八戒好吃懶做,又好色,代表第七識。所以《西遊記》裡,孫悟空跟豬八戒兩個老是在鬥嘴。豬八戒說:「師父,你何必聽孫猴子的話,他劃個圈圈,我們就乖乖的在裡面呆啊!」唐三藏說:「有道理。」他軟耳朵啊!這第八識也叫藏識,好的種子收藏,不好的種子也收藏,也叫種子識,好好壞壞都收藏在第八識裡,所以常受代表第七識豬八戒的惑擾,而孫悟空代表第六意識當然神通廣大,卻善惡分別心很強。我們的第六識變化無端,不易調伏。所以把第八識的懦弱無能一掃而空,轉成大圓鏡智,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化去貪取智性平等,沙悟淨和尚所代表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識盡其如實映照反應的作用。那就能以根本智和方便智,面面俱到去行菩薩道了。

修習佛法要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一切智慧的源泉都是從大圓鏡智中轉現出來的。而真正成佛以後,不但根本智通達了,後得智也千差萬別觀察得都清清楚楚。所以佛是天上人間三界的大導師,簡稱為「天人師」。這一面心鏡包羅萬象,佛學上,給它一個更好的名詞就是「摩尼寶珠」。修行明心見性之後,妙用無窮,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叫「如意寶珠」。

第39問:如果有願學習準提法者,是否可以跟我一起修練?

答:你自己修好了沒有啊?千萬不要「一盲引眾盲,相牽跳火炕。」你對準提法認識清楚了?教人家老實持咒,這個沒有關係。觀想,你自己都鴉鴉烏烏的,你怎麼教人家呢?

第40問:沒修準提法的可以給他看準提法儀軌簡要嗎?

答:他如果想修當然可以,如果不想修你給他看幹什麼啊!這是對法的一種尊重,法本不是一般的雜誌、報紙,你不想要就隨便一扔,那是輕法、慢法。人家根本不想修你給他幹什麼!